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維特根史坦的「確定性」觀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基於維特根史坦晚年反駁穆爾懷疑論方法的遺稿,和橫插一腳的「桶中之腦」思想實驗,推論人無法「確定」任何基於自身感觀的存在或不存在。只能「確定」,這些存在或不存在僅僅是基於意識的理念。應該還有不周全的地方,反正是寫著玩的又不是論文,當作激發思辨意識讀著玩就好。

我們學會計算從而知道計算的性質。《遺稿》第45節

人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對事物現象的規律進行分類,進而得到事物的性質。這些性質並非事物本身具有的,而是依賴於人的感官和邏輯後天總結的。(有關性質與直觀的區別,以前的文章裡提到過,作為性質被認知的紅色與作為直觀被認知的紅色是兩回事。)所以,當人尚未確實地認識一件事物的時候,包括數這種先驗事物,該事物是可以相對於這個人沒有性質的。也就是說,人在認識一個事物以前,這個事物可以對這個人毫無意義。進而,即使事物之間相互「約定」地存在,它們也無法互相之間或被客觀地證明它們確實存在。

無法證明感官世界的存在並非代表承認一切外部事物的虛無,但任何人就是無法自證不是一顆被電訊號刺激的桶中之腦。

普南桶中之腦思想實驗,科學家把人的大腦放入培養液並連通電腦,並用電腦向大腦傳輸和從前一樣的所有訊號,這顆大腦自身無法分辨真實與訊號。
以及,無法知道確實的感官知識證明:我確定知道任何可以確定的感官知識就能證明我不是桶中之腦;我不能證明我不是桶中之腦;所以我無法確定我知道確定的感官知識。

但人也並不在被觀測前處於存在/不存在的疊加態的狀態,因為疊加狀態的結果會被觀測行為左右,而感官世界的存在或不存在則是確定結果的兩種可能性,只是人本身沒有超越意識的觀測能力而已。

羅素或穆爾:那是一棵樹。

羅素會認為這是自明的;穆爾會懷疑這是否真的是一棵樹。

一棵存在於公共表達系統中的樹,無疑會被公認為是一棵樹,但這基於維特根史坦的語言遊戲,而並不在羅素的命題理論體系中,也就是說,假使脫離了這個系統,這個被指認為樹的對象自身不表達任何含意;相對地,穆爾懷疑這個對象是否嚴格符合這個系統對樹的定義。
在「我知道那不是一個電訊號」的意義上,他們似乎都認為共識優先於個人的認知能力,感官世界基於「多數人」的約定存在,而不基於感官對象自身的實存而存在。個人對感官物的認知力在他們眼裡都是軟弱到沒有確定能力的。

然而,如果是一顆桶中之腦說出:「那是一棵樹」,那麼樹的概念不來源於公共表達系統,而單純來源於系統對樹的定義;反之假使感官世界是實存的,樹的概念就來自於直觀、經驗和知識。(假如我是一個本就在叢林裡長大的野人,我可能把樹稱為「喔喔」,那麼我講的「這是一棵樹」就沒有樹的意義了,當然,這個含義下討論的層次就不一樣了。)

