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木偶奇遇記特展 11/5將在佛館開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繼2020年「喚醒防災DNA特展」之後,今年再次合作展出「機構木偶奇遇記」,同時配合2022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於11月5日開展,10月《喬達摩》先行刊出以饗。

「機構木偶奇遇記」也是現代兒童最喜歡觀看的展示,透過繽紛的機構木偶陳設、立體裝置,還有豐富的機構木偶創作品、機構木偶的影片,也能參與學習實際操作,讓大小朋友都可以細細體驗機構木偶原理,走入機構木偶的世界。

A. 神奇的機構木偶

這次展出的機構木偶,既溫馨可愛又生動靈巧,溫暖地傳遞每一個生命故事,在靜動態間將創意與童心展露無疑;融合機構齒輪元素以及木偶造型,打造成奇幻創意的城堡意象,邀請觀眾一同參與這場迷人又具知識性的獨特冒險。

‧自動機及自動機的發展

自動機(Automaton)是能夠藉由自身的動力源,透過機構傳動,完成特定動作的機械裝置。這類裝置常作成人偶、鳥獸、花木…等多樣的造型,以表演動作或演奏來娛樂人們。自動機中常以人力手動、發條、重力、風力、水力等方式產生動力源,運作過程一般而言並不需要外力介入操作,通常也不具有輔助工作的功能。由機械技術的觀點進行分析,自動機的構造可分為動力系統、傳動系統、以及表演戲偶系統;部分自動機也具有能夠發出聲響或演奏旋律的奏樂系統。

自動機較為完整且具體的紀錄出現在古希臘時代(西元前323年-西元31年),藉由機械和氣動力學的研究,先後在他們的著作裡敘述了多種運用水力、蒸氣、或重力的自動機,例如會歌唱的機械鳥和喝水的機械動物。大約自12世紀機械鐘問世,歐洲各地開始興建鐘樓,除了以鐘聲提報時間,有些鐘樓更裝置了機械人偶進行定時表演。至今仍妥善地保存並維護這些鐘樓。15世紀文藝復興之後,更多的自動機創作相繼問世。其後,工業革命使機械技術發展更加迅速蓬勃,18與19世紀堪稱自動機的黃金時代,使用的機械元件更加精巧多元,在貴族與資產階級社交活動的沙龍中大放異彩。在東方世界中,古中國相傳名匠魯班製作了能夠拖車的木馬和飛天的木鳶,但尚未有明確的考古證據。至西元11世紀時,蘇頌製作了能觀測天象並有人偶擊鼓搖鈴報時的水運儀象台。古阿拉伯在西元8世紀的巴努穆薩(Banu Musa)兄弟、及西元12世紀的加札里(Al-Jazari)也留下了著作說明他們的自動機發明,如象鐘。

此外,隨著歐洲國家航海技術的進步及地理大發現的進展,貿易商與傳教士也相繼對遙遠的外國展開活動。16世紀的教士沙勿略也將西學引入日本,其後由田中久重等人開啟了著名的機關人偶(からくり人形)創作;17世紀自耶穌會教士利瑪竇開始,西方的機械鐘與自動機陸續被引入中國。

20世紀之後,由於電子零件的發展及社會型態的改變,純機械式的自動機迅速沒落,至今僅剩下少數職人仍持續創作。

raw-image

‧機構木偶原理

本次展出的機構木偶,主要的動力源是由手動或電動使手柄旋轉,產生連續轉動的輸入動作。藉由機構的傳動,在木偶上產生各種各樣的輸出動作,例如來來回回的往復擺動、走走停停的間歇運動、或是沿直線往返的滑行運動。常用的機構依照所使用的機械元件,有連桿、滑塊、齒輪組、凸輪與從動件、滑輪與皮帶等。

B. 參展者/創作者 唐一秀老師

唐一秀老師是在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緣下起開始接觸木工,最初是為了協助社區發展產業,在獨自摸索下,完成了第一個木製風車作品,也從此開啟了她的機構裝置創作人生。由於本身並非理工或工藝製作的相關領域出身,憑藉著興趣與毅力、以及透過網路找到的相關資源,逐步由初期單一機構物件作品,到2011年開始設計製作繁複的連動裝置。唐老師作品細膩可愛,充份展現手作的美與傳達木頭的溫度。2013年唐老師自力在花蓮縣光復鄉修復台鐵昭和時期老木屋,並作為工作室,至今已累積超過50件機構木偶,其中包括10多件大型作品。

C. 走入機構木偶的世界

歡迎來到機構木偶的世界!這個國度裡有茂密的森林、純樸的鄉村以及熱情的城市,不論是在哪個地方,都可以看到木偶們的身影。邀請您透過操作、靜態觀賞甚至動態演示等方式,一同感受這個國度的故事!

我也來操作

此區的木偶將由導覽人員指引操作。

它們動起來

此單元同時展示了動態與靜態機構木偶,除了可以看見每一件作品的構造與造型之外,有些作品更可以透過按鍵啟動。請動手按看看,觀察他們的動作是如何進行的吧!

