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年輕》:站在廣袤的田野裡就是人生

2022/09/0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他還年輕》He's Still Young, 2022
2022/09/14補充:看完紀錄片後訂了溪州的米,好期待煮飯!
溪州尚水米與黑米
踏出戲院說的第一句話:「我以為我看到的是文學紀錄片,原來是部愛情電影啊」(笑)
《他還年輕》海報
看電影之前,端刊了三篇關於紀錄片的訪問,三篇主題略有差異但都非常精彩,有許多與紀錄片相關的人物及事件,透過文字延伸更多軸線。看完報導後再看紀錄片覺得更清楚刻劃出吳晟,報導與紀錄片相輔相成,但分開看也都不妨礙理解,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紀錄片中以時間順序及吳晟著作《濁水溪筆記》定錨,做為描繪吳晟的座標軸,中間夾雜一點吳音寧北農事件,導致時序感應是順行,卻因北農事件起起伏伏,吳晟心境也跟著起伏不定,偶有時序錯置感。
這種時序錯置感,讓我想起紀錄片開始宣傳時,皆會提到林靖傑在拍攝跟剪接中,多次慎重思考北農事件要不要放、怎麼放進來,擔心因此模糊了詩人吳晟的樣貌。但看完後完全同意導演的做法,這件事是吳家的共同創傷,而吳家人面對外界風雨時表現的榮辱不驚,此等姿態亦也是吳晟作品的一部分:老天說是我的功課,就把功課完成,至於結果如何就留給命運決定。
其實北農事件佔幅非常少,導演僅剪裁吳晟的怒氣與莊芳華的看淡,但吳晟的怒及莊芳華的看淡都以「忍」表現,而這種忍耐與忍讓,又像是紀錄片中使用的《雨季》一詩(節錄):
發發牢騷罵罵人吧
盤算盤算工錢和物價吧
伊娘——這款人生
該來不來,不該來
偏偏下個沒完的雨
要怎麼嘩啦就怎麼嘩啦吧
伊娘——總要活下去
務農之人對天對地,有抱怨有怨嗟,但又如何,老天總是不仁,好日子是一天,壞日子是一天,無論晴雨風雪,逆來順受,時也命也,認與不認又有什麼差別。
但這種忍耐又不是宿命式的認命,更像是吳音寧指的「承擔」,有自主意識的選擇。當吳晟喪氣地表示志業跟生命都差不多了,吳音寧反倒要他想想,所有事情在浩瀚歷史長河裡,他本人及家庭故事都是時光洪流中的吉光片羽,生氣沒有必要,情緒處理完了就繼續工作吧。
片中春去秋來,從2018年紀錄到2020年年初,紀錄稻田插秧收割,紀錄純園綠意盎然也紀錄植物病蟲害,看一篇訪談提及,吳晟應該是更喜歡自己幽默風趣的樣子,但這部紀錄片拍了很多脆弱抑鬱時刻,卻意外更立體呈現吳晟對人的關懷、以及對創作志業的熱愛。
我特別喜愛吳晟的妻子莊芳華,莊芳華在片中份量很重,聽過吳晟講座談及過往幾次重要決定,莊芳華都是他堅實的後盾,而兩人之間自然深厚的感情,也讓這部片添了幾許柔情,使整部片柔軟卻也堅韌。除此之外,莊芳華不僅僅是吳晟的妻子,她本職是一位教師,也創作、也從事農作,他有關懷社會,寬厚的心與實際的作為,是這個家最重要的錨阿。如果有莊芳華簽名會我願意二刷XDDDDDD
紀錄片裡面意外有幾個哭點。因吳晟作品英譯,有機緣前往北美,訪美旅程看到聶華苓出現QQ,自從看完《三生三世聶華苓》就超喜歡她,看到她健康硬朗真的是太好了,還能讀著很小的字朗讀吳晟的詩,年紀真的很大了,但優雅開朗依然,真真太好。
