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好的方式形容這部電影,就是想像村上春樹在某晚看了一部文溫德斯的電影,便突然心血來潮打給安東尼奧尼邀他一同到英格蘭來趟公路之旅。在車上,村上淨播些電台音樂,不太搭理安東尼奧尼,於是後者便將所見所聞用攝影機給紀錄了下來,兩人就這樣各做其事的馳騁在公路上。
當然,這部片的時空背景也同樣值得先來探究,70年代的英國,經濟衰退、失業率飆升、各處罷工層出不窮,整座不列顛群島島嶼彷彿肆虐著一股名叫「英國病」的瘧疾,而這項疾病不只是帶來經濟衰竭,也從而導致「大英帝國」這個輝煌數百年的金字招牌,在世界地位的排名上下滑。而這也是不列顛民族面臨的最大危機,在當時的冷戰背景下,最該懼怕的不是蘇聯,亦非核兵器的威脅,而是這種近乎毀滅性的、民族性的自我懷疑,這樣的論調滲入英倫街頭的任何角落:貶低我們的成就,羨慕別人的成就;蔑視我們的國家制度,讚許別人民族的制度,自我懷疑腐蝕著我們,整座不列顛群島正在經歷一場慢性自殺。
本片就彷彿是用影像來演示這樣的「優良」風俗,開頭主角為了調查死去的哥哥,從倫敦西行至布里斯托,你以為這是某種英式的黑色懸疑序幕?非也!虛無主義的氣息佈滿整部作品,電線桿和高架道路所交織而成的不只是灰質的城市地景,也同樣代表非直接的人際、快速的生活節奏和步調,人們便將唯一的慰藉投入到了音樂上,拒絕溝通、迴避交際,在電台輪番轟炸式的頻率之下,既衝突卻又統一,音畫之間,充斥著時代變遷下人物的惆悵、迷茫。
孤獨的人們發現,旅途的目的,好像早已不重要了。(但誰也沒想到開著開著居然能碰上睡在房車裡的Sting)
而也就在這部片上映的同年,柴契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取代工黨上台,才終於將1所有不列顛人民,慢慢的走向對這波「英國病」的群體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