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歡迎來到性諮商室:三位少男和他們的心理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書是由呂嘉惠心理師所撰寫,內容敘述有關於三位青少年男孩與三位心理師諮商工作與各自的成長及發展的小說故事。故事內容既真實又有些魔幻,使得本書較偏向小說而非教科書類,但並不代表這本書沒有值得可學習之處,而是在讀小說的那種刺激、興奮、想繼續讀下去的狀態下,又能吸收到如何與青少年談性以及感受助人者自我成長的澎湃感。
非常推薦對於有與青少年接觸的家長、老師或助人者閱讀這本書,在讀小說的趣味中學習如何與青少年好好地相處。
在書中有許多觀念,我們認為是很值得多些探討的,因此擷取書中某些句子來與大家分享與討論。
#1
隨著年紀增長,人會學到各種能力與技巧來隱藏自己,也可說是社會化的歷程。但還不經熟此道的孩子與青少年,他們原始又直接的情緒與反應,會戳破你的掩飾與虛偽。社會化與灰色地帶是青少年認識世界時痛苦的經歷之一,他們不一定會喜歡你,但他們會教會你真誠面對自己。跟青少年工作的人,必須要鍛鍊保持真誠的能力。(P.100)
#2
原來「跟青少年工作,鍛鍊的是心理師真誠的能力」,是點醒心理師不要把自己放在「幫助」個案的崇高位置,而是將工作的焦點放在讓他透過你,練習跟人連結的能力。(P.307)
家中有青少年的家長或與青少年工作過的老師肯定會知道,孩子們總是那麼的「直接」(或這可以說是直率XD),可能是直接拒絕你、直接地否定你,或是很直接的喜歡你、直接的依賴你。這些直接是你在成年時期較少見到的,因為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在經歷了社會化的過程,知道有時直接的拒絕會讓人覺得不禮貌、知道那麼直接的表達喜歡可能會被拒絕而受傷。然而這些直接其實是很難人可貴的,當我們去除掉了那社會化的修飾與委婉,我們留下的就會是最真實、真誠的感受與想法。在我跟青少年互動時常會看到的是他們能感受到到我們帶著什麼「意圖」在與他接近,這件事會成為我們與青少年間的距離,往往使我們沒辦法輕易地靠近他。若我們不是真的關心他、在乎他,而是希望透過一些談話技巧或如小孩般的哄騙伎倆與他接觸的話,青少年會感受的到,而我們也會很難跟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因為在他們這個階段認知發展漸漸成熟,但人際互動方式與所經驗到的情境還不夠複雜(社會化),我們能做的是,透過我們與他們的互動關係,來幫助他們體驗真實的人際互動,並在真誠與不防衛的狀況下,回饋給他們你的感受,讓他們能有不同的經驗,發展出來一套屬於他們的人際互動模式。
#3
如果無法建立與青少年/孩子談性的關係,無論我們再怎麼投其所好,青少年會發現心理師終究與其他成人一樣,希望他符合社會期待、遵守秩序,不再出問題,那麼孩子將學會他本來就將逐漸擅長的方法,就是隱藏自己,彷彿我們減少了此刻的問題,但很有可能我們在創造的是未來的問題。(P.45)
在性議題發生的當下,我想大部分的人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這件事蓋住、刪除,因為在我們這個社會文化底下,對於談性相關的事件是非常敏感的,但性永遠都在,它是我們的一部分,對於性感到強烈好奇的孩子們,把這些好奇壓抑下來,只會助長他們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去探索而已,他們夠聰明,知道什麼時候家裡會沒人、知道怎麼刪除紀錄、知道去哪裡可以找到讓他興奮的資訊。「看不到並不代表不存在」,若我們忽視不去看孩子的這些需求,需求不會消失,而是會在其他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來,那些我們擔心、害怕的事情也可能伴隨發生。
#4
不會,學,就好了。(P.339)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常因為挫折與無力的情緒影響,而責罵了孩子,往往這樣的過程看似立即有效果,但其效期可能很短暫,久了就會變成「有唸有做、沒唸沒做」累死我們自己的結果。而在書中呂嘉惠心理師提供了「孩子的問題是能力不足的問題」的觀點,從這觀點看來所展現的態度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能從錯誤中慢慢學習就好了。當『犯錯是應該,成功是肯定』成為教育孩子的準則,我們看待孩子的角度,是否可以輕鬆些?就如常見過動的孩子,我們當然可以透過準則與條規來幫助他學習適應環境,但教育孩子並不是只提供他規則就能做到,我們會更細緻的從孩子的主體性、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是怎麼理解這些規則、怎麼了解自己能否做到、如何思考他的策略…等,但我想要能夠做到如此細緻,我們需要有足夠清明的心智且不受情緒干擾的狀態,才比較有機會能夠做得到的,不過不要緊的,至少我們可以意識到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在教育孩子,這樣的方式會對孩子在成長歷程中帶來什麼影響,能夠先有這些「覺察」,也是讓我們有機會更貼近孩子的一步。我們很喜歡書中所強調的概念,我們想讓孩子體會到的是,人生沒有什麼「應該」,只要你想做的,去學習、去嘗試,在錯誤中調適、再次學習,你就有機會可以做得到。
//
書中還有許多概念是值得我們去思索與學習的,推薦大家找時間可以來讀讀這本書,還沒買書的可以碰碰運氣參加我們臉書與IG粉專的抽書活動,或是手刀下單購買書籍支持創作者。
