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公路》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舒國治,散文家,1952 年生於台北,成長過程薰陶於 60 年代的西洋、日本電影以及搖滾樂,相比於文學,影像和真實生活影響他更多。1979 年舒國治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登場文壇;1983 年至 1990 年浪跡美國,居無定所,自此之後開始旅行飄泊的生活。1997 年以〈香港獨遊〉獲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首獎,1998 年又以〈遙遠的公路〉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遊記中擅長描寫庶民風土、讀書遊藝、吃飯睡覺、道途覽勝,更及電影與武俠自成一格,文白相間,人稱「舒式風格」。2000 年以《理想的下午》一書,另闢旅行書寫文人風格,一時蔚為風潮。
《遙遠的公路(Once Upon A Highway So Long)》(2020)

《遙遠的公路(Once Upon A Highway So Long)》(2020)

最初認識到舒國治是在圖書館邂逅了《理想的下午》,那部作品讓我深受他獨特的旅行目光、舒式閑慵的文字氛圍所感染。

《遙遠的公路》一書以舒國治在 1998 年榮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的文章〈遙遠的公路〉為主題,並且收錄其他同時期在美國駕車漂泊的旅行見聞與感觸。這部作品帶著讀者與作者一起跑遍 1980 年代的美國東南西北,相較於繁華的都市,公路途經的許多小城鎮,更能感受到美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的文化和生命力。

非常喜歡李安為這本書所做的推薦序文,精簡地道出舒式旅行文學的魅力:

他寫的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總能自辛苦不變的旅途中蒸餾出不凡的意境,從微不足道的雜物中道出個所以然。尤其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處,甚至是夜間荒野,在他筆下尤見精彩。我想,必須是中文底子好,情懷濃的人才能寫出新大陸這樣的深意吧!

不安定的謀職就是最好的旅行

某一個夏天週末晚上,作者下榻在奧勒岡州(State of Oregon)的美得福(Medford)鎮,當時是晚上十點,大多數的店面皆已打烊。只見街上幾十輛各型汽車(老式轎車、農莊卡車、新型進口汽車、敞篷吉普)來回穿梭,車上盡是純樸模樣的鄉下高中生男女,在沒有夜生活的小鄉鎮上,尋找他們的夜生活。

經過這些寂寥日子,這些美得福孩子有朝一日也會前往外地上大學和工作。然而,美國是一個只要少數人工作整個國家便能轉動的一處土地,假如他們不是這些「少數人」,或多或少還是能找到一份不那麼有趣的工作,可以自由地四處遊蕩,也可能受無聊空泛所苦。

就這樣,他們開始旅行了。下班前與下班後這兩者之間差異的旅行,辭掉原先工作與開始新的工作兩者的之間旅行,工作時心上變化的旅行,下工後在家在車上在外間消閒場合時心靈變化的旅行。便因這些個旅行,你可以在美國大陸的任何一處角落隨時看到這種奔動不定、人浮於景、甚至人浮於心的旅行景觀。他們都有工作,也可能有時極忙,但你看來他們是失業。他們都有家,也吃也睡,但你看來他們像無家可歸。

這個地方張三辭掉了工作,自然有李四來做;張三新任職的公司,很可能是李四從前辭掉的地方。大家換著做這做那,你來我往,總算能給這國家稱得上一份平衡。「定下來」(settle down)這句話有太多太多的機會被美國人說到,這旅行的命還當再持續一陣子呢?

旅行是什麼?再沒有比美國人更清楚了,就是變換地方。什麼人最有資格旅行?便是一直覺得沒有待在最佳地方的那類人。於是他們動不動就鑽進自己的汽車裡,從這裡晃到那裡,你透過車窗看他們的神情,又漠然又失落。

西部牛仔

西部牛仔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意象,但是對於牛仔真實的趕牛生活,卻沒有太多概念。這篇在 1986 年刊登於美洲《中報》刊的文章,作者利用短短的篇幅,清晰地側描出牛仔趕牛的配備和方式,讀來新鮮有趣。

趕牛沒有什麼特別的裝備,主要就是二件:牛仔口中不斷發出的 halloo 這種吆喝聲,以及他賴以追前趕後用的身下坐騎,牠們是所謂的「趕牛馬」(cow pony),多半是用「野馬」(mustang)來訓練成的。

對於牛仔如何趕牛,則必須仰賴許多技巧和經驗:

