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蘋換壹蘋,還以為是繞口令!除了台蘋的經典時刻,還有哪些不可不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raw-image

重點節錄

  1. 台灣蘋果新聞網繼去年5月停止發售紙本報紙後,今年8月31日也全面停止更新網路內容,正式走入歷史。近期新加坡商人、17直播共同創辦人潘杰賢正式宣布成立「壹蘋新聞網」,且移轉96%蘋果員工,誓言延續台蘋精神。抱持著「出錢就是老大」的原則,老闆的背景與期待,勢必影響未來壹蘋的走向,因此我們試圖開箱這位老闆及這間公司。
  2. 「蘋果日報」不論對台灣或香港的新聞業而言,都具有重要且獨特的角色。像是2003年登陸台灣後銷量驚人,而其主打的煽色腥新聞、狗仔文化也對台灣造成深遠影響;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蘋果日報成為當地少數立場與政府不同調的媒體,而創辦人黎智英至今仍因政治清算服刑中。於此之際,我們想透過回顧蘋果日報,瞭解台灣與香港新聞業的現況。
  3. 新聞業也有類米其林評選!路透新聞學院每年都會發佈《數位新聞報告》,分析各國閱聽眾的閱聽習慣。今年最新的報告指出,閱聽人有刻意迴避新聞的傾向,也就是陷入「新聞厭食」,當中傳統媒體來源的影響力大減。另外,台灣對新聞信任度下降4個百分點到27%,且兩極化狀況嚴重。

焦點快報

-誰還記得蘋果的滋味?看「壹蘋」前,先認識它的前世今生

1️⃣ 蘋果新聞網停止更新,96%員工轉移至「壹蘋新聞網」

新加坡籍商人潘杰賢於8月30日召開記者會指出,由於購買「台灣蘋果新聞網」過程不順,於是他透過百分百獨資的龍丞創意成立「壹蘋新聞網」,並與96%的台蘋員工協議轉移至壹蘋,9月1日正式開站,台蘋則於8月31日深夜停止更新。

潘杰賢強調,壹蘋與台灣蘋果新聞網、聲稱擁有台蘋的港商黃浩無關,也沒有聘僱台蘋代表人葉一堅,完全由他獨資運作。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潘杰賢打造《壹蘋新聞網》始末|https://bit.ly/3KFaEbpETtoday》經濟部說明《蘋果新聞網》熄燈細節|https://bit.ly/3KAudS0

2️⃣ 台蘋關門引個資與港府接管疑慮,壹蘋強調「五不一絕對」、延續台蘋「原汁原味」

目前台蘋結束更新後,員工、財務、會員等資料將「封存」而非「刪除」,引發個資疑慮;且31日晚間經濟民主連合在記者會中指出,港蘋清盤人委任的崇正管理顧問公司及會計師薛又瑋將至台蘋大樓接管資料庫及銀行帳戶,文化部及陸委會都表達會採取行動阻止。

另外,9月1日的公視節目「有話好說」指出,潘杰賢過往事業的合夥人張鐘予與中國黨政軍關係密切,令壹蘋蒙上中共色彩的陰影。

潘杰賢指出,他希望延續台蘋的精神、寫法及影響力,只是換個平台再繼續,而若仔細觀察壹蘋新聞網,可以發現不論視覺設計或網站分類,都與蘋果新聞網相當類似。他也強調壹蘋「不用台蘋品牌、不用台蘋網址、不接觸台蘋個資數據、不使用台蘋資產、不介入壹蘋新聞中立報導、絕對遵守台灣的司法法」的五不一絕對原則。

延伸閱讀:
有話好說》蘋果新聞網熄燈!壹蘋網另起爐灶!曹興誠10億培訓黑熊勇士!全民防衛反制中國!|https://bit.ly/3RdYbOi新頭殼》經濟民主連合呼籲文化部正視台蘋封存後的個資問題|https://bit.ly/3AZf8Gw聯合新聞網》文化部要求台蘋9月5日前提出後續計畫|https://bit.ly/3AC9Bo7自由時報》經濟民主連合開記者會報料「香港清盤人將接管台蘋資料」|https://bit.ly/3wL4912菱傳媒》經民連研究員許冠澤質疑「台蘋與壹蘋相關資料交流共用」|https://bit.ly/3q0EeyM

3️⃣ 潘杰賢是誰?為何強調流量變現,有信心「一年內賺錢」?

