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將禁止16歲以下用社群媒體:全面保護還是自由發展,台灣青少年怎麼看?

閱讀時間約 46 分鐘
這一篇是【實習生特輯】,來自剛滿17歲的高中生!


raw-image


2024年11月29日,澳洲國會通過了《網路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 2021)的修正案(Online Safety Amendment Bill),主要新增了「社群媒體最低年齡」的條款(Social Media Minimum Age),規定16歲以下青少年不得建立特定社群媒體平台的帳號,並將執行和管理的責任交由社群媒體公司;若這些公司沒有採取措施避免青少年登錄,最高可受到4,950萬澳幣(約台幣10億元)的罰款。

雖然近兩年有許多國家討論或推行管控社群媒體使用的法案(例如台灣在2024年也曾討論是否封禁抖音),但澳洲是全球首個針對青少年用戶進行大規模禁止的國家。

這篇文章將從青少年的視角出發,對「社群媒體最低年齡」法案(以下代稱「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進行全面的分析。從法案的詳細內容拆解開始,解釋澳洲政府和家長組織推動法案的目的以及各界學者反對的原因,最後訪問台灣青少年對這個法案的想法。

無論你是擔心自己使用社群的權益受損的青少年、還是對青少年的社群使用習慣感到擔憂的大人,這篇文章都可以讓你從支持方到反對方,一次看懂「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究竟是怎麼回事。

作為一個關注媒體議題、脫離16歲不久的高中生,我聽到新聞的第一反應是反思自己的社群媒體使用習慣,默默想著「好像的確該少用一點」。不過,接下來的幾天,我聽到許多政府、教育和媒體學專家以及青少年對法案提出的質疑,讓我開始思考法案到底要怎麼執行,青少年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的相關討論中,我更想知道青少年對於「社群媒體如何被正確使用」的想法。




焦點快報

-禁令怎麼執行,為什麼家長團體都在支持?反對者認為治標不治本還會侵犯隱私?

1️⃣法案到底怎麼執行、規定了什麼?

在澳洲國會公開的「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說明中,對法案的執行方式進行了解釋。其中挑選出最受討論的三點說明:

📌哪些平台會受到管控:人際互動為「重要功能」的平台

說要管控社群媒體平台,具體而言是哪些平台呢?法案中「受年齡限制的社群媒體平台」的定義分為三點:

  1. 「最主要/重要功能為社交」
  2. 「可讓用戶之間聯繫或互動」
  3. 「用戶可發布內容」
raw-image

在法案通過時,Snapchat、TikTok、Instagram、和 X(Twitter)等平台為主要管控的平台,不過這份名單只是法案討論時的主要共識,實際施行前政府將會尋求大眾意見,對應該劃入管控的社群平台進行討論。在法案上路後,通訊部長(Minister for Communications)可以經過資訊安全專家的建議修改這份定義,其他議員也可以提出社群平台符合或不符合定義的原因。

除此之外,法案中強調將會保護青少年能取得「大部分情況下有益的社群媒體活動」,並列出三項排除於法案外、不會受到年齡管控的平台類型(以下案例僅為根據條件的猜測):

  1. 「傳訊息為主要目的的平台」:例如 iMessage、Whatsapp
  2. 「網路遊戲服務」:例如 Roblox
  3. 「主要目的為提供用戶健康和教育服務的平台」:例如 Google Classroom、Duolingo

除了這三項條件,不需建立帳號就能使用的平台(例如 YouTube)受影響的程度可能會降低。


📌怎麼進行年齡驗證:「一年實驗期」、「合理方式」

「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的上路時間預計為2026年起。是年齡驗證技術的實驗期,政府會以補助的方式實行對現有年齡驗證技術的測試和研發,預計測試的方法包含以人工智慧辨識臉部和聲音等生物資訊或是第三方帳戶認證等等。這也代表法案中並沒有具體規定社群平台要採取什麼技術來進行年齡驗證,只是在罰則中說明必須採取「合理方式」(reasonable steps)防止16歲以下青少年登入。

這些「合理方式」也受到隱私保護的規範。社群平台在收集驗證年齡的額外資料時,必須告知用戶資料使用的範圍,且不得用於其他用途,在完成年齡驗證後需立即從平台的資料庫中刪除。另外,「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為了保障人民管理其他身分相關隱私的權利,社群平台進行年齡驗證時,需要提供多種驗證方式,不能只有政府核發的身分證明方式。


📌罰社群媒體公司、不罰青少年和家長

「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雖然規定16歲以下青少年不得建立社群媒體帳號,但管理與執行年齡驗證的責任被放在社群媒體公司上,最高可罰4,950萬澳幣(約台幣10億元)。這也代表如果青少年使用 VPN 或其他方式繞過規定,或是家長使用自己的身份為子女驗證、幫助子女取得帳號,都不會受到懲罰。


延伸閱讀:
澳洲國會官方資料》Amendment of the Online Safety Act 2021|ParlInfo - Schedule 1—Amendments