啟程出發,是最難的。經驗告訴牛仔,第一天趕牛要用盡全力死命趕上二十五哩或三十哩,把牛群弄得精疲力竭,這樣比較可避免有些「想家」的牛隻往回跑。⋯⋯倘若運氣還好,趕牛隊希望每天平均能趕上十五哩路。也就是說,從德州的達拉斯到堪薩斯的阿比連,將近五百哩的路,要讓一個牛隊走上一個多月。
帶隊牛仔對水源必須很清楚,更重要的是對每晚休息的地點很了然於胸。⋯⋯牛仔們開始輪班站哨,通常是二小時一班。牛仔當然不是站那裡不動的哨,他仍騎在馬上,繞著牛群察看,並且一邊唱著牛歌。

牛歌的唱功,竟會是評斷牛仔的一項重要條件:

唱牛歌,是牛仔很重要的工作,並不只是打發時間、解除寂寞而已。這歌不是唱給自己聽的,是唱給牛聽的。牛受到歌聲的撫慰,可以平服太多的可能驚恐。許多牛仔便因不會唱歌,往往使工作機會讓別的歌喉好的牛仔得去。

美國作家的寂寞感

相比於歐洲大城如倫敦、巴黎、羅馬,美國作家並沒有文人可以相聚交流的咖啡廳文化(作者稱之為「文學地盤」(Literary Colony)),就算有,通常也是稀少又迢遠。也因此,在美國作家的作品裡,總會顯露出美國文化的寂寞以及疏離感。

當然,在紐約出版商舉辦的雞尾酒會裡,作家們不時會持杯相見、寒暄一番;但那與歐洲文人每日到同一店中日復一日深談的故事結構、人物寫法的談論方式是很不一樣的。美國作家在鄉居自宅中獨飲、或獨自驅車到小鎮上吃一塊 pizza,或自己一人坐在溪流邊釣魚,這種景象似乎很容易想像得到。

這也造就了美國小說向來多在描寫個人的英雄主義或是孤獨生活,而不像英國小說那樣關注於社會階級,記述人與社會體制的抗鬥。

拓荒小說家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 - 1851)曾說:「在這裏,作家沒有像歐洲那樣豐富的礦源可以採汲。沒有史料可供給歷史家,沒有愚行可供給諷刺家,沒有儀態可供給戲劇家,沒有朦朧迷醉的傳說可歸給浪漫愛情小說家。」

相較於擁有豐富社會歷史的國家的文學作品,美國小說儘管簡潔許多,卻也有人為之感到匱乏,而增加一些複雜的制度,像是寫政府各層各部、寫外太空科幻世界、寫心理精神探索、寫懸疑推理等等,但是終究無法掩飾遼源廣闊的土地,所帶來生活經驗之孤寂:

(美國)作家皆不約而同地經驗過嚴重的酗酒生活,更將這美國的普遍現象身體力行。他們在偏僻家中舉起酒杯,大約和巴黎、倫敦的文人在咖啡館啜飲咖啡一般地自然順理成章。美國大地之遼闊若要賴各種趣事及活動來填塞而猶自不得充滿,則美國小說中的寂寞感必也就汲之於常民生活、認想於同型生活下之作家、而發作在各篇各本的故事中了。

這篇筆記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節錄整理自書中的內容,過多的詮釋解讀,似乎都會破壞了舒國治文字的韻律氛圍,和他對旅途見聞的觀察洞見,而顯得畫蛇添足。這部作品收錄的皆是作者在美國旅行的紀實,對於美國心懷憧憬的讀者來說,一定會是一場令人興奮雀躍的閱讀旅行。

最後,想分享詹宏志先生在擔任 1998 年長榮寰宇文學獎評審時,對舒國治和〈遙遠的公路〉的評語:

就像那些偉大的旅行作品一樣,那裡頭有一種滄桑世故的味道,也許他所見的世界已多,奇景妙觀未必能引起他的讚嘆,他的身影走在一般人不易也不願行走之地,因而顯得特別巨大或特別渺小。⋯⋯

這篇作品鶴立雞群般地成熟,完全是一位老練的旅行者的聲音;作者顯然見聞已多,深知「在路上」的滋味,他不是一個初入大觀園的獵奇者,相反的,他知道的東西太多,卻說得很少,處處流露出意溢於言的低調來。⋯⋯當我讀到作者說:「常常幾千哩奔馳下來,只是發現自己停歇在一處荒棄的所在。」這就是我想像的 a vintage traveler’s voice。