潘杰賢來自新加坡,同時也是台灣女婿,2013年起在台灣創業,成功經營拍拖、17 Live、SoundOn聲浪等公司,是知名的新創企業家。談起初衷,潘杰賢說:「我擅長的就是流量變現,擅長的就是媒體娛樂社交。這也是我買《台蘋》的初衷。單純從商業角度出發的一個初衷。」

台蘋經年虧損,但潘杰賢卻有信心一年後壹蘋流量一定是前幾大,同時透過各種不同方式,創造營收,成為一間健康賺錢的公司。他期許壹蘋延續《台蘋》中立、公平公正的精神與社會責任,未來新聞一樣沒有選邊、沒有色彩來看事情,同時希望多些吃喝玩樂,以及年輕人喜歡的內容。

延伸閱讀:
財經新報》潘杰賢日前接受外媒專訪談「收購台蘋的目的」|https://bit.ly/3R1JgqD(原文:https://bit.ly/3czDRrM)
蘋果新聞網》潘杰賢談「創立壹蘋的心路歷程和期許」|https://bit.ly/3wHQ3xi
raw-image

4️⃣ 作為讀者,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潘杰賢的背景與想法,勢必影響未來壹蘋的走向,而透過他在記者會上提到「純粹商業考量」、「強調流量變現」、「沒有政治色彩」等說法,我們初步猜測未來壹蘋新聞網的商業色彩將更重,而新聞作為「第四權」的社會角色則恐相對被削弱,「新聞娛樂化」的程度恐加劇。

不過,潘杰賢在商業上的成功案例,也讓壹蘋新聞網能否開創不同的商業模式,翻轉新聞業的收入瓶頸,成為值得關注的焦點。此外,潘杰賢在直播、Podcast等跨領域的經驗,能否成功幫助新聞產業數位轉型,也是我們可以持續關注壹蘋新聞網的重點之一。

總而言之,雖然壹蘋幾乎原封不動移轉自台蘋,但是當經營者與資金來源改變,我們就要有所警覺,並有意識地檢視壹蘋的報導走向與品質,媒觀也將持續關注!

解讀焦點

-是好蘋果還是壞蘋果?殞落之際,回顧香港與台灣的新聞業

1️⃣ 反送中運動後的香港新聞業:外媒離港、民主派媒體關停,新聞自由指數暴跌

2020年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香港的新聞環境急速惡化,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等民主派媒體接連被搜索、強制關停,而端傳媒、外媒如紐約時報等則紛紛宣布離港,改到新加坡、韓國等地繼續關注亞洲事務。

這個現象也反應在香港的新聞自由排名上:從2019年的73名,2020及2021稍微下降,皆維持在80名,2022年則暴跌到148名,而香港新聞從業者自評新聞自由的分數也大幅下降。至於香港市民對新聞自由的感受上,不滿意與滿意的死亡交叉發生在2019下半年,隨後不滿意持續上升,2022上半年達51.2%。

raw-image
延伸閱讀:
媒觀》港版國安法上路前後的「香港新聞史」|https://bit.ly/3dYsw4I

2️⃣ 香港人現身說法:從新聞找我,到我找新聞

報導者在今年6月推出「香港新聞人的未竟之路」系列報導,訪問香港人對當今新聞環境的感受,我們節錄幾段說法,可以從中感受香港的現況:

