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太上清靜經 --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筆者覺得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尤其是那句:「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總之若能理解「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此句,瞭解清、靜之真義,掌握清、靜之要法,即可參透道、宇宙萬物及自我覺性(亦名佛性)與真心的本質與狀態,進而就如文中所言,可謂悟道得道矣。 

raw-image

恆常的本質與狀態

首先本文說明道有清、濁、動、靜的本質與狀態。再指出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其清、濁、動、靜四者之相對關係。而這相對應的關係,便是闡明了道、宇宙萬物及自我覺性之恆常的本質與狀態。

清者濁之源,說明了道、宇宙萬物與覺性,其恆常的本質是清的。但容易受到外在的一切(動)影響而變成混濁,進而迷失原本清的本質樣貌。

動者靜之基,說明了道、宇宙萬物與心,其恆常的狀態是動的。惟有透過靜,才能覺察到動所造的混濁,進而遠離一切動相,以恢復找到清的本質狀態。

 

靜的力量

在這現實世界裡,古今中外的聖賢者、得道者,莫不由靜著手,強調靜的力量。

如佛教的禪定、道家的靜坐、儒家的知止定靜安慮得...、諸葛亮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你看宇宙萬物和覺性真心,其恆常狀態是動。其靜止只是相對的不動狀態,靜的本身仍處於相對應的動中。大至宇宙天體之運行,小至原子內電子的運行,無一靜止不動。而我們的心亦是如此,一直處於動的狀態從未靜止。所以動是宇宙一切恆常不變的本質之狀態,故言動者靜之基。

你再看道和自我覺性,其恆常本質是清。如虛空般,無一具形實體可得。這裏與般若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無所得」及金剛經所言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清淨心」,皆在指明一切本質都是空的,清的。所以,宇宙萬物及心,一切皆處於虛空中,一直在動,如流水般,常處於無常虛妄之變動濁流之中,迷失了清的本質,故言清者濁之源。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所以本文從經名到文末,從頭到尾都圍繞在如何離開濁、動之影響,找回並常保持在清、靜的本質與狀態,如此,即可名為悟道、得道。

願眾生:常清靜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哲說哲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六神通,自我覺性,本自具足,不分聖賢凡俗,你我眾生皆有之。
我覺得佛陀的悟道,有二個偉大發現: 1、覺性 2、因果業力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句中的「誰、我」是指什麼?
六神通,自我覺性,本自具足,不分聖賢凡俗,你我眾生皆有之。
我覺得佛陀的悟道,有二個偉大發現: 1、覺性 2、因果業力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句中的「誰、我」是指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大家好,我想談談清淨經,因為對我來說清淨經比較白話,但是又沒那麼通透,所以想跟有緣人一起聊聊經文內容,交流想法。 總的來說個人解讀經文,就是告訴我們‘’空‘’。 一切都是虛無的,但是很神奇的事情是,虛無卻能生出有形有情之萬物,像是靜態的、動態的、乾淨的、濁汙的,衍生出太極,陰與陽、男與女等一切的
對宇宙人生的真相 全然的透徹明白 沒有絲毫的迷惑偏差 此種智慧 就叫做「一切種智」 了悟世間無常 在變動中 時刻讓心處於 清淨自在之境 即是「常樂我淨」
Thumbnail
該寫還是不寫 有許多朋友問我,作為一個在文化創意領域耕耘多年的創作者,從創作者的心態來看,到底是應該寫還是不寫?我的回答很簡單:站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答案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寫。 必須有產出 無論你寫得好還是不好,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有產出。只有當你有作品被公眾看見時,別人才有機會對你的作
Thumbnail
研究AI生成美女圖像 研究AI生成美女圖像是一個很有趣的方向,特別是對於喜歡速寫但很少畫美女的我來說。AI生成圖像的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創作出我心中所想的形象,還可以作為靈感的來源,讓我在速寫中嘗試新的風格和主題。 基於大量的數據訓練 AI生成的圖像通常基於大量的數據訓練,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風格和
Thumbnail
這裡有幾張我用不同AI繪圖生成器生成的美女圖片,每張圖片的風格各有不同,但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我挑選了幾張我特別喜歡的供大家觀賞,希望你們也能喜歡。 這些圖片展現了不同的美態,有的溫婉優雅,有的活潑可愛,每一張都彷彿訴說著不同的故事。一天的忙碌結束後,看看這些美麗的畫面,真是一種愉快的享受。希望這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想跟大家宣布一件小事情,沒什麼特別,但覺得跟大家分享一下近況也不錯^^
Thumbnail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大家好,我想談談清淨經,因為對我來說清淨經比較白話,但是又沒那麼通透,所以想跟有緣人一起聊聊經文內容,交流想法。 總的來說個人解讀經文,就是告訴我們‘’空‘’。 一切都是虛無的,但是很神奇的事情是,虛無卻能生出有形有情之萬物,像是靜態的、動態的、乾淨的、濁汙的,衍生出太極,陰與陽、男與女等一切的
對宇宙人生的真相 全然的透徹明白 沒有絲毫的迷惑偏差 此種智慧 就叫做「一切種智」 了悟世間無常 在變動中 時刻讓心處於 清淨自在之境 即是「常樂我淨」
Thumbnail
該寫還是不寫 有許多朋友問我,作為一個在文化創意領域耕耘多年的創作者,從創作者的心態來看,到底是應該寫還是不寫?我的回答很簡單:站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答案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寫。 必須有產出 無論你寫得好還是不好,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有產出。只有當你有作品被公眾看見時,別人才有機會對你的作
Thumbnail
研究AI生成美女圖像 研究AI生成美女圖像是一個很有趣的方向,特別是對於喜歡速寫但很少畫美女的我來說。AI生成圖像的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創作出我心中所想的形象,還可以作為靈感的來源,讓我在速寫中嘗試新的風格和主題。 基於大量的數據訓練 AI生成的圖像通常基於大量的數據訓練,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風格和
Thumbnail
這裡有幾張我用不同AI繪圖生成器生成的美女圖片,每張圖片的風格各有不同,但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我挑選了幾張我特別喜歡的供大家觀賞,希望你們也能喜歡。 這些圖片展現了不同的美態,有的溫婉優雅,有的活潑可愛,每一張都彷彿訴說著不同的故事。一天的忙碌結束後,看看這些美麗的畫面,真是一種愉快的享受。希望這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想跟大家宣布一件小事情,沒什麼特別,但覺得跟大家分享一下近況也不錯^^
Thumbnail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其全篇重點在於「清、靜」二字。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是全篇的討論核心。 所以下句接著說處於清靜的狀態:「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之後文章便由此開始鋪陳如何達到清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