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DA| 介於非人與人之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介於非人與人之間

最後一個作為例子的《人造意識》(Ex Machina)則講述了一個人類最不想面對的故事:機器人艾娃(Ava)不僅騙過了工程師,甚至還殺死了她的造物主,並且逃出實驗室,最終融入人類社會。慶幸的是,這只是一部劇本優秀以及視覺特效出色的影視作品。基於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的效應〔7〕,人類對於機器人(下文指稱的機器人專指人形機器人)的人臉呈現總是會感到些微的不自在,這種同時像人也不像人的矛盾感總是無法拉近我們和機器人的距離。以目前的技術而言,要做到以假亂真的機器人近乎不可能〔8〕。

人類的生理細節極其複雜,人類臉部兩邊的肌肉群看似是左右相互對稱,事實上,人臉卻存在另外十一種肌肉。而這些輕微的不對稱肌肉,每個人擁有的數量不盡相同,尺寸大小也各異(知識通訊評論第 69 期,2009)。專擅製作仿真機器人的 Engineered Arts 的創始人傑克森(Will Jackson)表示,在設計人臉時便花了不下十次的打掉重練,就為了設計出不會落入恐怖谷裡的機器人微笑。Engineered Arts 考量了人臉在微笑時會有的諸多細節,如:皺眉、法令紋、魚尾紋、甚至酒窩。傑克森坦言,因為人類臉部的皮膚皺褶很難仿製,設計這些機器人的臉部表情會變得十分困難。因此,你可以說,光是人類臉上的一抹微笑就足以擊垮機器人。

走進現實的索菲亞

raw-image

由漢森機器人公司(Hanson Robotics)所設計的機器人索菲亞(Sophia)於 2017 年取得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身分,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機器人公民。消息一釋出,也立刻引起了國際間的討論,當然也不乏電腦科學家李開復、PTT 創始人杜奕瑾、馬斯克(Elon Musk)這些長期在科技界工作的專家(羊正鈺,2018)。李開復更是直言批評這是對人類的最大羞辱:

「授予這樣一台只會模式識別的機器為『公民』,是對人類最大的羞辱和誤導!」

李開復強調,一個國家用這種譁眾取寵的方式來推進人工智慧科研,只會適得其反。索菲亞的對話機制在概念上仍是利用上文提到 Eliza 的對話辨識模型設計的,正是李開復批評索菲亞的依據;只不過,比起半世紀前的鍵盤打字對談,索菲亞跳出了程式碼直接「現身」和你對話。基於技術的限制,跟索菲亞的所有對談都是需要提供訪綱的,你並無法自由地跟索菲亞對談;因此,與其說是對話不如說這是一場以對話為主題的現場演出


參考資料:

〔7〕Kendra Cherry(2022). What Is the Uncanny Valley? Example and Explanations for the Uncanny Valley Effect. verywell mi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the-uncanny-valley-4846247

〔8〕打造「不讓人害怕」的擬真機器人!臉部45個動作單元,機器人也能有生動表情(How This Humanoid Robot Was Mad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372nk_k-s&ab_channel=GQTaiwan

科學 Online(2009)。靠一張臉(Face)。知識通訊評論第 69 期。取自: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21591