2️⃣支持者觀點:社群媒體造成重大傷害,社群媒體公司毫不關心、甚至推波助瀾?

raw-image

說了這麼多,為什麼澳洲政府要推行「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

📌保護青少年不接觸社群媒體有害內容,減少家長擔憂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在宣布法案通過的公告中,寫道:「社群媒體正對我們的孩子造成傷害,所以我們要盡全力阻止。」他也提到父母的角色,「我們希望將童年歸還給兒童,並讓家長知道他們受到支持。」新南威爾斯州總理 Chris Minns 則認為這個法案最少能做到將管理子女社群媒體使用情況的權力交還給父母。

根據英國市場調查公司 YouGov 在法案通過前兩週的調查,77%的澳洲民眾支持「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2024年初美國則調查了父家長和青少年對社群媒體使用的觀點,發現81%的父母支持「未成年兒童使用社群媒體」需要監護人同意的做法,青少年支持度則是46%。

「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的重要支持者正是家長群體。澳洲新聞集團(News Corp)五月推動了「讓他們做個孩子」(Let Them Be Kids)企劃,在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上發布許多和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危害的文章,許多文章都以父母的角色描寫社群媒體如何使他們的孩子產生焦慮、憂鬱、容貌焦慮、自殘行為等等。


📌社群媒體對兒童和青少年造成什麼危害?

美國2020年的研究指出,從被稱為「社群媒體元年」(Social Media Comes of Age)的2012年至今,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顯著下降,因為嘗試自殺或自殺意念到急診室的人次翻倍成長。這樣的影響對青少女尤其明顯,嚴重憂鬱症自殘就醫、到自殺的人次增加了一倍到兩倍。

2022年,有46%的美國青少年曾受到網路霸凌;2023年,美國衛生局發表針對社群媒體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議(Surgeon’s General Advisory),提到有46%的青少年認為社群媒體加深他們的容貌焦慮、64%認為他們時常在社群媒體上接觸到仇恨言論或內容。

關於社群平台究竟有多少未成年、甚至未滿13歲的用戶,美國曾在2022年調查11至12歲兒童的社群媒體使用情況,約68%日常中使用社群媒體。英國青少年數位使用指標(Digital Youth Index)同一年的調查則發現75%的8到10歲兒童使用社群媒體,且更容易接觸到有害或令人不適的內容。

以「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將會封禁的 TikTok 為例,在這兩份調查中雖然 TikTok 會定期停權疑似年齡過低的帳號,但根據2020年紐約時報的報導,在美國的 TikTok 日常活躍用戶4,900萬人中,就有三分之一未滿14歲。2024年,法國家長團體 Algos Victima 對 TikTok 提起民事訴訟,指控社群平台推送自殘和自殺相關的內容給他們的青少年子女,促使他們的心理狀態惡化、甚至自殺。2023年,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提出報告,質疑 TikTok 的演算法為了吸引青少年用戶、向他們推播自傷和自殺內容,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則在2024年對 TikTok 是否違反《數位服務法案》DSA、有足夠措施保護未成年用戶開啟調查


📌哪些國家也在推動對青少年的社群媒體禁令?台灣呢?

除了澳洲以外,許多國家也開始討論類似「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的禁令,包含法國(六月通過的法案僅要求家長驗證子女的帳號,未來可能修正成全面禁止)、丹麥(總理發表言論,認為丹麥應該採用15歲以下禁令)、英國(科技部國務大臣表示可能推動類似澳洲的法案)、挪威(挪威總理表示正在研究不侵害人權的年齡驗證技術,希望將社群媒體使用年齡從13歲提高至15歲)等等。至於台灣,數位發展部長黃彥男在11/13受質詢時回覆將和衛福部、教育部討論。


延伸閱讀:
報導者》澳洲的16歲社群媒體禁令:網路自由與全球「焦慮世代」的數位健康之辯|https://www.twreporter.org/a/hello-world-2024-12-05


3️⃣反對者觀點:政府大開「網路資訊管控」的門、媒體環境依然一團糟⋯⋯

在「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以34張支持票和19張反對票迅速通過後,也有許多澳洲民眾、學者、民間組織、以及社群媒體公司對法案表示反對。

raw-image

📌法案執行方式模糊,到底怎麼進行年齡驗證?

過去的年齡限制方式通常是自由心證,兒童和青少年可以簡單用假身份繞過驗證,地區上的限制也可以用 VPN 等改變地區位置的方式排除。

「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並沒有詳細解釋哪些技術可以被採用於年齡驗證,雖然規定不能只以政府核發的身分證明驗證,但 Google、Meta 等運營社群平台的公司都認為澳洲政府應該等待年齡驗證技術成熟後,再推動禁令。運營 Snapchat 的公司 Snap、澳洲科技理事會(Tech Council of Australia)、澳洲心理學會(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等公司和組織則以尚未實驗的年齡驗證方式為由,認為法案推動過程太過倉促、缺乏專家意見和對議題的全面研究。


📌隱私資訊怎麼辦?政府管控網路空間?

