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廖如萱
「魚」悸猶存的兩則生活小事
湯仚開業半年以來,發生了兩則讓如萱「魚」悸猶存的生活小事。
#1
有一天,如萱在臉書上看到一位作家開心分享因為疫情銷售通路受影響,使得疫情前多銷往中國而罕於出現在市場的野生魚種,現在得以在鄰近住家的市場裡取得。如萱一看,覺得案情並不單純。
「這可以看得出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嗎?」如萱湊到湯先生旁邊,亮出手機上的照片給湯先生看。
「養殖的。」湯先生毫不猶豫地說。
「怎麼看?怎麼看??」如萱驚訝到不行。
「長得不一樣!」
#2
有一天,如萱的高中同學一家三口來吃飯。三人一陣亂聊,同學太太忽然提到之前買到一條臭得半死的比目魚,然後又聊到魚很難料理。準備出門釣魚的湯先生聽到了,就交代如萱說冰箱裡有三條魚讓同學帶回家,拍胸脯保證只要小火煎絕對好吃,還指了指裝魚的袋子在哪裡,然後就出門了。
然後這位釣魚釣到忘我的男子,回家後開冰箱,愣了一下後大笑。
「你跟你同學很好哦?」
「是很好啊,怎麼了?」
「因為你三條魚都給他。」
「不是三條魚通通給他嗎?」
「你知道那是什麼魚嗎?」
「不知道!」
「那是野生的午仔,很難取得,一條成本要多少多少錢。不過重點不是多少錢,是很難取得啦!所以我想說你們一定很好,所以才會三條都給他。」
吃食教育的匱乏
兩則「魚事」後面,有更多的「菜事」、「肉事」…等等各種對於「食事」的困惑,讓如萱一方面深切反省自己生活經驗的不足,二方面強烈感受到大環境改變使得天然食材漸趨匱乏,於是積極規劃相關的重補修及相應的寫作計畫。
要進入一個陌生領域開始書寫,依照過去的經驗,有兩種方式:一、從自身經驗出發,二、尋找喜歡的範本。第一種方式經驗基礎不夠,寫不出什麼東西,無法採用。試著從第二種方式獲取寫作資源,以「魚 作品」、「魚 文學」、「魚 知識」等關鍵字撒網搜尋,捕撈到的資料總讓人覺得「不精準」、「不對味」,不適合作為初學者的入門教材。就在苦惱之際,臉書似乎聽到了我內心的呼喊,演算法以鋪天蓋地之姿推薦了今年三月熱鬧出版的
《偽魚販指南》。
如萱火速下單,《偽魚販指南》到貨後,便迫不及待地把這本書視為新鮮漁獲那樣吃下肚。讀完書不過癮,還像瘋狂追星的粉絲那樣,將作者林楷倫公開發表的文章、演講影片、podcast音檔快速地吞嚥了一輪,然後確定了一件事——林楷倫已經超越了「職人書寫」的等級,根本已經達到人魚一體的境界了——林楷倫絕對有能力游刃有餘的「用魚」寫任何事,而且保證生猛有力。
有別於多數人讚嘆林楷倫以各種魚事講人情的「熱炒」功力,如萱特別喜歡他的「冷盤」。林楷倫以「冷盤」的方式料理專業知識,知識的份量經過精準的掂量,口味更是經過仔細拿捏,清爽好入口。代表作品
〈魚之占卜〉,林楷倫巧妙的以心理測驗的形式,將魚知識做了生動的編排,除了樣式討喜外,還便於初學者直接入口、品嘗鱻味。沒有令人望之卻步的無聊與死板,也沒有那種生冷到讓人一吃下去立刻衝去廁所烙賽的困窘與尷尬,很合如萱這種腸胃很弱的人的心意。而
〈我們需要一套不分老少的吃食教育:先從吃魚說起〉一文,除了魚販職人的專業在BLING BLING發亮外,更展現林楷倫的格局。林楷倫人魚一體的寫作,非常值得持續關注,鄭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