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journey AI 作品奪美國科州藝博會首獎,如何定義人為創作的邊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今天在藝術界最受爭議的話題新聞,肯定是人工智慧生成的作品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中奪得首獎無疑了,根據北美數位媒體 Vice 的報導,一位帳號名稱為 Sincarnate 的 Discord 使用者表示,他在州博覽會的藝術競賽中拿下第一名,而他提交給比賽方的作品,實際上是透過 Midjourney 這套 AI 圖像生成工具完成的。
Source: Discord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Sincarnate 的本名為 Jason Allen,他是科羅拉多州 Incarnate Games 桌遊公司的總裁,他以名為「太空歌劇院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作品贏得了數位藝術/數位後製攝影類(Digital Arts / Digitally-Manipulated Photography)獎項首獎。可想而知,這樣的結果引發了社群上的爭議,「那真是太他〇的糟糕了。」藝術家 Genel Jumalon 在推特上針對此一事件下了評論,無獨有偶地,他並不是唯一一位對此感到不快的人,「我們正在目睹藝術的消亡」一位名為 OmniMorpho 使用者在他該則推文底下如此說道。
藝術家們對人工智慧藝術的興起感到擔憂並令人不意外,在報導中也提到,早先由《大西洋 (The Atlantic )》媒體的一位作者 Charlie Warzel 在其文章中採用了由 Midjourney 產生的圖片作為插圖就已經引起同樣的爭議,漫畫家 Matt Borrs 對此表示:「這就好像你不再需要聘請插畫家了一樣,令人感到非常沮喪。」

AI 創作爭議無獨有偶

前不久一套由日本公司開發的 AI 繪圖工具「mimic」,因為能夠透過學習指定繪師的風格生成插畫作品,也掀起了廣大繪師的反彈,繪師們甚至紛紛揚言要禁止 AI 學習自己的畫風以避免影響生計,雖然實際上以法令上來看是無從依據的,看來不管在什麼市場,遇上如此強大的 AI 科技,多少都會讓身處第一線的創作者感受到關乎生死存亡的威脅性。
mimic(ミミック)的操作介面
Midjourney 在台灣市場則是引發了不同的波瀾,在這個工具的推廣初期,與市場上許多新創服務一樣,是採用封閉式的邀請碼制,因此有熱心的數位創作者 Chris Stewart 成立了互助社團 Midjourney AI,希望藉由回饋邀請碼交流的方式,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這套工具,不久之後,長期關注 AI 圖像技術的台灣影片導演林思翰被 Midjourney 強大的運算成果所震撼,接著成立了原本以親友間交流為目的的中文社團「Midjourney AI 台灣社群」(原名:Midjourney AI 台灣社群擴展計劃),並透過 Chris 打造的互助機制幫助成員取得測試資格,沒想到在社群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之下,這個社團從原先的數百人迅速成長為破萬人的大型社群,至今擁有 2.7 萬名成員,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 Midjourney 社團,不過這個紀錄在 Midjourney 全面開放測試後,即被 Chris 的社團打破。
因為林思翰這張十二生肖創作,讓 Midjourney 在台灣爆紅。

社群上怎麼說?

以人工智慧生成的作品,真的能算是個人創作嗎?在台灣創作者中也能感到相同的憂心,有些意見認為,由 AI 產生的圖像,略過太多傳統創作者需要淬煉的過程,甚至不需要具備同等的涵養即可快速且大量產出作品,真的能稱得上是創作嗎?也有人表示高度的自動化過程將削弱人類在美學上的洞察與實踐能力,這些論述其實都有理可循,不過討論的核心應該是圍繞著創作的本質,而不是 AI 帶來的優勢,否則使用傳統媒材的繪師就一定比用電腦的繪師優秀嗎?或是使用照相打字在稿紙上排版的設計師就一定比用電腦的設計師優秀嗎?類似的爭論可能在各專業領域有飛躍性地技術突破時都會發生,而且可以無止盡地類比下去
不過相反地,也有創作者持不同意見,在成員總人數已經來到 14.6 萬之譜的Midjourney AI 元老社團中,持正面意見的創作者並不在少數,社團成員 Patrik Hurtig 藉由一張出自指標音樂雜誌 NME 封面的 Andy Worhal 照片表示:「對於那些批評人工智慧生成圖像技術的人,請記住,這就是早期數位藝術的模樣,如今它已經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即便如此,仍然有藝術家同時使用傳統媒材和數位媒體創作謀生。人工智慧生成的圖像肯定會在未來十年內以類似的模式發展,但它始終無法完全取代其他形式的藝術,因為它還是需要手動輸入。」
NME Magazine 1986 January, photographed by Allan Tannenbaum
就藝術價值層面而言,身為 MJ 台灣社群成員的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在社團貼文中留下了自己的看法:「藝術市場主要關注的是藝術家本人,是否會持續創作、是否有創作力、是否有話題性等其他投資性質及市場,跟作品的創作形式較無關。」如今藝術市場的風氣,創作工具或是形式確實並非主要價值依據——除了在 2021 年有如曇花一現的「NFT 之夏」之外。不過平心而論,藝術家本身能締造的話題性或許更為重要,好比說曾經在 2019 Art Basel Miami 以台幣 365 萬售出香蕉藝術作品「Comedian」的義大利當代藝術家 Maurizio Cattelan。