由於澳洲政府一年期間的測試中,預計會測試以臉部或聲音等生物資訊來驗證年齡,而平台為了驗證所有登入用戶是否是16歲以下,勢必需要所有澳洲用戶的年齡驗證資料。進而延伸出資料如何管理才能避免政府、社群媒體公司或是有心人士用於監視網路活動等用途等難以解答的問題。

另外,也有反對澳洲政府加強網路空間管制的說法。在法案議事詢問環節,X 聲明澳洲總理決定哪些社群媒體受到法案管轄的權力,將會侵害言論、資訊以及取得網路的自由。X 擁有者和執行長馬斯克則在 X 上發表意見,認為「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是澳洲政府控制網路自由的「後門」。


📌封禁社群媒體除了「治標不治本」,剝奪參與社會的重要管道

昆士蘭州家庭與兒童委員會(Queensland Family and Child Commission)的委員長 Luke Twyford 指出,「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是在「懲罰受害的年輕人,而不是要求正在製造風險的成人與社群平台負起責任。」

97%的澳洲青少年擁有社群媒體帳號,社群媒體無疑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這個資訊傳播與科技發展都越來越快的時代中,社群媒體除了可以更快接觸新資訊,更是許多青少年發表想法,與同樣興趣的人互動的地方。青少年在網路社群中感到被接納、在經歷困難時被支持,也能展現創意、與朋友之間的聯繫更深

隸屬於澳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澳洲兒童權利特別小組(Australian Child Rights Taskforce)和143位澳洲和國際學者、社會福利組織共同向澳洲政府撰寫公開信,表達希望重新考慮禁令。他們認為法案限制了青少年受社群媒體正面影響的機會,也質疑禁令無法促使社群媒體環境變得更好,甚至可能使繞過禁令繼續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陷入更危險的角落。國際特赦組織澳洲人權委員會(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也對法案提出了反對意見。

簽署公開信的學者之一的西雪梨大學教授 Amanda Third 受衛報訪問時提到,社群媒體已經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成長、學習、參與社會或是享受娛樂,都無法離開社群媒體。「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將會成長在一個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佔據重要位置的社會中,因此我們才需要慢慢支持與引領他們接觸『未來將會生活的世界』。」


延伸閱讀:
衛報》Google 和 Meta 認為澳洲應該延後社群媒體禁令,直到年齡驗證技術測試期結束|Australia should delay social media ban until age-check trial finishes, Google and Meta say | Australian politics | The Guardian
澳洲科學媒體中心 SCIMEX 論壇》專家回應:澳洲社群媒體禁令通過國會|EXPERT REACTION: Australia's social media ban passes the Senate - Scimex


解讀焦點

-和台灣青少年一起,釐清我們想要的「媒體環境」和「媒體教育」


1️⃣支不支持法案:反對略多於支持,主要理由為批評法案無法真正改善問題

我訪問了8位台灣青少年對澳洲「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的想法。這些青少年都是我的同學,他們來自北部地區、年級在高二到高三,其中包含體制外實驗教育、國外求學、自學團體的學生。其中有3位支持、4位反對、1位不支持也不反對。(以下名稱皆為化名)

raw-image

從支持的理由可以看出,青少年有社群媒體造成危害的概念,而且有部分人認為自己的確需要減少社群媒體使用量,以騰出更多時間給現實生活的活動或娛樂,例如繪畫、戶外活動、種植植物、手作、烹飪、煮咖啡等等。其中一位受訪者伯廷也提到,經常在社群媒體上接觸到其他人成績好、生活豐富、成就高的資訊,讓他感到焦慮、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認為青少年在心智更成熟的階段再接觸社群媒體有一定的好處:「這樣不但對身心健康很好,還能跟家人有更多相處的時間。」

反對的理由也很多,最多人提到的原因是認為法案只改善了表面的問題。「難道跨越十六歲以後人的心智就會突然變成熟嗎?」喬欣認為法案看似在保護青少年,實際上是推卸管理危險社群媒體環境的責任。然英也提到:「禁止不代表長大後就會正確使用」。

婕思則認為網路上的危害不只在社群媒體上會接觸到,透過禁令管理青少年的網路使用習慣,只能達到部分的保護效果,還有資訊隔閡的問題,因為青少年非常仰賴社群媒體傳播資訊和流行趨勢,未來如果法案真的開始實施,澳洲青少年可能會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青少年產生隔閡。

芮穎將禁令視為澳洲政府想改善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延伸的相關問題,採取的一種「捷徑」或簡單方法,認為「走這種捷徑只會造成反效果」。一昧禁止,只會讓青少年利用其他方式繞過年齡驗證,暴露在更危險的網路環境中。未來法案實行後無法使用社群媒體的兒童和青少年,也更可能對社群媒體抱持幻想,「解封」後報復性大量使用。她認為正因為探索社群使用的過程中,無法完全避免傷害,所以才需要媒體素養教育的輔助。

