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雜談(124)四聖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四聖諦」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離於苦痛,在此時空下因緣具足回看佛教「四聖諦」,感覺確實自己也是經歷過如是經驗,而漸離諸苦。


原初之水晶內蘊之無為法道,於許多人而言,雖有離苦之實際體驗,但不清淨之性情仍然想執一些可修可證,可思維之法;於是多有人於遇清淨之道後,仍嘗試接觸各類教法,乃至退轉。


於此因緣,在此向各位淺談佛教「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以便無法安住於「無為法道」者,能思維修行「正道」,具足「正知見」,亦能理解原初之水晶內在淨化與正法相關性,不誤此難值難遇之殊勝因緣。



「四聖諦」是釋迦摩尼佛教法的根基,是佛法教導,得以自立的內因,四個最基本見解,四個真理,曰:


「苦」「集」「滅」「道」


此「四聖諦」之排列順序,有其內在邏輯,實修者可知,少有人提;此順序即是人能確立修行起修,修行能修的實證過程。



「苦諦」


見有苦。此諦起於自見有苦。


人如若不從自身人生經驗,深切觀照到此生「有苦」,或此身「有苦」,或此情「有苦」,或此執「有苦」,或此得「有苦」,乃至一切「有苦」,則因不能深切體會到確實「有苦」,即無一切正法起修之根基。


不見苦,則修行之起步方向,多有偏誤;或因「巨貪」而起修,或因「巨恐」而起修等,究其起修之基乃是「情緒」;見苦而起修,起根源乃是意識之冷靜清明,知曉乃是其本質。


欲實修實證者,需在「苦諦」處,思量自身修行是否真是「見苦起修」,如否,則還不夠苦,或實相上是「還想要苦」。「要」就會有,因此不能離苦。


以上是「苦諦」映於自身。


如從客觀來說,「苦諦」於佛教是不證自立的第一定義。如若無苦,何須離苦?因此佛法修行的第一義,即是「苦諦」,確認確實有苦,乃是第一修行義。


如不覺有苦,却還想修行,則持觀至見苦,再說其他。


佛教細分細講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須知其要義乃是為不能清晰自觀見苦者,指名要觀於何處;實修乃是自觀自苦,乃至見苦,背誦熟悉此八苦,無有益處,只是法執。


如持觀生活經驗至「自見自苦」,乃至一一見「八苦」於自身內為實有,則「苦諦」得見,實修之道基初築,真實生「離苦之願心」,得道有基。


苦諦初築後,繼續內觀,則細見苦之因緣變化,前因後果,乃至於自身細密處見到: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皆是源於五蘊熾盛;五蘊熾盛乃是七苦之所以是苦之源頭。則於苦諦根基紮實。


於此處繼續深入觀照,則「集諦」不言而諭,自動現前。


深入內觀,見五蘊熾盛之源頭,乃是因為五蘊聚合,功能自生,因「色」起「受,想,行,識」,繼而「念念相續」見自身於「業力」能量之中步步相繼,造作前因又受後果,輪迴不斷。


此苦諦內觀亦可言佛法真靜坐。


深刻見苦,就是領悟了「苦之真理」~「苦諦」。



「集諦」


「集諦」是苦存在的內因。


內觀修行至「知有苦」後,繼續深入生命經驗,觀「苦」之變化,至觀到「五蘊熾盛」之所,如能不受業力習氣苦痛干擾,能忍難忍,會開始自見苦的本質現象~五蘊熾盛的微觀成因。


苦的微觀成因 - 就是「集諦」


在微觀層次觀苦,會見到苦乃是成於「集合」與「積累」。是什麼在「集合」與「積累」?淺層觀之,是「我」在集合積累,深層觀之,是「五蘊」在「集合積累」。


以原初脈輪理論觀之,是「脈輪體」運轉在「集合積累」,「脈輪體之集」生出「五蘊之集」,「五蘊之集」生我,生諸苦。


從實證角度,取「脈輪體之集」與取「五蘊之集」,是取不同視角層次,「脈輪體之集」非多數人能感知乃至難以依此實修體證,佛取「五蘊之集」做為「集諦」之所觀,亦是大智慧之選。


何謂五蘊?