所以在兩種可能性都存在的語境中,普遍意義上的作為對象出現在我說出的語句中時,其含義僅僅基於我個人意識對這一對象的理念的認知,而並不能確定這個對象的概念出自於哪個系統,除非我能觀測到自己是否是一顆桶中之腦。
之所以說是對理念的認知而非對概念的認知,是由於直觀對象的性質對觀測者來說是後驗的(最開始講到的),所以人不可能先認識這棵樹的概念,後知道這是一棵樹。即使是一輩子生活在海底的魚人,也更可能透過圖鑑認識樹,而非透過植物學對樹的定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野人的沙龍
14會員
31內容數
微紀事Diario Micro,靈感來源於Umberto Eco的Diario Minimo,會在這個題材下寫一些仿諷體裁的短篇小說或其他體裁的文章。可能每周更新。本系列文章所有情節均係虛構。
野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14
這是某篇來自未來的活動紀錄,別看你們現在辦活動吐槽政治正確,未來的我們,將會達成反擊這種野蠻活動的共識!
Thumbnail
2023/03/14
這是某篇來自未來的活動紀錄,別看你們現在辦活動吐槽政治正確,未來的我們,將會達成反擊這種野蠻活動的共識!
Thumbnail
2022/10/09
這是弗拉基米爾同志的一小步,卻是全宇宙生命體的一大步!  本系列文章所有情節均係虛構,如有雷同,涉嫌顛覆國家政權。
Thumbnail
2022/10/09
這是弗拉基米爾同志的一小步,卻是全宇宙生命體的一大步!  本系列文章所有情節均係虛構,如有雷同,涉嫌顛覆國家政權。
Thumbnail
2022/10/02
這是一個義大利發明家很嚴肅的傳奇故事。 本故事所有情節均係虛構,如有雷同,怎麼可能。
Thumbnail
2022/10/02
這是一個義大利發明家很嚴肅的傳奇故事。 本故事所有情節均係虛構,如有雷同,怎麼可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Thumbnail
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是他對西方傳統價值觀和宗教觀念的批判,意味著人們不再依賴宗教來解釋世界和賦予生命意義。維根斯坦的哲學則強調語言和認識論的重要性,他的觀點將西方哲學從傳統的哲學思考轉向對語言和思考方式的反思。這種轉變促使西方哲學進入靈性科學的領域,關注個體的內在本質和智慧的探索。
Thumbnail
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是他對西方傳統價值觀和宗教觀念的批判,意味著人們不再依賴宗教來解釋世界和賦予生命意義。維根斯坦的哲學則強調語言和認識論的重要性,他的觀點將西方哲學從傳統的哲學思考轉向對語言和思考方式的反思。這種轉變促使西方哲學進入靈性科學的領域,關注個體的內在本質和智慧的探索。
Thumbnail
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 作者認為萬物都是一種意識體,沒有客觀物理事物的存在。
Thumbnail
不實在的現實:演化如何隱藏真相,塑造我們的時空知覺 作者認為萬物都是一種意識體,沒有客觀物理事物的存在。
Thumbnail
最近閑暇時,喜歡與ChatGPT聊聊、聽聽大问题Dialectic,意外地提供了之前學習佛法時遇到的問題一些新思路,佛法中不太能問,或法爾如是的問題,在哲學也有奧坎剃刀等,認為深究無意義,但也有人不甘止步於此。
Thumbnail
最近閑暇時,喜歡與ChatGPT聊聊、聽聽大问题Dialectic,意外地提供了之前學習佛法時遇到的問題一些新思路,佛法中不太能問,或法爾如是的問題,在哲學也有奧坎剃刀等,認為深究無意義,但也有人不甘止步於此。
Thumbnail
我們的感官首先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外在多樣且複雜的世界之存在,這個世界又複雜到使我們回過頭來反省人類在與外在世界互動過程中的有限性,從而發現了一個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世界與知識的本質:世界與知識在存在與虛無之間徘徊,而人類的意識也同樣徘徊在存在與虛無之間。
Thumbnail
我們的感官首先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外在多樣且複雜的世界之存在,這個世界又複雜到使我們回過頭來反省人類在與外在世界互動過程中的有限性,從而發現了一個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世界與知識的本質:世界與知識在存在與虛無之間徘徊,而人類的意識也同樣徘徊在存在與虛無之間。
Thumbnail
左腦的運作方式是需要透過收集到的線索、數據、資訊...等才能進行邏輯的判斷,而這些線索的處理與收集都是在β 波下進展的,請問一下這樣的做法是人們在追求主觀還是客觀?多半人會回答「客觀」。而這個客觀其實只是在追尋的是自己內心中「想要的客觀」,也能稱為「自以為的客觀」,如果變成「自以為的客觀」相對程度上
Thumbnail
左腦的運作方式是需要透過收集到的線索、數據、資訊...等才能進行邏輯的判斷,而這些線索的處理與收集都是在β 波下進展的,請問一下這樣的做法是人們在追求主觀還是客觀?多半人會回答「客觀」。而這個客觀其實只是在追尋的是自己內心中「想要的客觀」,也能稱為「自以為的客觀」,如果變成「自以為的客觀」相對程度上
Thumbnail
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存在論討論外在對象的本性,知識論則討論我們認識這種本性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在知識來源的立場上,一般的哲學教科書會分別列出經驗主義(Empiricism)與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立場。但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是科普短文,筆者在這裡不涉及過細的討論,諸如這種
Thumbnail
二、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存在論討論外在對象的本性,知識論則討論我們認識這種本性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在知識來源的立場上,一般的哲學教科書會分別列出經驗主義(Empiricism)與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立場。但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是科普短文,筆者在這裡不涉及過細的討論,諸如這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