「香港很大程度只剩下親政府媒體,有時想研究一個政治人物,看看官方宣傳以外人們怎麼評價他,就只能搜索從前《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的舊報導。」
「現在許多新聞只是重複政府立場,很多時候媒體不敢做尖銳的發問了。」
「新聞資訊缺失的同時,家人更常透過Facebook的KOL和YouTuber接受資訊,其中充斥著一些不實資訊。」
「現在覺得其他報紙內容明顯沒以前豐富,也不再每天讀新聞。發現自己接收資訊慢了,甚至錯過重要消息。」
延伸閱讀:
報導者》新聞自由重創、民主派媒體接連關停,香港人還看什麼新聞?|https://bit.ly/3pTOR6m

3️⃣ 臺灣蘋果日報(新聞網)的經典時刻

raw-image

📌2003年登台創刊,強打八卦新聞,發行量持續成長
當時以「一咬上癮」為標語發刊,首日零售量超越當時台灣所有報紙零售總和,其「全彩印刷」成為亮點,直到2008年達到每日52萬份。「腥羶色」、「狗仔」、「民眾爆料」、「動新聞」、「豐富生動的圖片」等都是《蘋果》的特色,對臺灣新聞業影響深遠。

📌2013年經歷「反媒體壟斷運動」,並成為國內首家簽訂編輯室公約的平面媒體
當年3月因「台灣壹傳媒賣盤案」衍生社會運動,隨後4月18日「台灣蘋果日報」工會與「台灣蘋果日報」簽訂編輯室公約,規範報紙公正客觀的立場,不受黨派、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任何一篇報導都不能被收買,也不刊登偽裝成新聞的置入性行銷。

📌2014年與5家獨立媒體合作,提供曝光版位
臺灣《蘋果日報》提供即時新聞版面給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上下游新聞市集、新頭殼、苦勞網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等獨立媒體發稿,事前不得審查獨立媒體發布訊息之標題及內容;未經發稿媒體同意,臺灣《蘋果日報》事後亦不得任意加以刪除或修改獨立媒體發布之訊息。

📌2019年啟動訂閱制,僅限付費會員瀏覽;一年後宣告失敗
9月起僅限加入月費(120元台幣/月)或年費(1152元台幣/年)方案的會員,才有瀏覽新聞的權限,官方曾表示有超過10萬會員。2020年7月宣布取消訂閱制,重新開放免費瀏覽。

📌2021年停止發行紙本報紙

📌2022年停止更新,原班人馬轉向「壹蘋新聞網」

延伸閱讀:
蘋果新聞網》19年經典報導全紀錄|https://bit.ly/3RoacjX蘋果新聞網》19年攝影作品紀錄|https://bit.ly/3R49WHbWikipedia》臺灣蘋果日報條目|https://bit.ly/3wDxf2n

洞悉未來

-新聞界——米其林指南——開箱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每年發佈「數位新聞報告」,追蹤全球閱聽習慣趨勢,台灣也是研究對象之一。最近他們發佈2022年的研究報告,當中顯示閱聽人刻意迴避新聞,出現「新聞厭食」的現象,同時台灣的新聞信賴度下降到27%,而往年最受信賴的常勝軍公視,也被天下雜誌超車。

1️⃣ 大家越來越不願意看新聞,社群平台成為年輕世代主要新聞來源

報告顯示,「逃避新聞」的趨勢逐年成長,主要原因包含充斥太多政治和新冠疫情的報導、會對自身的心情帶來負面影響,以及不信任新聞的公正和客觀,而調查也發現「大多數人不願意付費訂閱新聞」。

報告描繪年輕新聞消費者的特徵,其中「偏好個人品牌甚於機構」值得注意,因為社群平台(39%)已超越新聞網站(34%)成為年輕人獲取新聞的主要管道,而且雖然Facebook的地位依然重要,但TikTok的成長(3年內3%→15%)不容忽視。

2️⃣ 全球新聞信任度下降,公視跌到第4名

全球的新聞信任度都在下降,像是台灣也從去年的31%下降到27%,且兩極化嚴重(許多品牌受到某個群體的信任,但被另一個群體不信任)。報告指出,35歲以下世代,只有37%大致相信新聞報導,原因一是他們認為新聞媒體有立場偏見,二是懷疑媒體刻意「帶風向」,三是媒體經常報導負面消息。