多少原創性才能稱為創作?

有點扯遠了,讓我們回歸到創作的本質上吧,在 La Vie 雜誌今年八月號〈職人與他的工具〉封面專題報導中,針對 Midjourney 的主題訪談〈你打字我做圖Midjourney給你一雙創作的翅膀〉裡也有相關的討論,編輯在我與林思翰的對談中提問:「AI繪圖工具會取代人嗎?AI生成的作品能算是個人原創的作品嗎?」我是這樣回答的:「AI繪圖可能會是下一代的主流創作工具。至於原創問題,我認為爭議在 Midjourney 模仿其他作品風格去製圖,可是人在創作過程中也無法避免參考到他人,我想若運用算圖將這些風格內化並表達出概念,就不只是仿作。致敬跟抄襲的界線永遠受熱議,我們也沒有一條準則說作品裡有幾成原創性才能稱為你的作品。」
Midjourney 在 Discord 上的操作介面,我嘗試運算符合時尚審美的作品。
在 Vise 的報導最後,Jason Allen 表示,他知道這個做法會引來爭議,雖然這些批評者現在以創作方法來批判作品本身是否為藝術,不過他相信藝術界最終將會承認人工智慧創造的藝術也是一種創作類別。在送出作品參賽前其實他已經在 Midjourney 上運算了上百張圖像,經過為期數週的 Photoshop 後製與微調,挑選了三張以 Gigapixel 擴充至足夠的解析度後印製參賽,並且在提交作品時清楚地標示了是以 Midjourney 所生成,從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出,他對於創作本身絕對是抱有一定堅持,多少也呼應了我在 La Vie 訪談中的說法。
「我不會因此停止」他說道,「這場勝利只會讓我更堅信我的使命。」結語雖然下得獨斷,卻也代表了領域先行者捍衛進步價值的意志與決心。
你是創作者嗎?有接觸過 AI 生成藝術嗎?對於這個事件又有什麼樣的解讀與見解呢?歡迎在留言中分享。如果我的內容與觀點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考慮贊助我一杯咖啡或是追蹤我的Instagram
Referenc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5會員
12內容數
時尚與設計一向密不可分,無論高訂或潮流,優秀的圖像設計師不曾缺席,不管是以Joy Division專輯封面設計聞名的Peter Saville、曾任Vogue藝術總監的Fabien Baron、打造了Girls Don’t Cry的Verdy以及一手培養NewJeans的閔熙珍等,我將以設計師的視角分享在時尚界的洞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622號小行星 的其他內容
不管是這個基於無襯線體(Sans-serif)的 Burberry 商標設計亦或是略帶有普普風格的monogram 圖樣,都引起各界多方討論,而其中最尖酸的評論莫過於此:「看起來像是用微軟Word文書軟體完成的」
左右美國總統大選的字體,由時尚雜誌所催生 承襲無襯線字體的現代潮流 字體的成功也代表了成功的商業運作 ※本篇原於2017年發佈在Medium,2022年刊載於方格子前重新修訂。
不管是這個基於無襯線體(Sans-serif)的 Burberry 商標設計亦或是略帶有普普風格的monogram 圖樣,都引起各界多方討論,而其中最尖酸的評論莫過於此:「看起來像是用微軟Word文書軟體完成的」
左右美國總統大選的字體,由時尚雜誌所催生 承襲無襯線字體的現代潮流 字體的成功也代表了成功的商業運作 ※本篇原於2017年發佈在Medium,2022年刊載於方格子前重新修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參加ASUS ProArt AI 時光機-狂想童話生成圖競賽活動,在百人中獲選為前三十名。生成圖像的創作受到肯定,讓我有更多信心繼續探索這個領域。想了解更多生成圖像的技巧和過程,可以點擊連結,看更多創作者的創意作品,一起感受AI藝術的魅力!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文藝創作者透過AI技術進行創作,AI的快速生成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這也對文藝創作者的工作帶來了競爭和挑戰。翻譯工作也面臨AI的威脅,但AI協助創作也提高了作品的品質,對學術界和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Thumbnail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的崛起,AI在文字、圖像、產品文案等方面的應用正掀起波瀾。本文分享了使用ChatGPT進行文案撰寫以及對於咒語格式與最佳內容認知的觀察。不過,使用者的專業程度對合作成果至關重要。另外,文章觸及使用AI工具提供的功能性應用,以及在創作和發展方面的潛力。
Thumbnail
去年初,我在一個生成藝術市場推出了一個NFT作品"Digitized Me",意指「數位化的我」。這件作品是透過AI生成底圖,再利用p5.js進行創意編程而完成的。 我認為,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現代人的溝通方式不再受限於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 2023 年創作者與生成式 AI 間的爭訟。內容包括兩個具體案例介紹:插畫家 Sarah Anderson 案和喜劇演員 Sarah Silverman 案,以及法院針對原告主張目前的認定。最後,提出原告目前主張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機會。