軒威不反對也不支持法案,她提到在國外求學時當地也在考慮限縮學生的數位學習比例,認為配套措施與青少年發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跟上社群媒體和數位工具的發展。因此,她可以理解法案的初衷,但認為社群媒體本身無法觸及到根本問題,如環境、家庭、教育等背景對社群媒體問題的影響也很大。

2️⃣社群媒體的正負面影響:「即時聯絡和獲取資訊」、「花太多時間使用」

問到正面影響部分,大部分圍繞著社群媒體「即時」的特性,例如和朋友聯絡、尤其是現實生活中難以見到面的朋友,或是獲取和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有關的資訊,例如喬欣就認為社群媒體可以讓她在日常生活的片段時間中、即時獲得活動資訊和新知識。

婕思平常經營著紀錄手沖咖啡歷程的社群媒體帳號,近期首次在聖誕市集擺設攤位,她認為社群媒體讓她能輕鬆記錄和分享生活。喜歡手作的如盈和喜歡藝術創作的芮穎都提到,社群媒體讓他們能讓他們接觸有相同興趣的人,獲得靈感,從其他人的作品中學習。

raw-image

至於負面影響,有一半的受訪青少年都提到「花費太多時間使用」的問題。受訪者之中,每天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從1小時到4小時不等,平均約2至2.5小時,而且多半認為自己難以完全控制自己的社群媒體使用時間。伯廷分享,他有時「一滑手機就停不下來,明明要認真做專案卻一直想看 Instagram 或 Youtube」,時間很容易就在社群媒體上消耗掉了。

芮穎則認為她平常滑到的內容中,只有大約2成是她真的感興趣、讓她開心或是有用的資訊,剩下的8成都是「Brainrot」內容(腦腐,大量接收低品質網路內容帶來的認知能力降低)。「除非有計劃的使用,不然大部分時候都是無腦滑(社群媒體)。」

婕思提到「自我審查」的現象,她認為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多少還是會受到社群風氣的影響。例如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討論某種行為很討厭的貼文,本來不覺得討厭,也會跟著產生厭惡,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去做。當社群媒體討論正面價值觀時,這可能帶來正面影響,但在價值觀混雜、同溫層之間常常只有一種價值觀的當代社群媒體中,可能加深社會現有的歧視和誤解。

3️⃣政府或社會應該怎麼做:期待「年齡層加廣」、「互動性高」的媒體素養教育

最後,詢問大家期待什麼樣的媒體素養教育和媒體環境。

(這裡媒體素養的定義是「批判性分析、評估、創作和參與各種媒體內容的能力」,可以明智參與媒體對話、保護自己的隱私和安全,辨別媒體的偏見和意圖,並對自己發布的內容抱持責任感。)

raw-image

媒體環境如何改善的部分,婕思認為應該更嚴謹的管理原本就違反社群媒體平台規範的內容,例如血腥暴力、自傷自殺、仇恨等等。喬欣覺得社群媒體的環境獨特之處、在於所有閱聽人也發布媒體內容,所以媒體素養教育才能真正減少社群媒體上的有害內容。

理想的媒體素養教育有很多面貌,主要分成兩個方向討論,分別是希望的教學形式和要教到的重要內容。

瑜凡認為可以推廣更多數位媒體學習的資源,讓大家知道社群媒體除了社交,還可以獲得知識,讓青少年更有意識的規劃自己的社群媒體使用、接觸優質內容。喬欣、然英、和芮穎都提到媒體素養教育的年齡層需要「加廣」,應該從國小就開始教導孩童如何辨別正確的網路資訊。芮穎更是希望引入「終身學習」的概念,認為不只是青少年,許多中年人或是長輩也缺乏媒體素養,應該在全年齡推廣。「不知道為什麼媒體識讀大家都只關注未成年,其實很多時候我覺得Z世代的人比中年人還有更有概念。」

如盈和伯廷對媒體素養課程如何進行有更多想法,他們認為「互動性」是有效課堂的重點。「其實現在學校也會教學生如何正確使用社群媒體,但是效果不好。我在聽老師分享的案例時,會覺得這種事情不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所以我沒有什麼學習動機,而且教學方式無趣。」如盈認為例如遊戲或戲劇等方式,會比單純聽講來得有趣,也能讓學生有沈浸感。

青少年們認為重要的媒體素養教育主題,圍繞著「避免遇險」、「分辨不實訊息」、「心理健康」三個層面。「避免遇險」包含網路霸凌和詐騙的知識普及和遇到了要如何求助;「分辨不實訊息」則從媒體環境認識到文本分析,降低受資訊操弄的機率;「心理健康」則包含如何應對網路成癮、焦慮、避免受到不良心理健康組織操弄等等。

