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太上清靜經 --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筆者覺得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尤其是那句:「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總之若能理解「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此句,瞭解清、靜之真義,掌握清、靜之要法,即可參透道、宇宙萬物及自我覺性(亦名佛性)與真心的本質與狀態,進而就如文中所言,可謂悟道得道矣。 

raw-image

恆常的本質與狀態

首先本文說明道有清、濁、動、靜的本質與狀態。再指出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其清、濁、動、靜四者之相對關係。而這相對應的關係,便是闡明了道、宇宙萬物及自我覺性之恆常的本質與狀態。

清者濁之源,說明了道、宇宙萬物與覺性,其恆常的本質是清的。但容易受到外在的一切(動)影響而變成混濁,進而迷失原本清的本質樣貌。

動者靜之基,說明了道、宇宙萬物與心,其恆常的狀態是動的。惟有透過靜,才能覺察到動所造的混濁,進而遠離一切動相,以恢復找到清的本質狀態。

 

靜的力量

在這現實世界裡,古今中外的聖賢者、得道者,莫不由靜著手,強調靜的力量。

如佛教的禪定、道家的靜坐、儒家的知止定靜安慮得...、諸葛亮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你看宇宙萬物和覺性真心,其恆常狀態是動。其靜止只是相對的不動狀態,靜的本身仍處於相對應的動中。大至宇宙天體之運行,小至原子內電子的運行,無一靜止不動。而我們的心亦是如此,一直處於動的狀態從未靜止。所以動是宇宙一切恆常不變的本質之狀態,故言動者靜之基。

你再看道和自我覺性,其恆常本質是清。如虛空般,無一具形實體可得。這裏與般若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無所得」及金剛經所言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清淨心」,皆在指明一切本質都是空的,清的。所以,宇宙萬物及心,一切皆處於虛空中,一直在動,如流水般,常處於無常虛妄之變動濁流之中,迷失了清的本質,故言清者濁之源。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所以本文從經名到文末,從頭到尾都圍繞在如何離開濁、動之影響,找回並常保持在清、靜的本質與狀態,如此,即可名為悟道、得道。

願眾生:常清靜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說哲理的沙龍
3會員
7內容數
哲說哲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5/31
今天來腦洞大開一下,聊聊中共這個王朝會不會統一臺灣。從中國歷史朝代興替的上帝視角來看,答案似乎是不會的,永遠也不會。
Thumbnail
2024/05/31
今天來腦洞大開一下,聊聊中共這個王朝會不會統一臺灣。從中國歷史朝代興替的上帝視角來看,答案似乎是不會的,永遠也不會。
Thumbnail
2024/04/30
佛經,對每個人來說,是件很耳熟卻是又非常陌生的事情。 「閱讀佛經」其實不難。
Thumbnail
2024/04/30
佛經,對每個人來說,是件很耳熟卻是又非常陌生的事情。 「閱讀佛經」其實不難。
Thumbnail
2024/01/27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2024/01/27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Thumbnail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Thumbnail
所謂"道",就是隨時抱持清空自己的能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總保持一種中空狀態,然後化生萬物出來;雖然它化生萬物,卻永遠保持空的狀態。 天之道的特點:中間是空的,隨時保持虛空狀態。
Thumbnail
所謂"道",就是隨時抱持清空自己的能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總保持一種中空狀態,然後化生萬物出來;雖然它化生萬物,卻永遠保持空的狀態。 天之道的特點:中間是空的,隨時保持虛空狀態。
Thumbnail
觀「象」能最好看懂「局」勢。 先來講講三畫卦的意義。 天在上,地在下,天跟地之間有萬物,萬物以你「人」為主體。 萬物都是自然而然發展的,具有本能性的慾望,讓生物間生生不息也自生自滅,只有你「人」具有一切生生不息,也具有讓一切毀於一旦的可能變化。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用
Thumbnail
觀「象」能最好看懂「局」勢。 先來講講三畫卦的意義。 天在上,地在下,天跟地之間有萬物,萬物以你「人」為主體。 萬物都是自然而然發展的,具有本能性的慾望,讓生物間生生不息也自生自滅,只有你「人」具有一切生生不息,也具有讓一切毀於一旦的可能變化。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用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心靜,才能與宇宙相應。」 眾生無明習氣深重,若沒有透過修行,將七情六慾和貪嗔痴慢疑一點一點地除去,就會一直在六道輪迴中輾轉來去,苦不得脫,無有出期。修行,要守戒律,才不會一直造惡業、犯因果;修行,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六祖壇經》:「菩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心靜,才能與宇宙相應。」 眾生無明習氣深重,若沒有透過修行,將七情六慾和貪嗔痴慢疑一點一點地除去,就會一直在六道輪迴中輾轉來去,苦不得脫,無有出期。修行,要守戒律,才不會一直造惡業、犯因果;修行,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六祖壇經》:「菩
Thumbnail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
Thumbnail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從能量消磁的角度解釋原初水晶。 也許是自己主觀上知道,能量消磁到清淨層次的難得與不可思議,因此就過多的著墨在消磁上。今天研究某些水晶能量,突然意識到,從哲學或形上層次來解釋原初水晶,也許會更讓大家容易理解原初水晶的本質。 從道德經的經文,可以解釋原初水晶的形成脈絡。 如果我們從「道德經」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從能量消磁的角度解釋原初水晶。 也許是自己主觀上知道,能量消磁到清淨層次的難得與不可思議,因此就過多的著墨在消磁上。今天研究某些水晶能量,突然意識到,從哲學或形上層次來解釋原初水晶,也許會更讓大家容易理解原初水晶的本質。 從道德經的經文,可以解釋原初水晶的形成脈絡。 如果我們從「道德經」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