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北師美術館看展覽,不過今天要介紹的不是〈甘露水〉,而是畫家 — — 陳進。
陳進,台展三少年之一,打敗前輩名家的天才畫家。這是陳進給眾人的第一印象。
陳進出生 1907 年的新竹,很幸運地有個開明的父親,雖然父親喜愛的是舊文人的書畫,但對於新文化非常開明,認同女性接受新式教育。
正因為有這樣的背景,陳進得以保留大家閨秀的視野,成為她畫作的特色。
陳進就讀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中),原本對繪畫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父親、師長都鼓勵她去日本學習美術。
她考上了東京女子美術學校(講得好像考試很容易一樣),從此開啟她的畫家之路。
日治時期前期的台灣,並沒有特意想發展台灣的美術人才,直到 1927 年由美術背景的石川欽一郎等日本人,發起舉辦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選拔優秀的「本島人」畫家。
第一屆入選的三位台灣畫家分別是林玉山、陳進、郭雪湖,被大家合稱「台展三少年」,感覺就是超級閃亮的團體名稱。
那年得獎的三人大概是 19、20 歲的年紀,在之後的美術史上也時常可見這三人的名字。
三人都是創作「東洋畫」,使用膠彩作畫,筆觸、畫風明顯與西洋畫不同。
東洋畫其中一個主題是以女性為主,所以又有「美人畫」的稱呼,但在作為殖民地的台灣,東洋畫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會描繪濃厚殖民的「地方色彩」,例如郭雪湖描繪大稻埕熱鬧景象的〈南街殷賑〉。
仔細觀察陳進的美人畫,畫作出現的衣料、家中的擺設,顯示畫中女性的社經地位屬於上流階級。
可想而知,陳進作畫的主題取材自生活圈,也就是名門閨秀的生活,有著細緻的物質環境,延展非常日常的景象,像是化妝、刺繡、休憩、育兒等。
觀賞陳進的畫作,就像跟隨陳進的眼睛,進入那個年代千金小姐的世界。看到的不是多奢靡的生活,或是繁文縟節的無奈,反而是一種凝練的自制力。
真的是不可以小看名門閨秀出生的女性畫家。
陳進在 1946 年結婚,開始體會為人母親的心境,畫作主題跟著轉變方向。
不過,這時東洋畫在臺灣畫壇也掀起一番討論。
戰後臺灣畫壇加入了外省籍的畫家,認為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的「東洋畫」,縱使淵源與中國畫有關聯,但不能算國畫的一種。
這場爭論讓台籍畫家擔心,此後東洋畫的生存空間會遭到壓縮。
同樣以膠彩畫聞名的畫家,林之助,提議改用「膠彩畫」稱呼此類畫作,直到 1980 年代,臺灣美術圈才特別將這類畫作稱為膠彩畫。
但是在膠彩畫被認可之前,台籍畫家一直覺得自己擅長的膠彩畫,無法被畫壇擁護的價值所接受。
陳進就是其中一名,因為對畫壇心灰一冷,晚年多半用繪畫記錄生活。
身為看畫的人,也許是因為年紀的關係吧(笑),個人還是比較喜愛她還是名門閨秀時期的作品。
這次北師美術館展覽《光 — — 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出陳進 1947 年的作品〈繡裙〉,畫作的女性髮式與神韻,展現已婚婦女才能有的氣魄(自己解讀),腿上的裙子曾出現在她 1934 年的畫作〈化妝〉,算是一個小彩蛋。
除了陳進之外,大家也可以關注林之助畫的女學生〈取景〉。雖然說男女觀點本來就不同,但是看男女畫家畫女性,還是覺得有微妙的差異存在,非常有趣。
看展的時候也別忘了西洋畫的存在,還可以看畫家陳植棋被退學的八卦。
展覽只到 4/24,推薦大家在展覽結束前趕快去逛一逛唷。
參考資料:徐金丹,《陳進繪畫歷程與風格研究》
我是臺灣歷史主題的小說創作者,喜愛分享歷史、文學小知識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