芮穎對台灣的媒體素養教育提出了期望:「我希望大家能認知到這個議題的重要性,給予關注,讓持續推動社群環境變得更好的人有動力做下去。」


洞悉未來

-社群媒體是會出現危險的領域,所以才更應該學習如何應對

在「焦點快報」和「解讀焦點」的部分和大家解釋了澳洲的「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後,接下來將以我自己作為一個體制外實驗教育高中生的視角,和大家分享對「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的想法。

raw-image

1️⃣應該正視青少年社群媒體需求的原因

首先,我認為在討論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危害以前,應該先思考青少年「為什麼」越來越依賴社群媒體。除了時代讓科技工具越來越方便、社群媒體上出現更多娛樂內容之外,有很多其他的社會問題與社群媒體或網路成癮議題有關,例如「消失的青少年第三空間」問題。

「第三空間」是社會學家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在198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家(第一空間)和工作場所(第二空間)外、主要目的為社交的自由公共空間,例如咖啡廳、公園、社區活動中心等等。這些空間主要的目標服務族群為兒童(公園遊樂場)、成人(咖啡廳)、年長者(社區活動中心),很少有設計目的為服務青少年的第三空間。在美國,青少年第三空間的減少與青少年被視為造成社區不安定的問題有關,許多社區的治安也造成青少年在公共場所社交的意願降低。台灣雖然沒有研究,但我認為可能跟青少年花費在學校和補習班的時間很多,沒有時間進行單純的社交活動有關。社群媒體自然成為青少年主要的社交場域,疫情也加劇了這一問題。

對於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支持的青少年,社群媒體更是他們尋找願意接納自己的群體的主要方式。美國低收入戶青少年使用 Facebook 和 TikTok 的比例比普通家境的青少年高出10%至20%。美國非營利組織 The Trevor Project 調查兩萬名 LGBTQ+ 族群青少年,67%在社群媒體上找到帶給他們支持的社區和群體,學校和家中則是46%和31%。

我認為如果禁止社群媒體,又沒有新增青少年社交空間或是對弱勢青少年的輔導資源等配套措施,將會有許多青少年的需求被忽視,可能造成更多社會問題,也不利於青少年身心發展。


2️⃣青少年也應該有「決定自己的社群規範」與「向世界展現自我」的權利


📌青少年的「參與權」和「表意權」

理解青少年社群媒體使用需求後、回到「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的討論。雖然澳洲政府聲稱法案經過青少年和青少年福利組織的認可,但從法案公開後青少年群體的反彈來看,我認為青少年的意見還是沒有受到重視。

根據聯合國1989年訂定的《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簡稱 CRC),兒童(這裡指18歲以下)擁有「參與權」和「表意權」,強調「所有關於兒童的事務,兒童皆有權參與」、「兒童有意見被聆聽的權利」。兒童和青少年因為年齡較小,時常被認為還沒有成熟、無法明辨是非,但我認為在社群媒體使用的情境下,有部分青少年已經有判斷自己使用習慣是否健康的能力,也能分析「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的利弊、產生基於事實的觀點。即使是現在還無法做到的青少年,也可以在接受媒體素養教育後培養出這些能力。

相對的,我認為推動法案的家長團體不一定比青少年更了解他們該如何使用社群媒體。不是所有家長都有教育、兒童心理或是媒體專業背景,使用社群媒體的經驗也與青少年不同,我不認為他們一定懂得怎麼控管子女的社群媒體使用。

所以,我認為比起對青少年封禁社群媒體,讓他們學習媒體素養,意識到自己可能的使用習慣問題,再開放青少年討論是否立法管理,才是最理想的做法。當然,現實不可能和理想一樣美滿,但「16歲以下社群媒體禁令」本身的設計直接將管理社群媒體使用的權利交給家長全權決定是比較草率且不重視兒少權益的決定。


📌青少年的數位學習之路:我經營社群媒體的經歷

作為一個Z世代高中生,我大概在小學六年級到國一就有社群媒體帳號。一開始只用 Facebook 和 IG,後來隨著年紀增長和接觸的族群不同、開始使用更多不同的社群媒體,但一直以來最常使用的就是 Instagram。

Instagram 和我的關係有點相愛相殺,它每天花掉我一個小時的空閒時間,但它也讓我建立了自己的部落格帳號和畫畫分享帳號。部落格帳號本來只是學校作業,但經營過程讓我感受到文字創作的影響力,也開始有了想花費許多時間撰寫、傳達重要理念的文章可以被更多人看到的期待。因為這個目標,開始研究如何設關鍵字、製作貼文、將流量和點閱引到部落格平台,也精進了自己觀察演算法趨勢,將艱深的文章以吸引人方式呈現的技能。如果沒有社群媒體,我就不會有這樣的學習經驗,我的文章將較難被大眾看見。透過長期的經營,也讓我養成了穩定更新、持續創作的習慣。