羊正鈺(2018)。全球首位「機器人公民」來台,「PTT之父」杜奕瑾:AI無法取代人性。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0275/fullp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41會員
298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3/25
切卡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個由演算法塑造的文化生態中,這些所謂「個人化」的推薦機制,其核心邏輯並非拓寬大眾的文化視野,而是加強可預測性與舒適性。
Thumbnail
2025/03/25
切卡指出,我們正處於一個由演算法塑造的文化生態中,這些所謂「個人化」的推薦機制,其核心邏輯並非拓寬大眾的文化視野,而是加強可預測性與舒適性。
Thumbnail
2025/02/25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2025/02/25
合成數據並未能緩解數據缺乏的焦慮,隨著模型幾代的演算,生成的作品愈趨同質、失去多樣性;甚至,最後陷入模型自嗜的狀況。
Thumbnail
2024/11/12
因為 Spotify 的推薦機制,當代歌曲的副歌都有往前的現象;甚至,現在歌曲的時長也正在縮短。
Thumbnail
2024/11/12
因為 Spotify 的推薦機制,當代歌曲的副歌都有往前的現象;甚至,現在歌曲的時長也正在縮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電影《追殺代理人》是一部探討人的本質,與機器人隨著時代演進到最後可以到怎麼樣的地步?或是機器人脫離限制是否為人?故事以艾文總是做一個自己車禍的惡夢,但藝術家老婆菲總是不告知事情的答案,另一邊政府正在追查一位逃離主人的機器代理人,追查到神秘工程師凱西,而這時艾文發現菲好似與凱西達成了某項協議?
Thumbnail
電影《追殺代理人》是一部探討人的本質,與機器人隨著時代演進到最後可以到怎麼樣的地步?或是機器人脫離限制是否為人?故事以艾文總是做一個自己車禍的惡夢,但藝術家老婆菲總是不告知事情的答案,另一邊政府正在追查一位逃離主人的機器代理人,追查到神秘工程師凱西,而這時艾文發現菲好似與凱西達成了某項協議?
Thumbnail
從草創的對話程式 Eliza 到首位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可以看出在科技發展的脈絡下,我們得以窺見人類的兩種渴望:對於高階技術的渴望、對於人性投射的渴望
Thumbnail
從草創的對話程式 Eliza 到首位機器人公民索菲亞,可以看出在科技發展的脈絡下,我們得以窺見人類的兩種渴望:對於高階技術的渴望、對於人性投射的渴望
Thumbnail
基於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的效應,人類對於機器人的人臉呈現總是會感到些微的不自在,這種同時像人也不像人的矛盾感總是無法拉近我們和機器人的距離。以目前的技術而言,要做到以假亂真的機器人近乎不可能。
Thumbnail
基於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的效應,人類對於機器人的人臉呈現總是會感到些微的不自在,這種同時像人也不像人的矛盾感總是無法拉近我們和機器人的距離。以目前的技術而言,要做到以假亂真的機器人近乎不可能。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些比較近代的科幻片,我對科幻片的印象機器人大戰人類,但最近看的電影感覺更圍繞在何為人?何為存在? 電影很精緻,只有四個人一間大宅,整體氛圍從一開始就偏向壓抑及懸疑,京子和艾娃展現了不同樣子的似人非人,納森和加勒同為工程師的差異,女性機器人與男人工程師之間的愛與恨。
Thumbnail
最近看了一些比較近代的科幻片,我對科幻片的印象機器人大戰人類,但最近看的電影感覺更圍繞在何為人?何為存在? 電影很精緻,只有四個人一間大宅,整體氛圍從一開始就偏向壓抑及懸疑,京子和艾娃展現了不同樣子的似人非人,納森和加勒同為工程師的差異,女性機器人與男人工程師之間的愛與恨。
Thumbnail
📷 《人造意識》是一部低成本的驚悚科幻片,當初於美國、英國上映時口碑極佳,在爛蕃茄上更是高達92%新鮮度,曾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原著劇本。 📷 📷 電影探討的主旨很簡單,便是人類的本質,或者應該說是自我意識的本質。 📷 📷 📷 📷 📷 《人造意識》/《 機械姬》- Ex Machina
Thumbnail
📷 《人造意識》是一部低成本的驚悚科幻片,當初於美國、英國上映時口碑極佳,在爛蕃茄上更是高達92%新鮮度,曾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原著劇本。 📷 📷 電影探討的主旨很簡單,便是人類的本質,或者應該說是自我意識的本質。 📷 📷 📷 📷 📷 《人造意識》/《 機械姬》- Ex Machina
Thumbnail
《機械姬/人造意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成本敘事電影,之所以說不可多得是因為該電影非常明確深入地描述了關於人工智慧的理解,卻又不用單純說教的方式來闡述,反而是利用劇本富有娛樂價值的部分進行鋪陳。這使得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即使不太明白那些理論的基礎(圖靈測試、黑白瑪莉等),仍可以透過劇情的引導來了解導演
Thumbnail
《機械姬/人造意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成本敘事電影,之所以說不可多得是因為該電影非常明確深入地描述了關於人工智慧的理解,卻又不用單純說教的方式來闡述,反而是利用劇本富有娛樂價值的部分進行鋪陳。這使得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即使不太明白那些理論的基礎(圖靈測試、黑白瑪莉等),仍可以透過劇情的引導來了解導演
Thumbnail
在大數據以及科技的快速進展之下,會有許多傳統投資者對這種投資方式並不是很理解,並且對機器學習還有電腦來輔助感到不安,但我們要指出,這些並不是新概念,許多投資者已經在使用數據和某種形式的機器學習來分析市場資訊。  
Thumbnail
在大數據以及科技的快速進展之下,會有許多傳統投資者對這種投資方式並不是很理解,並且對機器學習還有電腦來輔助感到不安,但我們要指出,這些並不是新概念,許多投資者已經在使用數據和某種形式的機器學習來分析市場資訊。  
Thumbnail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或許人類的結局不是滅絕,而是過時,人工智慧就是我們的進化,就像過去智人淘汰其他人種那樣,是個難以避免的進程。或許我們該接受,末日與創造常常是並存的,有毀壞才有新生。但是,如果艾娃這樣的人工智慧,取代原本的人類,會怎麼樣呢?這個「人類社會」會變好還是變壞?
Thumbnail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或許人類的結局不是滅絕,而是過時,人工智慧就是我們的進化,就像過去智人淘汰其他人種那樣,是個難以避免的進程。或許我們該接受,末日與創造常常是並存的,有毀壞才有新生。但是,如果艾娃這樣的人工智慧,取代原本的人類,會怎麼樣呢?這個「人類社會」會變好還是變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