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隨筆
|讓育兒這件事,回到我們一起共好的生活裡|
身為新手父母的我們也照顧孩子一段時間了,育兒這條路上真是充滿驚喜與挑戰,總是被孩子的出其不意逗樂,也被孩子的變化多端搞的昏頭,每每拿起手機回憶起那些點滴,嘴上都會掛著淺淺的笑容,我想那是成為父母而有的痕跡,讓我們不要忘記生活走過的足跡。
假日有時我們會推著孩子去附近的公園走走,一方面讓孩子放電,另一方面也讓他接觸外面的環境,不管是公園的遊具還是人,能有更多不同的生活體驗。
記得某天假日,我們正在前往公園的路上,看見遠方公車站牌旁的一家四口,有爸爸、媽媽、哥哥和弟弟。爸爸戴著出遊的漁夫帽,手拿著手機,似乎在查詢路線。哥哥緊盯著爸爸,像是在一旁想幫點忙。弟弟看起來有些熱,媽媽則用手持風扇在幫他降溫。
爸爸可能在規劃路線上有些不確定,便蹲下來和哥哥、弟弟討論下一步。我聽見他說:「等等我們先去媽媽想去的店,然後去看你們想看的玩具,之後再去爸爸想看的店晃晃之後,我們再去吃火鍋,你們覺得怎麼樣?」推著推車的我們已經逐漸遠離他們,但依然聽到哥哥和弟弟興奮地喊:「好!」的聲音,遠遠地看著他們的笑容,我便繼續朝公園走去。
-
在陪伴許多家長處理親子議題時,我常聽家長提到他們為孩子付出很多,也作出了不少犧牲,但孩子卻沒有以同等的回報來回應,甚至還時常與他們發生衝突。我們也能看到,當家中有了孩子後,家長的生活幾乎完全圍繞著孩子打轉。不論是時間還是金錢,只要是對孩子有利的資源,家長們總是優先提供給孩子。然而,正是在這個不斷給予的過程,有時內心的不平衡感也逐漸增長。因為家長自身的需求並沒有消失,而是悄悄累積在心中的某個角落,並且持續擴大。
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會反映在許多面向,可能是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多、可能是自己的情緒狀態越來越不穩定、也可能會對伴侶越來越沒耐心等等,對於自己的生活與關係品質一定會有所影響。因此,上面提到的那個家庭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在這個家每個人的需求都很重要。
我們必須時刻將共好的心態放在心中,我們不需要全然去成就我們的孩子,因為那可能會增加我們對孩子的得失心,我們可以是共同生活的夥伴,將每個人視做獨立個體,因此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需求、想望與期待,且這些聲音在家中都能夠被好好聽見、承接與回應。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不用是「帶孩子去買玩具時,順便看一下爸媽的衣服」,而是「一起來規劃我們的行程」,把每個人的需求都納入考量,因為每位家庭成員都是是家的一份子、支撐這個家的樑柱,如果其中一位承受太多壓力而沒能被好好照顧,終究有一天這個家也會傾斜或倒塌。
我們總會相互提醒彼此記得成為父母並不代表「自己」就悄悄不見了,也不是看向「自己」就可能忽略掉什麼而顯得自私,永遠都要把「自己」放在心中,安排到你的生活之中,一個家庭是一起生活,而不是生了孩子就完全是以照顧孩子為重心,別忘了你自己也是很重要的呢!當你看重也在乎了你自己的需要,你的孩子也才會看重與在乎他的需要呀。
#familytime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