開分享畫畫作品的帳號,是從看到其他創作者的帳號開始的。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很擔心自己的作品不夠好看、不敢發在公開的社群媒體平台。在鼓起勇氣發布第一張作品後,我收穫了許多陌生網友的稱讚,這也讓我對自己的技能更有自信鼓勵我能持續創作,累積了數量可觀的作品。

基於我的親身經驗,我認為在擁有「正確的使用習慣」和「辨識危險能力」的前提下,社群媒體能為青少年帶來許多正面的體驗和學習。


3️⃣應該推動全面的媒體素養教育,才能促進社群媒體環境的共好

剛剛提到的問題,無論是青少年沒有反思自己的社群媒體使用情況、家長缺乏管理子女社群媒體使用的知識、還是回到社群媒體環境對青少年的傷害,都回歸到「媒體素養教育」。

現代社會高度數位化,社交場域轉移到社群媒體是在全年齡層都能觀察到的現象,要脫離社群媒體生活、會損失許多正面的學習和交流。比起因為社群媒體上的部分危險就禁止使用,改善這個空間、讓使用者「知道正確使用方法」才是較合理的做法。

舉例來說,台灣的道路安全問題時常受到詬病,但因此就禁止青少年上路行走顯然是過於誇張的做法。走在路上可能會被車撞,但我們不會因此不出門,而是學習正確過馬路的方法並加強對汽機車駕駛的教育。以發展完整度來說,道路安全已有較完整的教育訓練與法律規範,而媒體素養至今只有課綱與白皮書的提出,並無完善的法律規範與架構支撐。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社會觀念和教育尚未跟上社群媒體等科技發展,讓社群媒體的危害成為當代重要的問題。

我也可以理解禁止社群媒體的用意,因為每個人的媒體素養程度不同。就算普及好的媒體素養課程,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成效。如果直接禁止社群媒體,未來的青少年就能直接避免社群媒體上可能遇到的傷害,在重要的成長期免受不良內容的影響。

所以,我認為好的社群媒體規範有必要存在,但除了要和青少年共同討論「如何規範」之外,也必須同時進行媒體素養的教育。雖然我沒辦法代表所有青少年做決定,但我認為也許以兒少專用的社群媒體平台(例如 YouTube Kids)取代全面禁止,或是在平台的使用介面中直接新增對有害內容的提醒和安全使用的方式,可以達到更好的教育和防範效果。

但我也認為如果只將問題限縮在青少年身上,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社群媒體上有這麼多會帶來傷害的內容和危險人物,真的是青少年的錯嗎?也不是只有青少年會受到網路霸凌、詐騙、有害內容的影響,卻只有這些使用者會被禁止使用社群媒體。而對有害內容消極不作為的社群媒體公司,卻不被要求管理這些內容,一開始發布這些內容、製造不良網路環境的成年人,似乎也不被考慮在媒體素養教育的對象之內。

