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維特根史坦的「確定性」觀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基於維特根史坦晚年反駁穆爾懷疑論方法的遺稿,和橫插一腳的「桶中之腦」思想實驗,推論人無法「確定」任何基於自身感觀的存在或不存在。只能「確定」,這些存在或不存在僅僅是基於意識的理念。應該還有不周全的地方,反正是寫著玩的又不是論文,當作激發思辨意識讀著玩就好。
我們學會計算從而知道計算的性質。《遺稿》第45節
人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現象的規律進行分類,進而得到事物的性質。這些性質並非事物本身具有的,而是依賴於人的感官和邏輯後天總結的。(有關性質與直觀的區別,以前的文章裡提到過,作為性質被認知的紅色與作為直觀被認知的紅色是兩回事。)所以,當人尚未確實地認識一件事物的時候,包括數這種先驗事物,該事物是可以相對於這個人沒有性質的。也就是說,人在認識一個事物以前,這個事物可以對這個人毫無意義。進而,即使事物之間相互「約定」地存在,它們也無法互相之間或被客觀地證明它們確實存在。
無法證明感官世界的存在並非代表承認一切外部事物的虛無,但任何人就是無法自證不是一顆被電訊號刺激的桶中之腦。
普南桶中之腦思想實驗,科學家把人的大腦放入培養液並連通電腦,並用電腦向大腦傳輸和從前一樣的所有訊號,這顆大腦自身無法分辨真實與訊號。
以及,無法知道確實的感官知識證明:我確定知道任何可以確定的感官知識就能證明我不是桶中之腦;我不能證明我不是桶中之腦;所以我無法確定我知道確定的感官知識。
但人也並不在被觀測前處於存在/不存在的疊加態的狀態,因為疊加狀態的結果會被觀測行為左右,而感官世界的存在或不存在則是確定結果的兩種可能性,只是人本身沒有超越意識的觀測能力而已。
羅素或穆爾:那是一棵樹。
羅素會認為這是自明的;穆爾會懷疑這是否真的是一棵樹。
一棵存在於公共表達系統中的樹,無疑會被公認為是一棵樹,但這基於維特根史坦的語言遊戲,而並不在羅素的命題理論體系中,也就是說,假使脫離了這個系統,這個被指認為樹的對象自身不表達任何含意;相對地,穆爾懷疑這個對象是否嚴格符合這個系統對樹的定義。
在「我知道那不是一個電訊號」的意義上,他們似乎都認為共識優先於個人的認知能力,感官世界基於「多數人」的約定存在,而不基於感官對象自身的實存而存在。個人對感官物的認知力在他們眼裡都是軟弱到沒有確定能力的。
然而,如果是一顆桶中之腦說出:「那是一棵樹」,那麼樹的概念不來源於公共表達系統,而單純來源於系統對樹的定義;反之假使感官世界是實存的,樹的概念就來自於直觀、經驗和知識。(假如我是一個本就在叢林裡長大的野人,我可能把樹稱為「喔喔」,那麼我講的「這是一棵樹」就沒有樹的意義了,當然,這個含義下討論的層次就不一樣了。)
所以在兩種可能性都存在的語境中,普遍意義上的作為對象出現在我說出的語句中時,其含義僅僅基於我個人意識對這一對象的理念的認知,而並不能確定這個對象的概念出自於哪個系統,除非我能觀測到自己是否是一顆桶中之腦。
之所以說是對理念的認知而非對概念的認知,是由於直觀對象的性質對觀測者來說是後驗的(最開始講到的),所以人不可能先認識這棵樹的概念,後知道這是一棵樹。即使是一輩子生活在海底的魚人,也更可能透過圖鑑認識樹,而非透過植物學對樹的定義。
avatar-img
14會員
31內容數
微紀事Diario Micro,靈感來源於Umberto Eco的Diario Minimo,會在這個題材下寫一些仿諷體裁的短篇小說或其他體裁的文章。可能每周更新。本系列文章所有情節均係虛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野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生小孩既不違法也不違反道德,只違背陳腐的傳統觀念,所以道德衛士們可以先收聲,這是「吃鹽多過年輕人吃飯」的頑固老人該激動的議題。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流行的:「柏拉圖説過……」「大哲學家柏拉圖説過……」的句式,後面套著的十有八九是十幾年前的情感網站才會出現的雞湯文。
有一部分人,偶然讀到被人整理過、簡單易懂的古代思想,因為太好懂,就不禁想:「嘁,要是我生在那個年代,我比他強。」這實際上是一種將結果置于原因之前的思想謬誤。
將近十年前寫的文章,拿出來整理一下。每次重考據都在想繼續寫,但是從網上只能找到十幾本材料,這個數量,僅限於讀著玩玩……
Ius primae noctis,直譯為第一晚的權利,法語裏的Droit de cuissage,則直譯為領主的權利,二者都是指地方領主對新結婚的女性行使第一次做愛的權利。先別遐想,這僅是個傳説。
Stultitiae Laus!(贊美愚蠢~)
不生小孩既不違法也不違反道德,只違背陳腐的傳統觀念,所以道德衛士們可以先收聲,這是「吃鹽多過年輕人吃飯」的頑固老人該激動的議題。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流行的:「柏拉圖説過……」「大哲學家柏拉圖説過……」的句式,後面套著的十有八九是十幾年前的情感網站才會出現的雞湯文。
有一部分人,偶然讀到被人整理過、簡單易懂的古代思想,因為太好懂,就不禁想:「嘁,要是我生在那個年代,我比他強。」這實際上是一種將結果置于原因之前的思想謬誤。
將近十年前寫的文章,拿出來整理一下。每次重考據都在想繼續寫,但是從網上只能找到十幾本材料,這個數量,僅限於讀著玩玩……
Ius primae noctis,直譯為第一晚的權利,法語裏的Droit de cuissage,則直譯為領主的權利,二者都是指地方領主對新結婚的女性行使第一次做愛的權利。先別遐想,這僅是個傳説。
Stultitiae Laus!(贊美愚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Z) 桌子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是? (→)(⟷)(▲)(※)(Z)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便以桌子為這經典探討。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假如一棵樹在無人島上倒下,這樣它倒下時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邏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進行推論。透過假設前提和推論,我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決策。深入瞭解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何謂哲學思想實驗?其實驗是否如同科學實驗一般,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的過程?而哲學知識是否便如同科學知識般,經由專家社群詮釋、決定實驗結果,最後被社會/社群所接受?首先,哲學思想實驗與科學實驗的主要差異在於,哲學思想實驗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儀器設備、甚至不
Thumbnail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Z) 桌子到底是什麼,又怎麼是? (→)(⟷)(▲)(※)(Z)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伯特藍.羅素的《哲學問題》,這本面向一般大眾的書在第一章:「現象與實在」便以桌子為這經典探討。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假如一棵樹在無人島上倒下,這樣它倒下時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邏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進行推論。透過假設前提和推論,我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決策。深入瞭解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何謂哲學思想實驗?其實驗是否如同科學實驗一般,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的過程?而哲學知識是否便如同科學知識般,經由專家社群詮釋、決定實驗結果,最後被社會/社群所接受?首先,哲學思想實驗與科學實驗的主要差異在於,哲學思想實驗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儀器設備、甚至不
Thumbnail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