北美之旅除了去探訪聶華苓,也轉赴加拿大拜訪瘂弦,兩人交情相當有份量且令人動容,吳晟朗讀寄瘂弦的詩令人又哭又笑,對於兩人家鄉的定義、意識形態差異極大,但彼此都尊重也接納,縱使不能認同對方,但不影響文學看法及私交,真是太了不起。最後分離時瘂弦揮手說「常常來玩啊」,但兩人都明知以距離跟年歲來說,今日一別有可能是此生最後相聚,太…哭…了…。
最後吳晟在溪州鄉示範公墓朗讀《輓歌》,他說爸爸媽媽阿公阿嬤阿祖祖太都葬於此,所以無禁無忌不用害怕,讀到落淚我覺得很感動,他的眼淚不是因為害怕人類壽命極限,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感懷,這一生走到終點時絕對有不捨,但也無憾,這種感覺真是太催淚。

最後想談一下《他還年輕》與《尋找背海的人》。
以往對吳晟的作品感受比較低,不花俏沒有太多隱喻,他講的田野生活我不陌生但從未實作,而我對詩悟性又低,所以他的作品不是我的首選。但這部電影用了幾首他的詩跟散文片段,卻又馬上被打動;中後段紀錄吳晟至東華擔任駐校作家,與學生的討論作品時,他認為琢磨要適可而止,過多修辭反倒容易遺失初心,將感情如實托出,或更能與讀者產生共鳴。
這段對於創作的看法,讓我想起同是林靖傑執導的另一部紀錄片《尋找背海的人》,很難不把這部紀錄片與《尋找背海的人》做比較,並非是比較優劣,而是非常好奇林靖傑要怎麼呈現這兩位截然不同的文學家。
我對《尋找背海的人》的喜愛程度甚高,看了兩三遍、還買了書,甚至報名了王文興的座談,聽他講怎麼「讀」書(非常迷人,前陣子翻看筆記時還是覺得那場座談很動人)。縱使我總是讀不完王文興的書,但透過紀錄片仍被王文興的文學世界震懾,一種文學修道者之感,不張揚不誇張,透徹堅貞的意志我只能RESPECT。
《尋找背海的人》劇照
《尋找背海的人》以尋找為命題,探照王文興的文學思想及創作脈絡,透過舞台劇、朗讀等表演媒介,訪問文學家生命中重要人士,同時獲得王文興同意開放創作私領域的場景(片尾像鑿刻的寫作方式真的很震撼),觀看時除了讚嘆這是一部傑出的紀錄片外,亦能明白成品其實是林靖傑跟王文興有意識的共同展演。
但《他還年輕》則是完全不同形式的紀錄片,王文興與吳晟兩人的作品及行事作風迥異,一個出世一個入世,紀錄王文興的時候,林靖傑透過許多訪談、表演形式塑造王文興的文學世界;但吳晟沒有撲朔迷離的抽象意象,作品根植土地,取材則是他日常生活的農夫農婦晴耕雨讀,導演就把篇幅都留給吳晟的日常生活,蹲點紀錄、實地走訪濁水溪平原,那些平淡無奇的每一日,就是養成詩人吳晟、社會運動家吳晟的沃土。
林靖傑能把這兩個文學家拍得這麼好看,他必也是精熟作品,且投注非常多心力,他的紀錄片品質真是太好,目宿做這系列紀錄片高高低低,但都有一定水準,尤其是這兩部,重看一次兩次三次,都會有不同體悟的感受。
回到《他還年輕》,全片我都好喜歡,攝影也很好,把溪州的田野樹林拍得這麼真實,我就稍微挑剔一點剪接,即最前面說的會有時序錯亂感,但可能是跟北農事件橫跨整個拍攝過程有關、也可能是我理解沒有那麼好,這並不影響我對這部紀錄片的喜愛,暢快自然,溫柔堅毅,真心推薦這部紀錄片。
PS然後我最近著迷的公視「換個爸媽住幾天」實境節目,EP1-EP3,溪州接待家庭少同所就讀的基石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在溪州便是借用吳晟家族維護的純園,也難怪節目中會出現黑泥,看完想買溪州的米!!!!!!!!!!!!!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會員
3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