森林作業:森林裡有一群認真工作的木偶們,他們分工合作、各司其職。除了木工們,仔細觀察還可以看到步行蟲在其中喔!

鄉間日常:早安,打開窗戶讓陽光照射進來吧!村里的木偶已經開始他們的一天。來看看村民們在做些什麼?

用餐時間:咕嚕咕嚕…肚子餓了嗎?午餐時間到了。貓咪們跟小雞們也要吃飯了。一起來看看今天廚師要準備什麼菜色!

表演藝人:前方傳來好熱鬧的聲音,城裡好熱鬧呀!原來是有精彩的表演秀!你有看到他們正在進行那些表演嗎?

raw-image

動畫看仔細

此單元展示唐一秀老師的作品,並播映相關影片。

街頭藝人:轉動手把後,街頭藝人在音樂的伴奏下,重複著拍桌、開關蓋子、及張嘴的動作。每一次掀開蓋子,裡面出現的東西都不一樣!

殭屍:一個花紋繁複、裝飾精巧的盒子,裡頭大有玄機。依序操作轉盤、滑動飾木條、及搬動箱體上的凸塊,才能開啟盒蓋及抽屜,完成台階的組裝並取得殭屍人偶。

近距離瞧瞧看

創作者透過木偶傳遞屬於他的故事與理念,請放慢腳步,仔細觀察木偶們要告訴您的訊息吧!

D. 機構木偶小劇場

在木偶王國裡,有一群熱愛演戲的木偶們,他們喜歡透過趣味的表演,讓您認識不一樣的木偶們的動作與架構。邀請您一同觀賞,有街頭藝人、翻滾貓、走繩人、滑板、蝸牛、下不倒翁、飛天阿公等等。

演示展品操作

raw-image


街頭藝人

街頭藝人自動機械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分別為上部的人偶機構與下部的風琴機構,兩大部分皆由同一個曲柄帶動。上部為人偶機構,下部為風琴機構,正面可見發聲音管背面可見動力輸入桿「曲柄」。

轉動曲柄時,由皮帶將動力傳送之上部機構,人偶的頭部、兩手、左腳皆會有分別不同的循環動作,並配合右手的開合蓋動作,桌面上的小碟子亦會變換物件,由小碟子、不同顏色的蘋果、老鼠,配對出共五種變化,呈現街頭藝人變戲法的作動表演。

轉動曲柄時也會同時驅動下部的風琴結構,曲柄軸心連接著曲軸,帶動循環打氣的皮製鼓風機構,將氣體不斷的送進氣壓室裡,並同步捲動樂譜,以紙捲製作的樂譜上有二十個音階排列所打的洞,當紙捲的洞捲到氣孔時,氣壓室便會由該音階的洞口推送空氣進入音管發聲。

在本次展場中,除了很有看頭的木偶士兵歡迎進入,一個個小巧木工玩具,卻各個都有神奇的驚喜。唐老師對於製作玩具有無比的熱忱,時常獲取新知、不追隨別人的腳步,不斷創新,這也是她異於一般人獨特之處。大家可以從銀幕播放的影片中看到唐老師創作緣由、實際木作情景及作品特色,小小木人栩栩如生的活動著!

機構木偶原理

以展示故事包裝設計趣味造型:如睡夢中數羊的國王。民眾可透過實際動手體驗認識機構木偶常見的機構原理:凸輪、連桿及齒輪。

機構木偶士兵

透過大型凸輪機構的運作,結合本展士兵意象,提供民眾清楚觀察凸輪帶動機構的運作。

飛天阿公

騎著腳踏機車的帥氣阿公,尾部風扇為動力輸入,可透過風力帶動機構做出腳踩機車前進和翅膀揮動的動作。

步行蟲

步行蟲


步行蟲

透過多組機構擬態步行蟲成蟲及幼蟲的作動,包括幼蟲維妙維肖的蠕動姿態。

殭屍

一個花紋繁複、裝飾精巧的盒子,裡頭大有玄機。依序操作轉盤、滑動飾木條、及搬動箱體上的凸塊,才能開啟盒蓋及抽屜,完成台階的組裝並取得殭屍人偶。


殭屍

殭屍

牛頓

以牛頓在蘋果樹下發現萬有引力的情境作為創作靈感,透過機構設計滾落的蘋果再隨著機構抬升回樹上落地,作為一系列動作的情境故事。

存錢的孩子

存錢的孩子


存錢的孩子

多個機構系統組合而成的機械裝置。透過槓桿原理微調連桿和棘爪作動,使轉動輸入驅動整組裝置連動,完成取物存錢的動作。

蝸牛

透過斜坡及兩片木片推動,如同蝸牛緩步前進,改變不同的斜坡高度還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移動狀態。