因此,我認為媒體素養教育的實施應該呼應「終身學習」的概念,拓展到更多年齡層,最終讓每個社群媒體閱聽者和內容生產者都具備媒體素養。雖然這是個遠大的理想,但只要每個人都能對媒體素養議題更有意識,就能逐漸改善問題、達成社群媒體環境的共好。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 、 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澳洲國會官方資料(2024)/Amendment of the Online Safety Act 2021|https://parlinfo.aph.gov.au/parlInfo/search/display/display.w3p;db=LEGISLATION;id=legislation%2Fbills%2Fr7284_aspassed%2F0001;query=Id%3A%22legislation%2Fbills%2Fr7284_aspassed%2F0000%22
BBC2024)/Australia approves social media ban on under-16s|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89vjj0lxx9o
澳洲總理官方網站(2024)/Social media reforms to protect our kids online pass Parliament|https://www.pm.gov.au/media/social-media-reforms-protect-our-kids-online-pass-parliament
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官方網站(2024)/新南威爾斯州政府歡迎 16 歲以下兒童的社群媒體禁令|https://www.nsw.gov.au/media-releases/nsw-government-welcomes-social-media-ban-for-children-under-16?language=zh-TW
YouGov(2024)/Support for under-16 social media ban soars to 77% among Australians|https://au.yougov.com/politics/articles/51000-support-for-under-16-social-media-ban-soars-to-77-among-australians
Pew Research Center(2024)/81% of U.S. adults – versus 46% of teens – favor parental consent for minors to use social media|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10/31/81-of-us-adults-versus-46-of-teens-favor-parental-consent-for-minors-to-use-social-media/
Psychiatry Online(2024)/Increases in Depression, Self‐Harm, and Suicide Among U.S. Adolescents After 2012 and Links to Technology Use: Possible Mechanisms|https://psychiatryonline.org/doi/10.1176/appi.prcp.20190015
The Daily Telegraph/Let Them Be Kids(頁面)|https://www.dailytelegraph.com.au/topics/let-them-be-kids
JAMA Pediatrics(2019)/Suicidal Attempts and Idea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US Emergency Departments, 2007-2015|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730063
APA PsycNet(2019)/Age, period, and cohort trends in mood disorder indicators and suicide-related outcomes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set, 20052017.|https://psycnet.apa.org/buy/2019-12578-001
JAMA Pediatrics(2017)/Trend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Nonfatal Self-inflicted Injuries Among Youth Aged 10 to 24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15|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664031
JAMA Pediatrics(2019)/Trends in Suicide Among Youth Aged 10 to 19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5 to 2016|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article-abstract/2733430
Pew Research Center(2022)/Teens and Cyberbullying 2022|https://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22/12/15/teens-and-cyberbullying-2022/
The U.S. Surgeon General’s Advisory(2023)/Social Media and Youth Mental Health|https://public3.pagefreezer.com/content/HHS.gov/02-01-2024T03:56/https://www.hhs.gov/sites/default/files/sg-youth-mental-health-social-media-advisory.pdf
Statista(2022)/Social media usage of pre-tee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of November 2022|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417175/us-preteens-social-media-reach/
Digital Youth Index(2022)/75% of 8-10 year-olds are on social media in one form or other|https://digitalyouthindex.uk/social-media-age-limits/
國際特赦組織(2024)/為保護年輕用戶,歐盟執委會對TikTok展開調查|https://www.amnesty.tw/node/18575
國際特赦組織(2023)/Driven into Darkness: How TikTok’s ‘For You’ Feed Encourages Self-Harm and Suicidal Ideation|https://www.amnesty.org/en/documents/POL40/7350/2023/en/?_gl=1*4pu3fr*_ga*NjUzNTI3NjU5LjE2NzcwNTQ2NTM.*_ga_M471WRD5TM*MTcxMDMxMjEzOS43LjEuMTcxMDMxMjk2MS41MS4wLjA.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RFI2024)/Parents in France take TikTok to court over self-harm content aimed at children|https://www.rfi.fr/en/france/20241104-parents-in-france-take-tiktok-to-court-over-self-harm-content-aimed-at-children
紐約時報(2020)/A Third of TikTok’s U.S. Users May Be 14 or Under, Raising Safety Questions|https://www.nytimes.com/2020/08/14/technology/tiktok-underage-users-ftc.html
BBC2021)/TikTok removes more than seven million suspected under-age accounts|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57670779
世界報 Le Monde(2023)/France requires parental consent for under-15s on social media|https://www.lemonde.fr/en/france/article/2023/06/29/france-requires-parental-consent-for-under-15s-on-social-media_6039514_7.html#
Politico(2024)/Danish PM calls for 15+ age limit for social media in EU|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danish-pm-calls-for-15-age-limit-for-social-media-in-eu/
BBC2024)/Social media ban for under-16s 'on the table' in UK|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e9gpdrx829o
衛報(2024)/Norway to increase minimum age limit on social media to 15 to protect children|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4/oct/23/norway-to-increase-minimum-age-limit-on-social-media-to-15-to-protect-children
中央廣播電台(2024)/澳洲將禁16歲以下用社群媒體 黃彥男:跨部會討論台灣是否比照|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27677