Thumbnail
AI生成式AI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變化。 在AI的輔助下,人們可以快速創作文稿和生成圖片,但這帶來了一個問題:生成的作品應該歸屬於誰?這將影響創作和娛樂產業。本文從立法歷程和產業影響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並分析賦予AI保護的利與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發展,AI技術成就卓越,尤其AI生成器在繪圖、文案和影片創作中蓬勃興起。本文深入介紹領先AI生成器,重點關注MyEdit的免費AI繪圖工具,以及Midjourney、Fotor、Artguru等出色選擇。這些工具讓用戶輕鬆將文字、指令轉換成驚豔的繪畫、影片和文案,為創意提供無盡可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生成式藝術及其展覽所耗費的材料被認定為非藝術後,面對「生成式創作是不是藝術?」的質問,或許,該給出否定的答案。可拋棄並無限次地再製的特性,令每次生成出的內容都是廢棄物,都不是藝術,卻也因此,在美術館內起到過往作品無法達到的成效——將藝術從美感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參加ASUS ProArt AI 時光機-狂想童話生成圖競賽活動,在百人中獲選為前三十名。生成圖像的創作受到肯定,讓我有更多信心繼續探索這個領域。想了解更多生成圖像的技巧和過程,可以點擊連結,看更多創作者的創意作品,一起感受AI藝術的魅力!
Thumbnail
本文以筆者的繪畫創作為出發點,討論現今AI生圖的應用與創作者的未來。筆者認為雖然AI生成圖片已經在生活中大量出現,但AI缺乏獨特性,缺少生命力與溫度,因此筆者認為AI繪圖不會取代創作者。透過筆者的創作過程與心得,探討AI繪圖工具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在使用AI時的適度建議。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文藝創作者透過AI技術進行創作,AI的快速生成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這也對文藝創作者的工作帶來了競爭和挑戰。翻譯工作也面臨AI的威脅,但AI協助創作也提高了作品的品質,對學術界和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Thumbnail
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的崛起,AI在文字、圖像、產品文案等方面的應用正掀起波瀾。本文分享了使用ChatGPT進行文案撰寫以及對於咒語格式與最佳內容認知的觀察。不過,使用者的專業程度對合作成果至關重要。另外,文章觸及使用AI工具提供的功能性應用,以及在創作和發展方面的潛力。
Thumbnail
去年初,我在一個生成藝術市場推出了一個NFT作品"Digitized Me",意指「數位化的我」。這件作品是透過AI生成底圖,再利用p5.js進行創意編程而完成的。 我認為,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現代人的溝通方式不再受限於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 2023 年創作者與生成式 AI 間的爭訟。內容包括兩個具體案例介紹:插畫家 Sarah Anderson 案和喜劇演員 Sarah Silverman 案,以及法院針對原告主張目前的認定。最後,提出原告目前主張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機會。
Thumbnail
AI生成式AI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變化。 在AI的輔助下,人們可以快速創作文稿和生成圖片,但這帶來了一個問題:生成的作品應該歸屬於誰?這將影響創作和娛樂產業。本文從立法歷程和產業影響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並分析賦予AI保護的利與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發展,AI技術成就卓越,尤其AI生成器在繪圖、文案和影片創作中蓬勃興起。本文深入介紹領先AI生成器,重點關注MyEdit的免費AI繪圖工具,以及Midjourney、Fotor、Artguru等出色選擇。這些工具讓用戶輕鬆將文字、指令轉換成驚豔的繪畫、影片和文案,為創意提供無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