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次以憤青觀點結尾的文章內容後,這次改成文青觀點來看這部電影中的畫作。身為台灣人,怎麼可以只知道梵谷、畢卡索跟雷諾瓦?
台展二少年
日治時期受當局重視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風格別於以往的上層文人畫及廟宇的裝飾風格作品、開啟台灣美術史的新頁。
而其中得獎的三位作者:林玉山、陳進、郭雪湖,也就是之後的「台展三少年」:得獎的時候都未滿二十歲!
林玉山、陳進、郭雪湖(2003)by google
時空任意門-《南街殷賑》郭雪湖
郭雪湖的《南街殷賑》描繪的風貌是最能代表當時市井風情的繪畫作品、作為電影裡面的穿越媒介可說是首選。上一篇的文章
《電影《大稻埕》-笑著笑著就哭了》就是用這一幅畫當作文章縮圖。熙來攘往的人群跟琳瑯滿目的招牌,再加上向遠方延伸的構圖結構、有一種吸引觀賞者要繼續往內探究其境的魔力!而這部電影就讓我夢想成真了。
而在現實中,當時的建築物其實多為不高的矮洋樓,但是在畫作裡卻是做了挑高、在視覺上更是更加高聳入雲進而製造戲劇性的效果,這也是繪畫有別於攝影的表現特色。不僅如此,招牌上的文字更是多元:有中文、日文的漢字和假名,還有原住民的彩繪圖樣;可以說是日治時期島內繁華的都市縮影。
中元節賣鳳梨?
這裡的「南街」指的是現在的「迪化街」,從畫面的最右邊我們可以看到"慶讚中元"的黃龍旗、可以推測這些滿滿的人潮多是要來治辦中元節的貨品。香火鼎盛的廟宇跟中元節旗幟表現的是在地的精神宗教信仰、而水果攤上販賣的就是日治時期的兩大作物:鳳梨、香蕉!而我們也知道這兩樣都是屬於熱帶的水果、出現在台北的街道上就可看出國內的南北貿易往來興盛。當時出產的鳳梨罐頭更是銷往國際、得到很好的回響。
不過這裡令人疑惑的是既然在中元節祭祀的時候有禁忌無法使用鳳梨,可是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人會這麼做嗎?如果有讀者知道答案可以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喔~!
時代女性紀錄-陳進
整個畫面感十分恬靜且淡雅,畫面從仕女手持的手風琴延伸;背景的牆面、地板都是刷上淡泊的顏色、旗袍的底色也是白色可以做為家具及手風琴的過渡使整個畫面和諧互不爭搶。而人物的搭配則是以綠、棕等大地系顏色相互呼應,再將旗袍的邊條及內搭加入黃米色系;精緻而優雅。想學習旗袍穿搭苦無靈感嗎?可以參考看看她的畫作喔!
做為日治時期經由恩師鼓勵遠赴日本學畫的女性畫家,陳進女士盡顯才華。在台展一鳴驚人後、隨後的作品《合奏》也入選帝都展。而《合奏》也是啟發幼年的我對旗袍的嚮往!(
專題《賞旗袍看電影》-系列序)她筆下的女性豐富多元,除了穿著旗袍的摩登女性以外、原住民婦女、一直到後來她走入家庭多有慈祥的母親、優雅的髮妻等用精緻細膩的膠彩畫勾勒出當代女性的群像;
以人像為主體的描繪對象有別於中式的繪畫主題應該也是受當時的赴外求學經驗所影響。也是我個人喜愛的畫家之一。
後記
本來計畫是要把音樂的部分帶進來一起分析;但一來篇幅冗長、二來會迷失焦點所以暫時作罷。文中沒有提到的台展三缺一少年:林玉山,描繪的主題多是山水花鳥、較偏於中式傳統題材一些。主要的表現手法也是水墨畫居多,赴日時一度學習油畫但還是轉回學習膠彩畫。
當時接受西化影響的日本帶來新的思潮,間接也影響台灣的各個方面;而自學生時期學習多年日語的我總是對這段的歷史吟味無窮。不管是從日方的角度或是台灣人的角度回顧這些過往總是會有不同的體悟。這些記憶不全然是美好的,但那都是前人們用寶貴生命為我們寫下的寶島紀錄、細細想來僅有無限感激。
喜歡我文章的話記的按讚、拍手、或是能有一杯珍奶的贊助更能夠激發我的靈感喔!
!!請多支持一杯珍奶救靈感🤭!!
感謝大家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