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是胡適先生在民國八年出版的新生活雜志第二期所寫的一篇雜文,我在小時候已經閱讀過這篇文章,我亦相信每一個在中國成長的人也讀過的。
故事整篇圍繞在差不多先生從小至大面對各種問題時,都是秉持“差不多”的態度,即使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故事有所遞增,甚至乎面對死亡,他仍舊以這種態度處理,可以說他最後以“差不多”的方式死去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這篇文章頗短,卻讓讀者完全了解差不多先生這個人的個性,從他出生因馬虎的性格所洐生的笑話,直到他死亡前的態度,在讀者眼中,一切都是多麼的自然,能夠在這短短的文章做到這個效果,無疑是出色的。
這篇雜文雖已出現一段長時間,卻仍然適用於現今的社會,中國人在各方面仍然以馬虎的心態來做事的,從地方政府造橋,發展商蓋樓或零售商品等,無一不是馬虎了事的,因此大家在平常買東西時都習慣“議價”的,因為大家都覺得所有物品都必定不是最好的。
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必須改掉“差不多”這種陋習,但我對此是頗有保留的,長輩經常說,三歲定八十,我們現今所處的環境是,所有在中國居住的中國人都是持著這種性格來生活的,那有可能這個是不可改變的民族性格。
試想一下,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壞性格都伴隨著我們,長輩們總會督促我們改掉陋習,但事實上,我們成為老人後,這些性格仍然存在,那把範圍放得更大,即民族陋習上,我們又豈能輕易說改就能改掉呢?
而從另一角度來看,花費了那麼多年,中國人還普遍具有這種陋習的時候,那我們是否應該改變思維,應去適應並利用這個陋習呢?
事實上,我的觀點在社會上已經在實踐並成功的,中國近幾十年的成功,都是以抄襲的方式來達成,而抄襲的行為都是建基於與正版“差不多”的。在歐美的世界裏,人民很多時候都看重正版的,因為著重正版,因此往往成本大增,而在中國的成功經驗來看,抄襲卻避開了創新和法律上的成本。
請看看現時為人民所讚頌的中國企業,騰訊,小米和抖音等,他們能成為世界排名前100的中國企業,無一不是抄襲的,而中國人不但沒有批評,反而欣賞他們能“為國爭光”。
所以說,差不多先生對中國來說,不是一個警醒,而是一個明燈。
當然,我有一點要為差不多先生平反的,就是中國人的性格並不完全是“差不多”,他們對於金錢的渴望與執著,都是非常嚴肅認真的,當大家與中國人談生意的時候,100塊就是100塊,他們是很認真的。
那推論下去,那中國人就跟作者所說的不一樣了,他們並不是“差不多”,而是對於某些事情和觀念的輕視,而造成“差不多”的。
觀念是很難扭轉的,非過三代不能有大改變,但我認為也不用刻意地改變,每個人或民族,自身都有優缺點的,例如中國人的勤奮,歐美人民卻過了幾代也無法學懂的。
我們大可看看身邊的親朋戚友,每人均有缺點,有些人恨不得要把他們變成“完人”,然而,你可曾改變過身邊人的陋習?再看看自身,我們不是也有不同的缺點嗎?我們可曾改變過自身的缺點?沒錯,我們既然不能改變自己,何以對別人作批評呢?為何面對集眾人而成的國家如此苛刻呢?
最後,我認為要改變陋習,必先有明確目標,那到底是甚麼目標呢?我認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誡子書”,內容提到先靜下心繼而定好志向,才能看清自己的目標,我認為這樣才有改變陋習的可能性,陋習永遠不可能是好事的,但要改掉它卻需要花費一輩子的,希望大家都能改變陋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