道德經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是如是,「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五蘊為「色,受,想,行,識」,人身五蘊之根基,狹義而言,始於「色身」。


色:真實客觀存在的本質集合成物質性的色 - 物質身體,物質性生則「生,老,病,死」諸現象生,生滅恐怖生;物質身體生,物質身體諸功能,諸覺受生。


受:物質身體的集合,生成諸覺受;譬如「眼耳鼻舌身意」諸感知力;諸感知集合各種「覺知」形成「受」;「受」有樂有苦,有短有長,有覺受則有苦痛生;


想:「受」隨時間「集合」,人依因緣生「分別心」,「有所愛,有所憎,有所欲,有所不欲」;因「受」與「業識因緣」而生「想」- 思維習氣;因「想」之集合,而有心理層面之樂苦,心理苦痛生;


行:因「想」之集合,人生出「傾向」「喜惡」「分別」「選擇」而對外界因緣(外塵)有所反應;此反應即是「果」,也是「因」,有「行」就有果,隨著「行」的集合,人因自身行為的結果,繼續反應,不停造作因果,念念相續,因果不自由之苦痛生。


識:因色有受,因受有想,因想生行,因行而有因果;諸「色受想行」連續不斷之因果積累,於實相能量場留下的「印記」,即為「識」。因「識」之累積而生輪迴不斷之前因,而於未來世,因緣具足生「色,受,想,行,識」;因「識」之集合,無明輪迴苦痛生。


一切苦生於有,有生於無。集無成有,苦成於諸五蘊之集。修「集諦」需從觀「苦」至極細微處,見一切苦都是「五蘊之集」「五蘊相續」所生;於此理了了分明,清晰了知而無有疑慮,則集諦根基穩築。


色身為物質之集,此集生有,生生,生老,生病,生死。

覺受為感知之集,此集生生理苦樂,生欲,生懼。

思想為分別心之集,此集生愛,生恨,生憎,生怨。

行為下種因果之集,此集生善因,生惡因。

識為當下因果本質之集,此集即業力,生因生果。


「集諦」之實修,在於深刻從自身之苦自見,苦的成因乃是五蘊之集;從自身漸漸能分別「色受想行識」,乃至於苦中一一分別五蘊,一一靜觀其苦,乃至見五蘊皆因集而生苦,乃至見五蘊互集而生苦;了瞭然苦的前身後世,實見「苦為五蘊之集」。


有此了悟,即開始遠離無明,於苦之成因清楚了知。



「滅諦」


「滅諦」是滅苦的真理,也是自證苦可滅的實證。


若深刻了知「集諦」,則即可知「無集」則苦滅。


何謂「無集」?何謂「滅」?


於自身內深深自觀,靜觀;長久靜觀苦,常能不動不起,即可於宏觀處漸見苦之「成」,苦之「住」,苦之「壞」,苦之「空」。於微觀處見苦之「緣起」,見五蘊「緣起」。


每每於自身苦中,靜觀「苦」,觀至五蘊初集處,即見「緣起處」,於「緣起處」,即得見「五蘊皆空」,亦得見「苦」無自性,「苦」性本無,則初見「無自性」,可知一切亦如是,一切皆「無自性」,初生「寂滅性」,繼而漸修,於一切法,一切內外漸觀漸悟其「無自性」,是其一。



於自身深深靜觀,得見一絲苦可依其「無自性」而自寂滅,即於自身內驗證佛法之「滅諦」之真實性,則證「苦之可滅」;是名「證滅」,又名「見自性空」,是其二。


證一毫「滅諦」,即知佛法真實不虛。


因此,常內觀五蘊,靜觀五蘊,見其「緣起」,能漸「無集」。

知「無自性」,乃至實見「五蘊無自性」,則能漸「無集」。

知「寂滅」,常「清淨」,乃至內外「清淨」,則能漸「無集」。


人因有「我」,有「愛」,有「欲」所以常集不歇;何以有此三者,因「五蘊之集」也,吞尾之蛇也,輪迴也。


實滅一絲苦,即斷一絲輪迴;一刻之清淨,即斷一刻之輪迴。


知苦是集,知集乃虛,無集則無,即是「滅諦」。




「道諦」


即知「苦諦」苦有苦,

又知「集諦」集是因,

又證「滅諦」苦可滅,

就知「道諦」道可修。


如依序於「苦,集,滅」三諦實際內觀自證,即知佛法「離苦得樂」之法,真實不虛。即然如此,則佛法是離苦真實正法,因此即可有信心依止「四聖諦」,「八正道」修行。


「四聖諦」是核心。

「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因我並非意識修八正道,就不一一解釋細節,但從實證角度,「八正道」乃是規範出所有層面的準則,使人能因緣具足,頻率和諧的,能修能觀「四聖諦」的功夫。我個人常年在生活中的各種修行細節領悟,對照八正道,確實都涵蓋在八正道劃出的修行範圍內。