延伸閱讀

  • 《理想的下午》(2021)by 舒國治
    • 這部作品非常適合在某個慵懶的早晨,沏上一壺清香好茶,隨興拾起輕快地閱讀 — 因為一到下午,必然會情不自禁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在城市中晃蕩享受理想的下午。
  • 《門外漢的東京(2024)by 舒國治
    • 繼《門外漢的京都》(2012)之後,日本旅行文學的雙璧之作。
    • 世外桃源多,在東京,誠不誣也!如果你過膩了東京的日子,想必是對自己的生活也過膩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an Salon
25會員
81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Cyan Salon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於萊頓交換歸國至今,萊頓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景,依然時常縈繞心頭。恰好交換時結交的朋友推薦了這本由傅佩榮教授所著的《那一年,我在萊頓》,便想著或許能藉此書稍微紓解思念之情,也因此成了我在這裡發布的第一篇閱讀心得。
Thumbnail
於萊頓交換歸國至今,萊頓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景,依然時常縈繞心頭。恰好交換時結交的朋友推薦了這本由傅佩榮教授所著的《那一年,我在萊頓》,便想著或許能藉此書稍微紓解思念之情,也因此成了我在這裡發布的第一篇閱讀心得。
Thumbnail
《遙遠的公路》一書以舒國治在 1998 年榮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的文章〈遙遠的公路〉為主題,並且收錄其他同時期在美國駕車漂泊的旅行見聞與感觸。這部作品帶著讀者與作者一起跑遍 1980 年代的美國東南西北,相較於繁華的都市,公路途經的許多小城鎮,更能感受到美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的文化和生命力。
Thumbnail
《遙遠的公路》一書以舒國治在 1998 年榮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的文章〈遙遠的公路〉為主題,並且收錄其他同時期在美國駕車漂泊的旅行見聞與感觸。這部作品帶著讀者與作者一起跑遍 1980 年代的美國東南西北,相較於繁華的都市,公路途經的許多小城鎮,更能感受到美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的文化和生命力。
Thumbnail
1979年初版,1984年第三版赫萊瑞恩系列-國家 譯者感言 : 這本書(下載) 幫助我們學習以「靈性觀點」看待世界和自己。 我們試著採用「譯註」的方式列示1979〜2017年間世界各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好讓讀者能作為後續的觀察、參考、和印證。
Thumbnail
1979年初版,1984年第三版赫萊瑞恩系列-國家 譯者感言 : 這本書(下載) 幫助我們學習以「靈性觀點」看待世界和自己。 我們試著採用「譯註」的方式列示1979〜2017年間世界各國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好讓讀者能作為後續的觀察、參考、和印證。
Thumbnail
舒國治以銳利洞察的目光,搭配文言白話相間的古典行文氣息,精準地掌握住各個城市的特質與樣貌,展現出獨特的舒式旅行體驗。這部作品非常適合在某個慵懶的早晨,沏上一壺清香好茶,隨興拾起輕快地閱讀 — 因為一到下午,必然會情不自禁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在城市中晃蕩享受理想的下午。
Thumbnail
舒國治以銳利洞察的目光,搭配文言白話相間的古典行文氣息,精準地掌握住各個城市的特質與樣貌,展現出獨特的舒式旅行體驗。這部作品非常適合在某個慵懶的早晨,沏上一壺清香好茶,隨興拾起輕快地閱讀 — 因為一到下午,必然會情不自禁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在城市中晃蕩享受理想的下午。
Thumbnail
在“荒野”最大的成就應該是他為保育守護,兒童教育,甚至議題抗爭都注入了盎然的趣味,帶動了更多懷著大愛做小事的人一起加入,讓一個個活動都像是廟會趕集,讓參與本身變成青春的巡禮,快樂的啓航。
Thumbnail
在“荒野”最大的成就應該是他為保育守護,兒童教育,甚至議題抗爭都注入了盎然的趣味,帶動了更多懷著大愛做小事的人一起加入,讓一個個活動都像是廟會趕集,讓參與本身變成青春的巡禮,快樂的啓航。
Thumbnail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Thumbnail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Thumbnail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他對台灣的心境很複雜、且懷有鄉愁——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