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如何看診呢?

2022/05/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未來希望能每周一更,先從最基礎的說起,未來才能更好的說明較為複雜的問題。
首先要說的是,其實中醫的看診方式跟西醫並無不同,基本上都是依照以下順序:檢查->診斷->治療。也就是蒐集資訊,然後判斷問題,最後解決問題。但因為過往時代的限制、治療手段的差異以及生理功能認知的不同等原因,所以中西醫在三個項目下的內容就都有很大的差異,特別是診斷部分,差異最大。
先談談診斷這件事,為何需要做出診斷?因為有診斷才能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以及預後好不好,所以說診斷是為了治療預後而存在的。(預後就是這個病會不會好,能不能治療,會不會有後遺症等等)
先簡單用西醫舉個例子比較好理解,一個患者因為咳嗽就診,如果最後診斷是感冒,那治療就是給個止咳藥叫他回家休息;如果診斷是肺炎,就要收住院打抗生素;如果診斷是肺癌,那就要考慮該開刀還是放化療甚至標靶...。
那回到中醫,因為中醫的治療手段是針灸、中藥等,所以我們的診斷就會完全不同,同樣是一個咳嗽患者來看診,中醫的診斷可能是肺氣不足,那就要用補肺氣的藥物,像是黃耆、人參等等;如果診斷是肺熱,就可能要用清肺熱的藥物,像是黃芩、魚腥草等等;如果肺寒,就要用溫肺藥物如麻黃、細辛等等...。
除診斷外,診察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中醫古代並沒有太多工具,像是X光、抽血檢查等等,所以會著重在問診、望診跟觸診等方式去判斷患者的問題,我們同樣用上面的例子去說明:患者說話無力、看起來很累、咳嗽力量小,脈把起來很弱,就可能是肺氣虛;如果舌頭很紅、痰很黃、咳很用力、脈跳很快,就比較像肺熱;如果舌頭淡白、脈很緊繃、怕冷無汗,就比較像肺寒。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醫診斷著重的並非明確的病灶,而是患者呈現的整體樣貌,這使得中醫的治療跟西醫會有所區隔,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我認為中西醫學非常適合相互合作:因為一個可以針對明確的病灶處置,另外一個可以針對整體狀態調整。
以上介紹的是基本的中醫看診形式,隨著時代的演進過程,中醫也漸漸出現眾多不同的流派,並因此出現各式各樣的診治方式,有些善於把脈,有些單看舌診,甚至氣功感應等。而近代也開始會將中醫的治療方式與現代醫學的診斷或檢查結果進行連結,並出現許多研究成果的佐證,像是有些中藥可以降血脂或抗病毒。總之,相對於西醫的方式總有常規可循,中醫的變化確實比較大。重點在於只要信任該位醫師,便配合其方式進行診察治療,並客觀的觀察治療的成效即可。
88會員
45內容數
針灸相關的教學內容,對象主要是有興趣的醫師與醫學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