因此可知佛的圓滿智慧,如能確實依八正道修行,自然會精進可期。


如何理解「八正道」?初步應見到八正道實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擴展,本質不離於此三句,即可把握八正道的核心關鍵。此三句細節詮釋可見於水晶雜談(112)。另外需知「八正道」的特殊處在於「鉅細靡遺」,對於細節處無有遺漏;我們智慧不足時修行,猶如盲人騎瞎馬,如知自己如此,依「八正道」走時時對照,則可知修行路上就不易走上岔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靜其意」是原則;「八正道」是細則。取原則或細則,就看每個人的狀態。


「道諦」即是起而行,好好生活,好好修心,於生活中外修內證,內修外證。



「四聖諦」是大正法,最前文說,知「四聖諦」即知「原初水晶」與正法的相關性;其理在於,原初清淨能量淨化的是什麼?就是「脈輪體」至「五蘊」層次乃至其他種種層次的種種「集」;所謂的清淨能量的淨化,消磁能量的消磁,就是使之「無集」,回歸「原初」,是名「原初水晶」。無中生有,原初即無集。


因此過去水晶雜談曾提及,原初水晶內的水晶能量效益是其次,原初水晶的清淨本質,才是最可貴最難得的,但大家很難確知確認此事實,其理在此。原初水晶即然與正法同,使用原初水晶,則不能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請再參閱水晶雜談(112)。


如看懂此篇,再回看過去許多水晶雜談,應該都會再有更深一層的領悟。譬如曾寫過:「迷人自迷,夢中以為夢醒」,迷者實因五蘊愛憎而自迷,自以為夢醒者實因五蘊之精微集而自已為有所得,有所得即集,集就是苦,即然是苦,何來夢醒;真得道者,實無所得,是名得道。


以上就是「四聖諦」之淺析。



「結語」


最後想說的是,由於本身讀到關於四聖諦的文章,已是多年前小學的時候,當時未曾真的明白;後來亦不曾讀相關佛經,也未依經文或佛理實修四聖諦。


寫上一篇水晶雜談後,原以為社團內,會聽從原初建議的,早已經聽從,不會的也就不會,那篇文章應該沒有什麼效果;沒想到有位社團成員,因文章來詢問,也因此因緣得以遠離一些問題。我有感用原初水晶的大家,有時想修行但又沒有因緣理解到正法,因而接觸有問題的系統,心裏就想說找一個正法分享給大家。


我自己靜靜內觀多年後,從自己內部已經自證了一些事情,其中有一部分我偶爾會在指出一些社團成員問題時,不自覺的提出,但並沒有有系統的整理過。當我開始思維想推薦一個正法時,讀到了「四聖諦」,發覺跟我自己內證的一部分,大範圍上是非常相似的;為何是一部分,因為我是無為法起修,無中生萬法,對應四聖諦的內容,特別是在滅諦處,道諦處,有多種法門隨緣出現,更依原初脈輪理論為核心修行,近年又用原初清淨能量清淨滅苦,並非僅依佛法而滅苦,修道;但確實一切正道,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由於我並沒有真的系統性的修習過佛法與「四聖諦」,因此以上內容,完全都是依著自己的領悟所寫的;當然我靜靜內觀的那段歲月,佛經部分翻看過「金剛經」,「圓覺經」,「六祖壇經」,常念「心經」,有趣的是如果依所謂「大乘」,「小乘」來分,我幾乎看的都是「大乘」經文,其實長大後也沒弄明白過四聖諦的內容;但就僅依大乘經文給我的影響,我卻在自身內自然體證到類似「四聖諦」的次第,從而以我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四聖諦」,所以題外話說一句,我覺得佛教本質應該真的並無大小乘之分,其分乃是人心之分,或理解方式之分。


言歸正傳,由於自己並非真正依佛教系統學習,而是於自身修行過程內觀時見到「四聖諦」,因此在寫文章時怕自己寫得太不對,對佛法有所不敬;因此我少有的在書寫時,主動進入空性狀態,以期可以儘量寫得契合自己的經驗,因此書寫之時偶爾無思無想,文句自生;有些文句看似裝神秘狀,非我特地如此,自然流出而已。


