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雜談(29)清靜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有私信問清靜的觀念或方法。

清靜跟一般水晶關聯不大,但在原初水晶,是其本質。

與清靜有關的概念,最早的時候是看道德經時有看到「靜」的概念,比如「至虛極,守靜篤」,後期我在圓覺經上有看到「清靜」的概念,此經完整述說了清靜及其修行修持方法。

直至更後期,消磁水晶過程,感受到水晶實際的變化,如同把「萬物皆有佛性」或「萬物本自清淨」的淨化還原過程忠實的呈現在我感知裡,讓我在實際物體上觀察到了「清淨」這個現象的真實性。

如果想完整理解清靜的修持方法,我覺得可以看看「圓覺經」。也可看看「當下的力量」這本書的方法,雖然沒有提到清靜,但也是相關的實踐方法之一,會比佛經更好懂一些。

如果從個人的理解實踐體驗來說,我認為要理解或實踐「清靜」,首先能認識或理解一個世界觀會有幫助。

從道家的「道生萬物」,「道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到佛家的「萬法唯心」,「真如本性」,「色即是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發現其中的相似性,結合能量探索實踐,我產生了一個世界觀。

此世界觀告訴我,世界本體是清靜無染,不可知不可言不可思,無形無相,非有非無,難以理解,難以言說的。道家稱其為「道」,佛家稱之為「心」。

此本體一切具足圓滿,無生無滅,也具足一切功能,由於功能具足,自然運轉,幻生出了一切法,一切存在,一切眾生,一切生滅。

這些幻化表面是有生滅,而一切背後的「心」,是不生不滅,佛教稱其為「佛性」。此「心」隨著表面生滅變化,漸漸忘了本來清淨無染的面目,如同鏡子一般,隨著自己幻化的幻影,映照出更多的幻影,隨著「心」的功能,繼續造境,而成「輪迴」「因果」「業力」。譬如把無數的鏡子放在一起,我們將看不到鏡子,只看到反射中的反射,形成無數凌亂破碎的形象與空間。

隨著生滅流轉,心也產生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有了「我執」,「法執」等抽象的「幻生」。從此「心」以為自己就是「我」,就被困在自己產生的幻影裡,受各種「苦」。

對我而言,理解了這個世界觀,就明白所有修行法的根源,就是「清淨」,用各種方法讓「心」裡雜亂糾纏無數輪迴的能量雜訊,漸漸清淨和諧,使「心」能夠意識到自己及一切的本貌,從而即地解脫出來,才發現自己原來即沒出生,也沒死亡,一切皆幻,唯心本真,即是「如來」。

上面說了我目前的世界觀,因為不是修行相關的文章,下面不談實際修行的方法,只說一些使用原初水晶保持清淨的觀點。

我常說使用原初水晶最好可以不要浮想聯翩。

怎樣才算清淨不浮想聯翩呢?並不是腦袋真的什麼都不想。首先嚴格來說,信水晶與不信水晶,這兩種信念已經就是浮想聯翩,真實的東西並不需要你去相信,就已經存在,比如太陽存在,你從不需要去想信或不信,因此信或不信都是對真相的干擾。因此保持各種信念使用原初水晶都是浮想聯翩。

「我只是喜歡水晶。」

「我只要買原礦。」

「我需要水晶能量。」

「我不需要水晶能量。」

「水晶是真的有能量。」

「水晶就只是礦石。」

「水晶有能量但只能輔助。」

「水晶有能量而且效果奇大。」

正面的信念,負面的信念都是浮想聯翩,凡有皆失。

除了信念,使用水晶後,我們會有思緒,不要浮想聯翩指的並不是說不想東西,而是不要自我衍生,如果使用水晶了沒變化,第一念可能是:「沒有變化——」,第二念可能是:「沒有效果——」。不要有第二念,第一念後面就是安靜,沒有延伸,沒有結論,或是不執著自己的第二念,甚至第一念。

其實思緒,悟性高有心修行的人,可以通過水晶激發的浮想聯翩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妄念執著是什麼,或自己在害怕什麼,看到了放下了,心就日漸清淨,身體磁場就會逐漸昇頻,這也是水晶對人的另一層次的幫助,有少部分用水晶的人有注意到這個層次。

如何才能不浮想聯翩呢?

我的觀察是要培養自己的直心。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直接面對,願意接受真實的心,就是直心。

沒有直心,縱使水晶有效果,會看不到,縱使沒效果,會騙自己。因為在他自己與真相之間,已經隔了很多信念想法,就不能直接看到真相,而產生很多很多與事實相違背的想法。直心就是對人對己求真的心,心越真,與原初水晶越能共鳴。

前面說的是使用水晶與效果的部分,接著說一說能量感受的部分。有不少人用原初水晶會看到各色光,看到能量,或有一些奇異的感知感受,可能甚至會有感知到訊息。這部分算浮想聯翩嗎?