經常成為台灣最受信賴媒體的公視,也在今年跌到第4名,被天下雜誌、商業週刊、經濟日報超車。報告分析,公視受到政治影響導致董事會無法改選,阻礙了數位轉型,而方君竹於年初發佈「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系列報導,也揭露公視的困境。

raw-image
延伸閱讀:
方君竹》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https://bit.ly/3pTZvdk

3️⃣ 年輕人遠離新聞,可以這樣應對

長期觀察國內外媒體現象的專欄作家黃哲斌指出,年輕世代遠離新聞是源自「三個短缺」,只要掌握問題痛點,就有機會迎刃而解:

📌注意力短缺:掌握社群趨勢,發展多媒體敘事
當前大家的注意力不斷流向數位平台,因此媒體「謹慎挑選社群戰場,活用策略與創意,不斷優化搜尋(SEO),努力將隨機客轉為熟客」,是彌補注意力短缺的終極法則。另外,報告發現年輕世代「喜歡閱讀勝於觀看」的特性,媒體可以發展多媒體敘事,抓住眼球。

📌信任短缺:媒體可創造新聞個人的專業信任,為機構品牌信任加值
報告指出,媒體信任度愈高的國家,讀者傾向關注新聞機構;反之,則個人品牌較受關注,而社群網站與科技平台崛起,讓主播、記者、Podcast主持人成為獨立品牌。