衛報(2024)/Australia should delay social media ban until age-check trial finishes, Google and Meta say|https://www.theguardian.com/australia-news/2024/nov/26/australia-should-delay-social-media-ban-until-age-check-trial-finishes-google-and-meta-say
路透社(2024)/Australia's planned social media ban raises teen isolation fears|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media-telecom/australias-planned-social-media-ban-raises-teen-isolation-fears-2024-10-15/
澳洲兒童權利特別小組 Australian Child Rights Taskforce(2024)/Open Letter From Academics|https://westernsydney.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16/2052160/Open_letter_re_social_media_bans.pdf
國際特赦組織(2024)/Australia: Authorities must effectively regulate social media instead of banning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https://www.amnesty.org/en/latest/news/2024/11/australia-must-effectively-reglate-social-media-than-ban-children/
澳洲人權委員會 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2024)/Proposed Social Media Ban for Under-16s in Australia|https://humanrights.gov.au/about/news/proposed-social-media-ban-under-16s-australia
衛報(2024)/Protecting or restrict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bans on the big dreams of young Australians|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24/dec/03/australia-labor-social-media-ban-impact-children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2009)/發展我國幼兒媒體素養學習內涵之研究|https://feja.org.tw/37837/
The Good Trade(2024)/What Is A Third Place? (And Why You Should Have One)|https://www.thegoodtrade.com/features/third-place-community-spaces/
Iowa State University(2020)/Research explores how youth are excluded from public spaces, design practices|https://phys.org/news/2020-07-explores-youth-excluded-spaces.html
PubMed Central(2016)/The Digital Hood: Social Media Use among Youth in Disadvantaged Neighborhoods|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501457/
The Trevor Project(2024)/Twice as Many LGBTQ+ Teens Find Affirmation Online as at Home|https://www.edweek.org/leadership/lgbtq-students-say-they-get-more-support-online-than-at-school-and-home/2024/05
人權公約執行監督聯盟/CRC|兒童權利公約(頁面)|https://covenantswatch.org.tw/un-core-human-rights-treaties/crc/
avatar-img
89會員
55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媒觀析」🔊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媒體大事長知識 的其他內容
台灣民主化近40年以來,經歷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商業媒體百花齊放、蘋果日報帶來腥羶色文化、NCC成立等等事件,也許唯一不變是「台灣媒體好爛」這聲長嘆。這次我們想來「講講古」,也就是釐清「台灣戒嚴與媒體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看看台灣媒體是怎麼長大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培育出怎樣的性格?
為什麼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可以對「公共媒體」頤指氣使?這次我們想特別來討論這件既弔詭又危險的事情,也就是明明受到《公視法》防火牆保障的公廣集團,理應超然獨立於政治及商業兩大勢力的干預,但這次不分藍綠卻都想把手伸進「公共媒體」裡…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越是混亂,我們越需要有一群人,為了公共利益努力,努力提供真實、公平、有建設性的資訊給我們,而新聞媒體「得以獨立地展現專業」就是我們信任的根基。你或許不認同,因為台灣有超多新聞台,但沒有一台讓你很滿意。這次,我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先看看「歐洲」怎麼做,再回頭想想「台灣」可以怎麼辦。
這次,我們想仔細討論「偵查不公開」的內涵意義,以及它究竟要保護什麼利益談起,希望一起來思考看看:如果「記者什麼都知道」,到底是一種正當的第四權監督力量?還是破壞司法獨立運作的毒瘤?畢竟,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偵查不公開的內涵」、「媒體第四權的意義」,我們就很容易隨政治語言的煽動起舞,走進民粹的陷阱。
這次我們從高中生對AI的憂慮出發,萃取出他們認為「重要的AI學習點」,接著先回顧「媒體素養的理論概念」,最終引入新的想像視角,試圖建構「想像AI時代媒體素養的新路徑」。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台灣民主化近40年以來,經歷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商業媒體百花齊放、蘋果日報帶來腥羶色文化、NCC成立等等事件,也許唯一不變是「台灣媒體好爛」這聲長嘆。這次我們想來「講講古」,也就是釐清「台灣戒嚴與媒體發展之間的歷史關係」,看看台灣媒體是怎麼長大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培育出怎樣的性格?
為什麼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可以對「公共媒體」頤指氣使?這次我們想特別來討論這件既弔詭又危險的事情,也就是明明受到《公視法》防火牆保障的公廣集團,理應超然獨立於政治及商業兩大勢力的干預,但這次不分藍綠卻都想把手伸進「公共媒體」裡…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越是混亂,我們越需要有一群人,為了公共利益努力,努力提供真實、公平、有建設性的資訊給我們,而新聞媒體「得以獨立地展現專業」就是我們信任的根基。你或許不認同,因為台灣有超多新聞台,但沒有一台讓你很滿意。這次,我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先看看「歐洲」怎麼做,再回頭想想「台灣」可以怎麼辦。
這次,我們想仔細討論「偵查不公開」的內涵意義,以及它究竟要保護什麼利益談起,希望一起來思考看看:如果「記者什麼都知道」,到底是一種正當的第四權監督力量?還是破壞司法獨立運作的毒瘤?畢竟,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偵查不公開的內涵」、「媒體第四權的意義」,我們就很容易隨政治語言的煽動起舞,走進民粹的陷阱。
這次我們從高中生對AI的憂慮出發,萃取出他們認為「重要的AI學習點」,接著先回顧「媒體素養的理論概念」,最終引入新的想像視角,試圖建構「想像AI時代媒體素養的新路徑」。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界和平會偏鄉兒童閱讀寫作班暑假課程不間斷,以各種主題展開營隊課程,期望在夏日長假期間帶給孩子更多學習上的刺激與收穫。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第 1 條 為促進社區大學穩健發展,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並協助公民社會、地方與社區永續發展,落實在地文化治理與終身學習,特制定本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附上資源,希望給需要幫助的人 校園 反霸凌專線:1953 法律扶助基金會:(02)412-8518
Thumbnail
大學生生活,除了四大學分以外,可以規劃或參與更多有趣的方式充實自己的生活。這篇說明國科會科普計畫的經驗,說不定可以成為你的提案。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界和平會偏鄉兒童閱讀寫作班暑假課程不間斷,以各種主題展開營隊課程,期望在夏日長假期間帶給孩子更多學習上的刺激與收穫。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第 1 條 為促進社區大學穩健發展,提升人民現代公民素養及公共事務參與能力,並協助公民社會、地方與社區永續發展,落實在地文化治理與終身學習,特制定本條例。 第 2 條 本條例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教育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附上資源,希望給需要幫助的人 校園 反霸凌專線:1953 法律扶助基金會:(02)412-8518
Thumbnail
大學生生活,除了四大學分以外,可以規劃或參與更多有趣的方式充實自己的生活。這篇說明國科會科普計畫的經驗,說不定可以成為你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