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立到對話

從對立到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對談是瞭解與互信的開始,也是傳遞思想的方式,遠溯至柏拉圖的對話錄,是西方哲學的濫觴;在東方,佛陀與弟子的對話記錄下來的佛經也形成了東方文明的基礎。印度人一向認為凡是兩河交會點一定是聖地。我想,思想的交會也是神聖的。

在這個時代,對話尤其具有特別的意義。如果住在地球上的人們,能夠透過對話,加深相互的理解,從對立到共生,從分裂到統合,那麼人類就有機會解決當前時代面臨的困境。

不過,在這個眾生喧嘩的時代,要不同立場,不同黨派不同民族的民眾互相對話,是不容易的。因為真誠的對話始於深刻地了解對方,認真地傾聽對方。我常常有很深的感慨,在台灣這個過度政治化的社會,以及這個以作態作秀為主流的影像時代裏,人們已經習慣以聳動、斷章取義,製造衝突的方式來吸引目光的聚集與媒體的鏡頭,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對話愈來愈困難。如何讓彼此互相理解,共同完成大我,這種共創雙贏化競爭為合作,彼此共存的社會,正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

不管是希望達成社會改革或是人心觀念的改變,具體實踐的方法,就是從自己周邊己力所及之處,盡可能展開行動,並且強調就算是無權力,也能進行有效的活動,這是一種長期的實踐過程。我在多年的環境參與中體會到,無論誰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已,只有自己能教導自己。我也發現,一個人在自我承諾的行動與付出的過程中,就會發展出改變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可能來自別人的強迫威脅,也不可能來自別人的教導或訓示,因此,如何溫柔地傾聽一個人的內心,從別人的感受出發,讓民眾從點點滴滴的行動中累積出改變的力量,這也就是這些年來荒野保護協會所推動的溫柔革命。

的確,我也深深體會到,環境運動的真正敵人是我們自已,是我們內心的貪婪,為了物質享受捨不得改變生活方式;是我們的懶惰,只想抄捷徑搶短線,找最容易的路走;是我們偏狹的心,無法彎下腰傾聽大地的心,傾聽別人的心,不願更寬容更柔軟地看待所有不同的意見。

佛經中常提到誓願與共業。我常常覺得環境議題是共業,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而獨善其身,就算是你再有錢,再富可敵國,都無法自外於這個文明,這個地球。

共業唯有以共願來化解,當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付出行動以及改變我們的生活時,現在的危機或許就是我們的轉機。

raw-image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是生物? 生物的定義非常多,但是最簡單、也最真實的說明大概是:「會死的東西才是生物!」 我們甚至可以說,只要生物一誕生,就朝著死亡的終點前進。但是在生與死之間,所有物種都以延續後代為最重要的目標,只有人還會尋找生命的意義。 中年,也是面對生命意義這個大問題最為惶惑的時刻吧? 千金換一笑的是我,
「第二座山」的作者大衛布魯克斯以兩座山比喻兩種不同的生命追求,第一座山屬於征服,追求世俗成就,是個力爭上游的精英主義者;第二座山是臣服,臣服於我們內心的家庭、志業、信仰與價值的承諾,是個平等主義者,與需要幫助的人並肩同行;換句話說,第一座山是為自己而活,而第二座山是為服務他人而活。
以前我們在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時,所採取的是「為後代子孫著想」的道德訴求,想不到這二、三十年全世界人口大量成長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結合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之後,如今的危機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及孩子們這現存的一代就會遭遇得到。
在人口擁擠,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與新北市,近年慢慢出現了一座座或大或小,甚至迷你型的農場,如果用句時髦又有學問的話說,這是都市裡的「可實地景」。 田園城市並不只是利用城市裡的空地種菜,它也是食農教育的一環,讓校園裡的閒置空間,化身為學生認識食物,接近土地的機會。 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曾經有一次應邀擔任某個獎項的評審,在會議空檔與坐在隔壁的老師聊天,他剛參加過荒野的活動,很好奇為什麼荒野的志工都那麼熱情,尤其他知道在荒野的志工是沒有車馬費,甚至連一個便當錢都要自己出。 我知道那位評審老師是學教育的,就很簡單地只用動機理論這個觀點來說明。 活得興高采烈
雖然現代人外貌看起來年輕,實際上也比以前父執輩相同年齡時來得有活力,但是身體裡的各個器官難免會隨著年歲增長而退化,比如味覺嗅覺及腸胃功能的降低,咀嚼能力變差,口水分泌減少,這些生理條件的改變,會影響飲食的選擇。 吃全食物 南瓜的籽跟囊,剁碎後加上蛋與飯,就變成美麗又可口的蛋炒飯。 天天五蔬果
什麼是生物? 生物的定義非常多,但是最簡單、也最真實的說明大概是:「會死的東西才是生物!」 我們甚至可以說,只要生物一誕生,就朝著死亡的終點前進。但是在生與死之間,所有物種都以延續後代為最重要的目標,只有人還會尋找生命的意義。 中年,也是面對生命意義這個大問題最為惶惑的時刻吧? 千金換一笑的是我,
「第二座山」的作者大衛布魯克斯以兩座山比喻兩種不同的生命追求,第一座山屬於征服,追求世俗成就,是個力爭上游的精英主義者;第二座山是臣服,臣服於我們內心的家庭、志業、信仰與價值的承諾,是個平等主義者,與需要幫助的人並肩同行;換句話說,第一座山是為自己而活,而第二座山是為服務他人而活。
以前我們在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時,所採取的是「為後代子孫著想」的道德訴求,想不到這二、三十年全世界人口大量成長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結合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之後,如今的危機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及孩子們這現存的一代就會遭遇得到。
在人口擁擠,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與新北市,近年慢慢出現了一座座或大或小,甚至迷你型的農場,如果用句時髦又有學問的話說,這是都市裡的「可實地景」。 田園城市並不只是利用城市裡的空地種菜,它也是食農教育的一環,讓校園裡的閒置空間,化身為學生認識食物,接近土地的機會。 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曾經有一次應邀擔任某個獎項的評審,在會議空檔與坐在隔壁的老師聊天,他剛參加過荒野的活動,很好奇為什麼荒野的志工都那麼熱情,尤其他知道在荒野的志工是沒有車馬費,甚至連一個便當錢都要自己出。 我知道那位評審老師是學教育的,就很簡單地只用動機理論這個觀點來說明。 活得興高采烈
雖然現代人外貌看起來年輕,實際上也比以前父執輩相同年齡時來得有活力,但是身體裡的各個器官難免會隨著年歲增長而退化,比如味覺嗅覺及腸胃功能的降低,咀嚼能力變差,口水分泌減少,這些生理條件的改變,會影響飲食的選擇。 吃全食物 南瓜的籽跟囊,剁碎後加上蛋與飯,就變成美麗又可口的蛋炒飯。 天天五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