養豆是顯學還是玄學?
烘豆是顯學還是玄學?
享受早餐,這樣很好!
自從開始用陶鍋烘豆子以來
看了許多的烘焙書籍和資料
在烘焙這部分,著墨的是咖啡豆的變化,操作的技巧,如何辨認
在感官的部分,側重在嗅覺,味覺和整體感覺
在保存的部分,著眼在保存的溫度,氣氛,就這樣
有趣的,厲害的人著眼在原理,假設,實踐,及驗證
更有趣的,大部分人期望付了學費跟著大師上幾堂課,就能成為大師
最有趣的,不管是哪種大師,原有的包容和尊重容易的消失在空氣裡
如果讓心安靜下來,事實是什麼呢 (笑)
回到前陣子烘的衣索比亞可如蜜&巫荔秋黃蜜
到現在大約一個月到現在大約一個多月
20g粉, 常用的研磨刻度, 91.5degC為起始沖煮溫度
這次用客氣客氣星空限定版六肋
這個濾杯小巧可愛,KONO六肋差不多,不一樣的是流量較低
熱水倒入,粉體的膨脹並不非常明顯
完整浸潤後,緩緩膨起
溫柔的給水,柔和的翻滾咖啡粉
讓濾杯裡的咖啡液流乾,最終咖啡液到220ml
粉水比約1:13
入口的瞬間,舒服,平衡,順口
和週五的早上剛好
搭著昨天烘焙的麵包
不見得要刻意的辨認風味
好好利用早晨還沒填入其他感受前
感覺整體的感覺
也是很有趣的體驗
也很難用精確的文字描述
想到個例子
"經過一晚的睡眠
清晨,意識慢慢的回到身體
眼睛打開的瞬間,看到的是天花板
每天的天花板,有不一樣的感覺嗎?
這樣的感受,是什麼呢?
如果不是熟悉的天花板,看到的是世界盡頭這樣的感受,是什麼呢?"
剛好看到社團在爭論陶鍋烘豆的議題
不管是提問的,回答的
剛好的,是為了贏過對方,問題的本質不是問題
提問的,感覺問個問題,期待能夠得到專業的回答,是專業的”學習”社團
回答的,鄙視先
筆者某種特質
很輕易的從旁觀察整件事情及背後真實的心理狀態
"人,很容易的批評無法當下反擊的任何人,事,物並且總是能夠不帶任何責任
過度的,帶情緒的批評,是貶抑,是自我優越"
筆者本來都是潛水
繼續潛水
咖啡入喉之後
接著吃幾口麵包
經過一天
噴一點水入烤箱熱完的口感不錯
保水力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