📌動機短缺:應改善「壞消息偏見」,讓新聞具備建設性解方
當年輕閱聽眾發生新聞厭食,部分原因可能是媒體只報導負面新聞與弊端,卻未提出解方。因此,媒體可以透過報導事件進展,讓人們保持知情及參與,並凸顯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黃哲斌看2022數位新聞報告|https://bit.ly/3TrIIfdTVBS》建設性新聞學|https://bit.ly/3wHVc8J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下方贊助鍵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1.蘋果新聞網(2022)/潘杰賢新聘《台蘋》員工成立《壹蘋新聞網》 9/1上線!強調五不一絕對|https://bit.ly/3AZzD69
2.中央社(2022)/潘杰賢強調獨資持有壹蘋 切割與黃浩、台蘋關係|https://bit.ly/3wIUisr
3.蘋果新聞網(2022)/每日近1500萬流量變現金! 潘杰賢誓言《壹蘋新聞網》一年賺錢|https://bit.ly/3wHQ3xi
4.蘋果新聞網(2022)/《台蘋》8/31深夜暫停更新 採訪團隊轉場《壹蘋新聞網》9/1續挖真相|https://bit.ly/3KFoY3O
5.數位時代(2022)/潘杰賢另立門戶打造《壹蘋新聞網》!接收台蘋96%員工,流量如何變現?|https://bit.ly/3KFaEbp
6.壹蘋新聞網(2022)/首頁|https://tw.nextapple.com/
7.央廣(2022)/潘杰賢新聘原台蘋員工 另成立《壹蘋新聞網》|https://bit.ly/3pV0vxK
8.e27(2022)/‘We want to create a news media outlet that embraces tech in its true form’: Joseph Phua on Apple Daily Taiwan’s assets acquisition|https://bit.ly/3czDRrM
9.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21)/不喜歡中國式的粉紅色 《#端傳媒》撤港重新落腳新加|https://bit.ly/3wI2VUp
10.報導者(2022)/向死而生:香港新聞人的未竟之路|https://bit.ly/3RqAz98
11.中央社(2022)/台灣蘋果新聞網8/31深夜暫停更新 編採團隊轉移壹蘋|https://bit.ly/3Q7Towp
12.Wikipedia(2022)/蘋果日報(台灣)條目|https://bit.ly/3wDxf2n
13.關鍵評論網(2022)/傳統媒體式微、數位新聞興起,仍無法掩蓋閱聽人「刻意迴避」新聞的事實|https://bit.ly/3wDIY0T
14.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2022)/2022 Digital News Report(Taiwan)|https://bit.ly/3Axabn7
15.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2022)/Digital News Report 2022|https://bit.ly/3pVfHef
16.天下雜誌(2022)/最不相信主流媒體的一代 全球年輕人陷入「新聞厭食」|https://bit.ly/3TrIIfd
17.蘋果新聞網(2022)/《蘋果》珍重‧再見!背負「再創天地」使命往前衝|https://bit.ly/3cAuesJ
18.央廣(2022)/傳港委任人來台接管台蘋 經民連籲政府硬起來|https://bit.ly/3B40cXC
19.自由時報(2022)/港方委任會計師今早接管《台蘋》 民團籲政府及時阻止|https://bit.ly/3wL4912
20.聯合新聞網(2022)/港方清盤人委任公司接管「台蘋」 陸委會:將立即阻止|https://bit.ly/3PYUlr2
21.聯合新聞網(2022)/憂蘋果新聞網遭國安法清算 文化部赴台蘋了解個資安全|https://bit.ly/3wSv8YG
22.有話好說(2022)/蘋果新聞網熄燈!壹蘋網另起爐灶!曹興誠10億培訓黑熊勇士!全民防衛反制中國!|https://bit.ly/3RdYbO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媒體大事長知識
99會員
57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媒觀析」🔊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媒體大事長知識的其他內容
2025/01/24
2024大事:戰爭、地震、颱風、選舉、戒嚴、國會…我們幾乎沒有一件事是「親眼目睹」的,而是各式各樣的媒體幫我們「建構」出來的。媒體讓我們變成魯夫,它是我們伸縮自如的眼睛、耳朵、鼻子、手和腳,讓我們可以感知世界、認識社會、萌生意識、評價時事、走進人群、參與公眾事務。
Thumbnail
2025/01/24
2024大事:戰爭、地震、颱風、選舉、戒嚴、國會…我們幾乎沒有一件事是「親眼目睹」的,而是各式各樣的媒體幫我們「建構」出來的。媒體讓我們變成魯夫,它是我們伸縮自如的眼睛、耳朵、鼻子、手和腳,讓我們可以感知世界、認識社會、萌生意識、評價時事、走進人群、參與公眾事務。
Thumbnail
2025/01/10
內含台灣高中生真實心聲。本文探討澳洲通過的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從法案內容、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觀點,以及臺灣青少年的看法等面向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善社群媒體環境與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1/10
