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學看疫情:外感、瘟疫與病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又是一個蹭熱度的文章,不過剛好借這個機會,簡單說一下中醫的外感、瘟疫跟西醫的病毒,有著什麼樣的連結與關係,以及中醫在治療上該如何選擇。

外感

首先我們可以想像的是,古代不會有病毒等微生物的觀念,所以能做的只有透過現象的觀察去定義疾病或病因。舉例來說,最主要會造成外感的中醫病因,稱之為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這些都是可觀察到的自然天氣變化或現象,如果程度不強,或人的身體狀況良好,就不會產生問題;但如果身體狀況不佳,或其強度過高,就會造成身體不適。那如果一個人本來好好的,但因為天氣太熱不舒服,且表現出的特質,像是發熱發紅等,就是外感火邪;如果是因為一直吹風不舒服,且出現的特質,像是痛跑來跑去位置不定等,那就是風邪
但我們現在都知道,所謂的感冒,應該是接觸病毒造成的,這樣說來不就表示中醫很不科學,一個不科學的理論用來治病,會有療效嗎?這邊我認為要切成兩個部份來思考,也就是一個被中醫認為是外感六淫的患者,其實有兩種可能:
  1. 患者不是病毒感染:因為氣候溫度變化造成的身體不適,如過敏(流鼻水、打噴嚏、咳嗽...)、肌肉痠痛緊繃、自律神經失調(腹瀉,冷熱不調)。這裡可以發現這些症狀跟病毒感染其實很像,所以許多人確診時會無法發現也是這個原因:以為是過敏。
  2. 患者病毒感染:出現感冒症狀,像是流鼻水咳嗽肌肉痠痛。
所以我們要處理的東西總歸就是兩個:相關症狀的舒緩與病毒的殺滅。
中醫方劑往往有著多樣藥物,在這類外感的方劑中,其中有些藥物就會用來處理症狀,有些則可用來處理病毒,甚至有些兩者皆可;而身體在症狀的調養下漸漸恢復時,也有更好的能力殺死病毒。所以不管碰到的是哪種,都一樣會有效果,至於我們是如何知道這樣做有效?就是靠古代的經驗紀錄與現代的臨床運用經驗,也就是說中醫治療是先有效再說,理論往往是後續的解釋而已。
所以一個祛風的方劑,既可以處理風吹過多的身體不良反應,對於病毒往往在現代的藥理學研究也能看到一些治療作用。其他的外感類藥物亦同。

瘟疫

那中國古代有沒有觀察到更明確的病毒感染事件?自然是有的,往往在書中稱之為瘟疫、疫癘之氣。明代吳又可在其書《溫疫論》中提到:「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在歲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 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其與外感不同,跟個人體質關係較少,具有強烈傳染性,這跟現代的病毒流行就基本相似。其在古代往往也造成重大的傷亡,曹植在《說疫氣》中描述的:「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
外感 v.s. 瘟疫