我只是個凡夫俗子,如不是見太多人因無正法而陷入種種大陷阱,我確實如我過去說過的,非常不願分享如何實際修行,以免誤人子弟;因此在此強調,以自己的體驗分享了我對「四聖諦」的理解,有所不足乃至欠缺,在所難免,僅供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asserby 30-avatar-img
2024/09/30
就算沒有實際分享修行方法,這篇文章出自於內心體悟,實為珍寶,非常感謝版主分享!❤️
avatar-img
原初方格子
94會員
136內容數
關於原初水晶,以及使用原初水晶後的種種延伸議題的想法。
原初方格子的其他內容
2025/01/10
秘魯聖木香是我研究出消磁前,唯一推薦朋友用的香。主要是香味好,陽氣又非常充足。   會消磁後,也嘗試把一些藥草,水,酒,香拿來消磁,結果發覺許多東西其實皆可用原初的方法消磁,消磁後都會產生轉變。其中聖木香經消磁後,陽氣能量香氣都產生了非常有感的變化,因此在前一段時間也將聖木香塔加入原初
Thumbnail
2025/01/10
秘魯聖木香是我研究出消磁前,唯一推薦朋友用的香。主要是香味好,陽氣又非常充足。   會消磁後,也嘗試把一些藥草,水,酒,香拿來消磁,結果發覺許多東西其實皆可用原初的方法消磁,消磁後都會產生轉變。其中聖木香經消磁後,陽氣能量香氣都產生了非常有感的變化,因此在前一段時間也將聖木香塔加入原初
Thumbnail
2024/12/17
  前年在礦物展擺攤,有社團成員在現場,聊起水晶解讀的共性問題,問說原初水晶的文案解讀是否是屬於共性。我在水晶雜談裡有稍提起文案的客觀性,但有人注意到這個層面,還提出「共性」這個詞的時候,有讓我訝異。  水晶解讀的「共性」與「非共性」,是有趣的課題。 「共性」指的是礦石客觀而普遍
Thumbnail
2024/12/17
  前年在礦物展擺攤,有社團成員在現場,聊起水晶解讀的共性問題,問說原初水晶的文案解讀是否是屬於共性。我在水晶雜談裡有稍提起文案的客觀性,但有人注意到這個層面,還提出「共性」這個詞的時候,有讓我訝異。  水晶解讀的「共性」與「非共性」,是有趣的課題。 「共性」指的是礦石客觀而普遍
Thumbnail
2024/08/2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月半,除了按照慣例推出七月半的水晶,也如往常一樣,到了七月半,開始可以看到大家體內的陰氣問題,在陰神陰鬼出沒的時間點,開始蠢蠢欲動。 今年是離運的第一年,也可能是人類轉向重視心靈探索的第一年;今年的七月半,陰煞能量非常猛,社團裡有感覺到的人會知道不比平常,大家體內的陰氣
Thumbnail
2024/08/2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月半,除了按照慣例推出七月半的水晶,也如往常一樣,到了七月半,開始可以看到大家體內的陰氣問題,在陰神陰鬼出沒的時間點,開始蠢蠢欲動。 今年是離運的第一年,也可能是人類轉向重視心靈探索的第一年;今年的七月半,陰煞能量非常猛,社團裡有感覺到的人會知道不比平常,大家體內的陰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佛陀千年的文化!讓我們學會了什麼? 佛陀千年的文化!到底要讓我們了解些什麼?學習些什麼?改變些什麼?對待五濁惡世,生存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世尊只留下了一個字:「苦」!眾生皆苦,見苦知福。故!釋迦牟尼佛留下「三藏十二部經」來對治「苦」的可怕,大慈悲的讓眾生在苦難中,「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世間「苦
Thumbnail
佛陀千年的文化!讓我們學會了什麼? 佛陀千年的文化!到底要讓我們了解些什麼?學習些什麼?改變些什麼?對待五濁惡世,生存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世尊只留下了一個字:「苦」!眾生皆苦,見苦知福。故!釋迦牟尼佛留下「三藏十二部經」來對治「苦」的可怕,大慈悲的讓眾生在苦難中,「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世間「苦
Thumbnail
《轉法輪經》中開示,佛陀為最初的僧寶五比丘講演四聖諦法門,以「示轉」、「勸轉」及「證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宣說佛理。 「示轉」為佛陀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勸轉」為佛陀勸導弟子修持四聖諦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此是苦,汝
Thumbnail
《轉法輪經》中開示,佛陀為最初的僧寶五比丘講演四聖諦法門,以「示轉」、「勸轉」及「證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宣說佛理。 「示轉」為佛陀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勸轉」為佛陀勸導弟子修持四聖諦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此是苦,汝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佛陀 Buddho 佛陀是指(覺悟)的意思。因為他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 覺悟的內容 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中,親自證悟一切真理。什麼真理?那便是在佛陀還未成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從因果的觀念來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 從因緣的觀念來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
Thumbnail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Thumbnail
當佛教深入中國的民間而成為普遍化的信仰之後,對於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為大眾所知;大眾所知的民間佛教,乃是為求現世利益而供觀音菩薩,為求死後安樂而供地藏菩薩,為了消災祈福而念藥師、彌陀。活著的時候為了求財、求壽、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許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