嘴饞的貓

藉由多組凸輪設計不同的動作:嘴饞的貓從舔魚、進食到吃飽倒下休息,靈動活潑。

街頭藝人

機械裝置具變戲法藝人(上)和風琴演奏(下)兩個系統,系統間以皮帶傳動。變戲法藝人隨著內部機構作動,將產生「變戲法之手部和盒內物品變化」以及「臉部表情變化」動作;風琴演奏系統含鼓風機構、12風琴管及打孔樂譜,樂譜孔洞次序為旋律,可透設計編排演奏各式曲目。

機構木偶奇遇記特展

展期:2022/11/5~2023/3/5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本館第四展覽廳

網址:www.fgsbmc.org.tw

電話:07-6563033轉4002、400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沙龍
74會員
798內容數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2024/12/24
「海上來的光」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是雲林縣政府繼2020年「神工傳藝」首次在高雄展出後,再次應邀來佛陀紀念館舉辦特展,也是延續雲林縣政府於2023年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簽署合作備忘後,雙方針對文物典藏、蒐藏研究、展示設計與教育推廣等進一步的具體合作。
Thumbnail
2024/12/24
「海上來的光」媽祖文化主題古物展是雲林縣政府繼2020年「神工傳藝」首次在高雄展出後,再次應邀來佛陀紀念館舉辦特展,也是延續雲林縣政府於2023年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簽署合作備忘後,雙方針對文物典藏、蒐藏研究、展示設計與教育推廣等進一步的具體合作。
Thumbnail
2024/12/23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北魏首都平城)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北魏時稱為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靈岩寺。雲岡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區出現的第一座大型石窟群,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2001年,雲岡石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Thumbnail
2024/12/23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北魏首都平城)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北魏時稱為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靈岩寺。雲岡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區出現的第一座大型石窟群,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2001年,雲岡石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Thumbnail
2024/12/22
今年12月25日世界神明聯誼會,會有什麼驚喜?又有什麼精彩的特色?
Thumbnail
2024/12/22
今年12月25日世界神明聯誼會,會有什麼驚喜?又有什麼精彩的特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回想起剛從機械系畢業時,我懂得怎麼計算,也熟悉各種機械理論。但真正要自己設計時,卻只能朦朧應用,可以說是亂兜各種機件,最後拼出了一個四不像的奇怪機構。   而十年後的現在,對機構學的熱情讓我始終從事「能應用『動力機構』」的工作。看過許多機械構造也自己鑽研許多,才能達到現在類「得心應手」的地步。
Thumbnail
  回想起剛從機械系畢業時,我懂得怎麼計算,也熟悉各種機械理論。但真正要自己設計時,卻只能朦朧應用,可以說是亂兜各種機件,最後拼出了一個四不像的奇怪機構。   而十年後的現在,對機構學的熱情讓我始終從事「能應用『動力機構』」的工作。看過許多機械構造也自己鑽研許多,才能達到現在類「得心應手」的地步。
Thumbnail
祥儀機器人夢工廠是亞洲唯一機器人觀光工廠,有多種機器人、互動體驗區,也可以參加定時導覽和DIY課程,還有機器人醒獅團、機器人樂團、原住民機器人舞蹈團,看著小小機器人手舞足蹈的真可愛!
Thumbnail
祥儀機器人夢工廠是亞洲唯一機器人觀光工廠,有多種機器人、互動體驗區,也可以參加定時導覽和DIY課程,還有機器人醒獅團、機器人樂團、原住民機器人舞蹈團,看著小小機器人手舞足蹈的真可愛!
Thumbnail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繼2020年「喚醒防災DNA特展」之後,今年再次合作展出「機構木偶奇遇記」,同時配合2022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於11月5日開展,10月《喬達摩》先行刊出以饗。 「機構木偶奇遇記」也是現代兒童最喜歡觀看的展示,透過繽紛的機構木偶陳設、立體裝置,還有豐富的機構木偶創
Thumbnail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繼2020年「喚醒防災DNA特展」之後,今年再次合作展出「機構木偶奇遇記」,同時配合2022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於11月5日開展,10月《喬達摩》先行刊出以饗。 「機構木偶奇遇記」也是現代兒童最喜歡觀看的展示,透過繽紛的機構木偶陳設、立體裝置,還有豐富的機構木偶創
Thumbnail
兩個比手掌要再大些的戲偶在同樣不大的舞台上,或說笑,或倒茶,或寫字,或翻窗,或是拿著兵器隨著慷慨激昂的音樂打鬥,舉止細膩,動作流暢,在那小小的戲台上,演繹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劇目……
Thumbnail
兩個比手掌要再大些的戲偶在同樣不大的舞台上,或說笑,或倒茶,或寫字,或翻窗,或是拿著兵器隨著慷慨激昂的音樂打鬥,舉止細膩,動作流暢,在那小小的戲台上,演繹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劇目……
Thumbnail
當歐洲傳統自動機械藝術遇上樂高,會發生什麼事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荷蘭藝術家Teun de Wijs的精彩創作吧!
Thumbnail
當歐洲傳統自動機械藝術遇上樂高,會發生什麼事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荷蘭藝術家Teun de Wijs的精彩創作吧!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