內含台灣高中生真實心聲。本文探討澳洲通過的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從法案內容、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觀點,以及臺灣青少年的看法等面向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善社群媒體環境與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2024/12/27
台灣民主化近40年以來,經歷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商業媒體百花齊放、蘋果日報帶來腥羶色文化、NCC成立等等事件,也許唯一不變是「台灣媒體好爛」這聲長嘆。這次我們想來「講講古」,也就是釐清「台灣戒嚴與媒體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看看台灣媒體是怎麼長大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培育出怎樣的性格?
Thumbnail
2024/12/27
台灣民主化近40年以來,經歷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商業媒體百花齊放、蘋果日報帶來腥羶色文化、NCC成立等等事件,也許唯一不變是「台灣媒體好爛」這聲長嘆。這次我們想來「講講古」,也就是釐清「台灣戒嚴與媒體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看看台灣媒體是怎麼長大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培育出怎樣的性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台灣《蘋果新聞網》發布聲明稱出售案「已完成交接」,雖未公佈新東家,但香港《明報》指出買家為港商黃浩出資七成,其餘三成由新加坡人、社交軟體17LIVE創辦人潘杰賢出資,收購價共新台幣15億元。長期關注兩岸經濟政策的「經濟民主連合」質疑,此交易案已違反去年文化部函令......
Thumbnail
台灣《蘋果新聞網》發布聲明稱出售案「已完成交接」,雖未公佈新東家,但香港《明報》指出買家為港商黃浩出資七成,其餘三成由新加坡人、社交軟體17LIVE創辦人潘杰賢出資,收購價共新台幣15億元。長期關注兩岸經濟政策的「經濟民主連合」質疑,此交易案已違反去年文化部函令......
Thumbnail
蘋果「去中化」?傳擬在印度、越南增產 非凡新聞 2022.05.22 開啟iPhone保護措施,就像施展魔法,把侵探隱私的網站,一個個變不見,蘋果積極研發功能,生產腳步不停歇,不過生產基地可能即將變動,華爾街日報報導,蘋果以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為由,告知部分代工廠在中國以外地區增加產量。 歡迎連絡
Thumbnail
蘋果「去中化」?傳擬在印度、越南增產 非凡新聞 2022.05.22 開啟iPhone保護措施,就像施展魔法,把侵探隱私的網站,一個個變不見,蘋果積極研發功能,生產腳步不停歇,不過生產基地可能即將變動,華爾街日報報導,蘋果以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為由,告知部分代工廠在中國以外地區增加產量。 歡迎連絡
Thumbnail
終究還是抵不過網路數位時代巨輪的翻滾,台灣最後一份實體印刷報紙「聯合晚報」於六月二日正式停刊,從1988年2月22日創刊至此已逾32個年頭。 無論是聯合晚報停刊或是中國時報之變,皆是今日台灣許多企業所面臨傳承的危機,許多接不了班的第二代,反而成為了摧毀企業長城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終究還是抵不過網路數位時代巨輪的翻滾,台灣最後一份實體印刷報紙「聯合晚報」於六月二日正式停刊,從1988年2月22日創刊至此已逾32個年頭。 無論是聯合晚報停刊或是中國時報之變,皆是今日台灣許多企業所面臨傳承的危機,許多接不了班的第二代,反而成為了摧毀企業長城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於四月22日自拍影片,發出「蘋果告急」訊息給讀者,表示因長期廣告遭受打壓,再加上近期疫情的衝擊,僅管自己已經墊付了5.5億元港幣(約新台幣21億),但依舊面臨著巨大危機,訂閱人數已從80萬人大幅下降到不足60萬人,希望讀者幫幫手,讓報紙能夠繼續撐下去 ...
Thumbnail
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於四月22日自拍影片,發出「蘋果告急」訊息給讀者,表示因長期廣告遭受打壓,再加上近期疫情的衝擊,僅管自己已經墊付了5.5億元港幣(約新台幣21億),但依舊面臨著巨大危機,訂閱人數已從80萬人大幅下降到不足60萬人,希望讀者幫幫手,讓報紙能夠繼續撐下去 ...
Thumbnail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Thumbnail
一棵大樹倒下固然可惜,但同時也把生存的空間讓給其他植物,並成為其他動植物成長所需的養分。諾基亞放棄手機業務後,大量軟硬體人才失去工作,但也讓芬蘭興起一股創業潮。如今,同樣的戲碼將在台灣的媒體圈再上演一次,只是這對台灣究竟是好是壞,恐怕只有天曉得。
Thumbnail
2021年5月,台灣蘋果日報宣布不再發行紙本,所謂的「四大報」從此只剩下了三家本業並不賺錢,靠著其他周邊事業支持媒體內容的報紙。 即使背景不盡相同,一個多月後的今天(6月23日),香港蘋果日報則宣布將在隔天(24日)發行最後一期報刊,線上內容也將於當天凌晨不再更新。
Thumbnail
2021年5月,台灣蘋果日報宣布不再發行紙本,所謂的「四大報」從此只剩下了三家本業並不賺錢,靠著其他周邊事業支持媒體內容的報紙。 即使背景不盡相同,一個多月後的今天(6月23日),香港蘋果日報則宣布將在隔天(24日)發行最後一期報刊,線上內容也將於當天凌晨不再更新。
Thumbnail
蘋果日報訂閱制失敗後沒多久,換成聯合報推出數位版的訂閱制,從3個面向看起來,我認為聯合報的訂閱制之路其實早就鋪好,而且比起蘋果日報的訂閱制更有可能成功。
Thumbnail
蘋果日報訂閱制失敗後沒多久,換成聯合報推出數位版的訂閱制,從3個面向看起來,我認為聯合報的訂閱制之路其實早就鋪好,而且比起蘋果日報的訂閱制更有可能成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