病毒

簡單來說,瘟疫多是中國古代對於病毒(微生物)大流行的紀錄,而外感則包含了天氣變化造成的症狀與較弱的病毒與細菌等微生物感染
回到現代,目前中醫治療上大致有兩種狀況,一個是直接開立成藥,比如說清冠一號,另一個則是要實際看診辨證論治。其中第一個的處置模式比較像是對應瘟疫的快速手段,畢竟不見得所有病人都能有條件去看診,清冠一號在研究中也確實能針對病毒產生作用,而其弱項就在於對於症狀的調理不能因個人做詳細的變化,且患者疾病一旦產生變化也無法相應調整;而看診的好處就是相反,雖較麻煩也比較慢,但往往能做得更為周全,因人因時的調整細微用藥。
舉例來說,一個病患剛確診新冠時,高燒咽痛,這時如果手邊剛好有清冠一號,直接服用有很大的可能性可對病程有所助益;但隨著時間推進,症狀轉輕且發生變化,不再高燒,但精神疲倦身體沉重,這時續用清冠一號的效果可能只剩下抑制病毒的部分,對於體倦等症狀就不再有用甚至可能略有妨害;這時如果轉成辨證用藥,在症狀與身體機能的調整上就能夠兼顧,可以預期效果更好。
最後,附上一張圖簡單比較一下固定成方的產品與辨證開藥的差異,供大家選擇上可以參考囉!
avatar-img
122會員
49內容數
針灸相關的教學內容,對象主要是有興趣的醫師與醫學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魚中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未來希望能每周一更,先從最基礎的說起,未來才能更好的說明較為複雜的問題。 先談談診斷這件事,為何需要做出診斷?因為有診斷才能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以及預後好不好,所以說診斷是為了治療跟預後而存在的。(預後就是這個病會不會好,能不能治療,會不會有後遺症等等)
多數人都曾經聽過中醫有五臟六腑,更進一步甚至聽過五臟分別是肝、心、脾、肺、腎。不過這邊提到的五臟,似乎與西醫的內臟名稱相同,比如心臟、肝臟等。在門診,我們也很常聽到病人問:有中醫師說我腎氣不足,但我腎功能檢查沒有問題啊? 更多內容就待未來有機會再談囉,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對閱讀的您有些許幫助。
未來希望能每周一更,先從最基礎的說起,未來才能更好的說明較為複雜的問題。 先談談診斷這件事,為何需要做出診斷?因為有診斷才能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以及預後好不好,所以說診斷是為了治療跟預後而存在的。(預後就是這個病會不會好,能不能治療,會不會有後遺症等等)
多數人都曾經聽過中醫有五臟六腑,更進一步甚至聽過五臟分別是肝、心、脾、肺、腎。不過這邊提到的五臟,似乎與西醫的內臟名稱相同,比如心臟、肝臟等。在門診,我們也很常聽到病人問:有中醫師說我腎氣不足,但我腎功能檢查沒有問題啊? 更多內容就待未來有機會再談囉,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對閱讀的您有些許幫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發熱、頭痛、身疼痛、怕冷,這看起來是傷寒表證,但是如果已經是上吐下瀉的情形,就不是這樣子看了,這發熱、頭痛是「亡陽」的徵兆,因為上吐下瀉造成裡虛掉了,陰虛掉後,陽就會往頭面跑,而造成發熱、頭痛的現象,沒有足夠的津液輸佈到全身肌肉組織時,會造成全身
Thumbnail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中主要由外感風寒、風熱及肺脾氣虛等因素引起。常見治療方法包括草本療法和針灸,這些療法可有效減輕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日常護理方面,患者應避免過敏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綜合療法的臨床數據顯示,其效果顯著優於單一療法,建議病患選擇中醫綜合療法和日常護理相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Thumbnail
近來小病一場,從5月中至今,以爲是感冒,卻沒發燒,六月嘗到窒息性咳嗽的驚恐歷練,以往一夜好眠變成起床多次。 看西中醫資料及親自感受身體解密的探討。 在發現窒息性咳嗽容易發生在情緒起伏、胡思亂想時。 在發現是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身體濕痰大量疾生,外食常反胃嘔吐。 咳痰也練習吐出。以往屬於吞的
「傷寒」,厥陰篇中的傷寒,不是外感的傷寒表證,而是指表寒,身體很怕冷,因為病毒已經在身體裡面了,看不到發熱惡寒的表證,「先厥」,一開始會先發冷,「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當肝臟的元陽戰勝病毒時,病毒會被趕出肝臟,病毒往下跑到大腸時,就會下利(熱利),會隨著大便清出來,腸胃的功能恢復,陽回頭的時候,下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意思是厥陰病患者出現發熱的現象,厥陰病患者,病邪不是從外面進來的,而是從肝臟出去的。當肝臟的元陽戰勝病毒,免疫力會把病毒推到體表,所以脈會浮起來,身體會發熱,這是好現象,「不浮,為未愈也」,相反的,脈不浮也沒有發熱現象,病邪還在身體裡面,還沒有恢復。 西醫遇到病人
Thumbnail
不同季節常會流行不同的疾病,如夏季的瘧疾、登革熱、腹瀉、食物中毒等,而冬季則以感冒、流感和支氣管炎為主,本文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預防和應對這些季節性疾病。
Thumbnail
現代醫學認為春天因花粉、塵蟎等過敏原,加上溫度與濕度變化,特別易誘發過敏,所以每到春季因「眼鼻乾癢」而求助門診的患者,就增加約2成。古典中醫看待春季過敏的原因則是:肝經能量、寒氣、濕氣。芳療師媽媽針對過敏推薦負離子護具。並分享黃柔閩老師因使用全套負離子產品,改善鼻過敏實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發熱、頭痛、身疼痛、怕冷,這看起來是傷寒表證,但是如果已經是上吐下瀉的情形,就不是這樣子看了,這發熱、頭痛是「亡陽」的徵兆,因為上吐下瀉造成裡虛掉了,陰虛掉後,陽就會往頭面跑,而造成發熱、頭痛的現象,沒有足夠的津液輸佈到全身肌肉組織時,會造成全身
Thumbnail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中主要由外感風寒、風熱及肺脾氣虛等因素引起。常見治療方法包括草本療法和針灸,這些療法可有效減輕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日常護理方面,患者應避免過敏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綜合療法的臨床數據顯示,其效果顯著優於單一療法,建議病患選擇中醫綜合療法和日常護理相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Thumbnail
近來小病一場,從5月中至今,以爲是感冒,卻沒發燒,六月嘗到窒息性咳嗽的驚恐歷練,以往一夜好眠變成起床多次。 看西中醫資料及親自感受身體解密的探討。 在發現窒息性咳嗽容易發生在情緒起伏、胡思亂想時。 在發現是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身體濕痰大量疾生,外食常反胃嘔吐。 咳痰也練習吐出。以往屬於吞的
「傷寒」,厥陰篇中的傷寒,不是外感的傷寒表證,而是指表寒,身體很怕冷,因為病毒已經在身體裡面了,看不到發熱惡寒的表證,「先厥」,一開始會先發冷,「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當肝臟的元陽戰勝病毒時,病毒會被趕出肝臟,病毒往下跑到大腸時,就會下利(熱利),會隨著大便清出來,腸胃的功能恢復,陽回頭的時候,下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意思是厥陰病患者出現發熱的現象,厥陰病患者,病邪不是從外面進來的,而是從肝臟出去的。當肝臟的元陽戰勝病毒,免疫力會把病毒推到體表,所以脈會浮起來,身體會發熱,這是好現象,「不浮,為未愈也」,相反的,脈不浮也沒有發熱現象,病邪還在身體裡面,還沒有恢復。 西醫遇到病人
Thumbnail
不同季節常會流行不同的疾病,如夏季的瘧疾、登革熱、腹瀉、食物中毒等,而冬季則以感冒、流感和支氣管炎為主,本文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你預防和應對這些季節性疾病。
Thumbnail
現代醫學認為春天因花粉、塵蟎等過敏原,加上溫度與濕度變化,特別易誘發過敏,所以每到春季因「眼鼻乾癢」而求助門診的患者,就增加約2成。古典中醫看待春季過敏的原因則是:肝經能量、寒氣、濕氣。芳療師媽媽針對過敏推薦負離子護具。並分享黃柔閩老師因使用全套負離子產品,改善鼻過敏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