能量感受很多都是真實的,但不要接續的替祂構思,也不要執著就好。有能量感受是一回事,能明白能量感受是什麼事,又是另一回事,不管是真是假,平靜以待就好,以我的經驗,自身能量清靜到什麼程度,就能即知什麼程度的能量訊息,因此只要保持感受就好。

所以說,清靜並不是什麼都不想,也不是對水晶的能量置之不理,也不是把我們被水晶激發的反應當作沒有,而是不執著,不接續故事,有了就體驗,體驗到就接受,接受後就直心對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初方格子
102會員
151內容數
關於原初水晶,以及使用原初水晶後的種種延伸議題的想法。
原初方格子的其他內容
2025/01/10
秘魯聖木香是我研究出消磁前,唯一推薦朋友用的香。主要是香味好,陽氣又非常充足。   會消磁後,也嘗試把一些藥草,水,酒,香拿來消磁,結果發覺許多東西其實皆可用原初的方法消磁,消磁後都會產生轉變。其中聖木香經消磁後,陽氣能量香氣都產生了非常有感的變化,因此在前一段時間也將聖木香塔加入原初
Thumbnail
2025/01/10
秘魯聖木香是我研究出消磁前,唯一推薦朋友用的香。主要是香味好,陽氣又非常充足。   會消磁後,也嘗試把一些藥草,水,酒,香拿來消磁,結果發覺許多東西其實皆可用原初的方法消磁,消磁後都會產生轉變。其中聖木香經消磁後,陽氣能量香氣都產生了非常有感的變化,因此在前一段時間也將聖木香塔加入原初
Thumbnail
2024/12/17
  前年在礦物展擺攤,有社團成員在現場,聊起水晶解讀的共性問題,問說原初水晶的文案解讀是否是屬於共性。我在水晶雜談裡有稍提起文案的客觀性,但有人注意到這個層面,還提出「共性」這個詞的時候,有讓我訝異。  水晶解讀的「共性」與「非共性」,是有趣的課題。 「共性」指的是礦石客觀而普遍
Thumbnail
2024/12/17
  前年在礦物展擺攤,有社團成員在現場,聊起水晶解讀的共性問題,問說原初水晶的文案解讀是否是屬於共性。我在水晶雜談裡有稍提起文案的客觀性,但有人注意到這個層面,還提出「共性」這個詞的時候,有讓我訝異。  水晶解讀的「共性」與「非共性」,是有趣的課題。 「共性」指的是礦石客觀而普遍
Thumbnail
2024/09/13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2024/09/13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Thumbnail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心靜,才能與宇宙相應。」 眾生無明習氣深重,若沒有透過修行,將七情六慾和貪嗔痴慢疑一點一點地除去,就會一直在六道輪迴中輾轉來去,苦不得脫,無有出期。修行,要守戒律,才不會一直造惡業、犯因果;修行,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六祖壇經》:「菩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心靜,才能與宇宙相應。」 眾生無明習氣深重,若沒有透過修行,將七情六慾和貪嗔痴慢疑一點一點地除去,就會一直在六道輪迴中輾轉來去,苦不得脫,無有出期。修行,要守戒律,才不會一直造惡業、犯因果;修行,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六祖壇經》:「菩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26】課程影片: 大家好, 延續客觀意識的這個話題, 其實所謂的修行我把他形容成只有八個字: 明真分假,明白什麼是真實的而把假的分辨出來, 也知道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 另外就是 明心見性,明白心的運作明白四個中心的運作, 然後見性,見到自己的如如本性。 見到自己的佛性, 契入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26】課程影片: 大家好, 延續客觀意識的這個話題, 其實所謂的修行我把他形容成只有八個字: 明真分假,明白什麼是真實的而把假的分辨出來, 也知道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 另外就是 明心見性,明白心的運作明白四個中心的運作, 然後見性,見到自己的如如本性。 見到自己的佛性, 契入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從能量消磁的角度解釋原初水晶。 也許是自己主觀上知道,能量消磁到清淨層次的難得與不可思議,因此就過多的著墨在消磁上。今天研究某些水晶能量,突然意識到,從哲學或形上層次來解釋原初水晶,也許會更讓大家容易理解原初水晶的本質。 從道德經的經文,可以解釋原初水晶的形成脈絡。 如果我們從「道德經」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從能量消磁的角度解釋原初水晶。 也許是自己主觀上知道,能量消磁到清淨層次的難得與不可思議,因此就過多的著墨在消磁上。今天研究某些水晶能量,突然意識到,從哲學或形上層次來解釋原初水晶,也許會更讓大家容易理解原初水晶的本質。 從道德經的經文,可以解釋原初水晶的形成脈絡。 如果我們從「道德經」
Thumbnail
以下很早之前寫的文章,當時寫完覺得原初的定位不應直接去談修行,就沒有貼出。今天有位團員來分享兼詢問修行的問題,討論了很長後,提到了有為法與無為法,且發覺訊息對話很難表達清楚,因此把這篇舊文貼出,大家也可以看看。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不見得正確,僅供參考,且文章裡的修行以「佛」與「道」兩派的修行
Thumbnail
以下很早之前寫的文章,當時寫完覺得原初的定位不應直接去談修行,就沒有貼出。今天有位團員來分享兼詢問修行的問題,討論了很長後,提到了有為法與無為法,且發覺訊息對話很難表達清楚,因此把這篇舊文貼出,大家也可以看看。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不見得正確,僅供參考,且文章裡的修行以「佛」與「道」兩派的修行
Thumbnail
本文講述清靜與水晶的關係。有私信問清靜的觀念或方法。清靜跟一般水晶關聯不大,但在原初水晶,是其本質。與清靜有關的概念,最早的時候是看道德經時有看到「靜」的概念,比如「至虛極,守靜篤」,後期我在圓覺經上有看到「清靜」的概念,此經完整述說了清靜及其修行修持方法。
Thumbnail
本文講述清靜與水晶的關係。有私信問清靜的觀念或方法。清靜跟一般水晶關聯不大,但在原初水晶,是其本質。與清靜有關的概念,最早的時候是看道德經時有看到「靜」的概念,比如「至虛極,守靜篤」,後期我在圓覺經上有看到「清靜」的概念,此經完整述說了清靜及其修行修持方法。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