也很歡迎之後讀了本書的你們與我們分享你的閱讀心得或是疑惑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屋裡有光|心理師夫妻的心理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手機上常會有記錄「使用螢幕時間」的功能或APP,它是用來提醒我們注意眼睛使用的健康程度。我們都知道,長期使用手機除了影響視力外,孩子太早接觸手機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其注意力跟認知發展,我相信這是所有家長在給孩子使用手機前,會顧慮到的事情。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孩子問你這些「魔王級」的問題? 「做愛是什麼意思?」 「你有自慰過嗎?」 「保險套要怎麼戴?」   當孩子問出這樣的問題,總是殺的我們措手不及,但這也代表了一件事,就是孩子已 經到了對於性好奇的階段。   我相信各位實務現場的教師可能聽聞比上述更難回答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常將孩子對
不知道你是否有遇過以下類似狀況? 在班上常聽見同學們說誰「吃香蕉」,然後一群人就笑成一團… 在手機瀏覽記錄中意外發現孩子上「色情網站」… 最近孩子回到家就進房間,看著手機一直笑,不知道是不是談戀愛了…   育兒親職之路最沒辦法等待的就是孩子長大的速度,一轉眼我們就看見孩子來到了會對
面對疫情三級警戒長達兩個月的日子,居家防疫生活的大家都好嗎? 暑假也悄悄過了一星期了,家長和孩子們都還好嗎? 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步調慢了下來,帶來的變化與影響使我們心慌又煎熬。然而危機可以是轉機,也許這段時間給了我們機會回頭檢視原有生活,那些想要與不想要、喜歡與不喜歡的人事物;茫茫然的人生,有
今天想來談談的主題是「創傷」(trauma)。想到創傷,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那些經歷性侵、家暴、重大事件的人們身上所帶著的沈重包袱嗎?這幾年的觀察下來,我們總覺得創傷的定義太過嚴苛,創傷對我們來說比想像中的還普遍。
孩子停課在家自學期間,家人間在家相處的時間拉長,可能原先兄弟姊妹互動就常常吵來吵去,這陣子長時間湊在一起,不知道家有雙寶或三寶的家長,是不是常覺得育兒之路更艱辛了呢?
在手機上常會有記錄「使用螢幕時間」的功能或APP,它是用來提醒我們注意眼睛使用的健康程度。我們都知道,長期使用手機除了影響視力外,孩子太早接觸手機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其注意力跟認知發展,我相信這是所有家長在給孩子使用手機前,會顧慮到的事情。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孩子問你這些「魔王級」的問題? 「做愛是什麼意思?」 「你有自慰過嗎?」 「保險套要怎麼戴?」   當孩子問出這樣的問題,總是殺的我們措手不及,但這也代表了一件事,就是孩子已 經到了對於性好奇的階段。   我相信各位實務現場的教師可能聽聞比上述更難回答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常將孩子對
不知道你是否有遇過以下類似狀況? 在班上常聽見同學們說誰「吃香蕉」,然後一群人就笑成一團… 在手機瀏覽記錄中意外發現孩子上「色情網站」… 最近孩子回到家就進房間,看著手機一直笑,不知道是不是談戀愛了…   育兒親職之路最沒辦法等待的就是孩子長大的速度,一轉眼我們就看見孩子來到了會對
面對疫情三級警戒長達兩個月的日子,居家防疫生活的大家都好嗎? 暑假也悄悄過了一星期了,家長和孩子們都還好嗎? 疫情讓我們的生活步調慢了下來,帶來的變化與影響使我們心慌又煎熬。然而危機可以是轉機,也許這段時間給了我們機會回頭檢視原有生活,那些想要與不想要、喜歡與不喜歡的人事物;茫茫然的人生,有
今天想來談談的主題是「創傷」(trauma)。想到創傷,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那些經歷性侵、家暴、重大事件的人們身上所帶著的沈重包袱嗎?這幾年的觀察下來,我們總覺得創傷的定義太過嚴苛,創傷對我們來說比想像中的還普遍。
孩子停課在家自學期間,家人間在家相處的時間拉長,可能原先兄弟姊妹互動就常常吵來吵去,這陣子長時間湊在一起,不知道家有雙寶或三寶的家長,是不是常覺得育兒之路更艱辛了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用放鬆又歡迎的姿態,與個案在分裂融合的過程中,幫助他邁向獨立,走上要有自信又能放下自戀的路。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我們都好愛孩子,孩子接觸的環境也相對單純,但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瞭解人性有暗黑的一面、可能的危險、保有警覺與自我保護的方法。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用放鬆又歡迎的姿態,與個案在分裂融合的過程中,幫助他邁向獨立,走上要有自信又能放下自戀的路。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我們都好愛孩子,孩子接觸的環境也相對單純,但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瞭解人性有暗黑的一面、可能的危險、保有警覺與自我保護的方法。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