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報報】一人淡笑古今事,十掌弄出百萬兵: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兩個比手掌要再大些的戲偶在同樣不大的舞台上,或說笑,或倒茶,或寫字,或翻窗,或是拿著兵器隨著慷慨激昂的音樂打鬥,舉止細膩,動作流暢,在那小小的戲台上,演繹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劇目……

印象裡,我第一次看到布袋戲事在阿嬤家對面的土地公廟旁的空地,只要神明做生日,或者有什麼其他的節日,廟方都會邀請戲班來演出。小時候只要聽到外面開始敲鑼打鼓,傳來音樂聲,往窗戶外面看,就會看到整齊排列的紅塑膠椅們的一角,好戲剛剛開鑼。我還依稀記得當時看到的戲偶,偶頭的比例在仍是小孩的我眼中,大的奇怪,甚至有點可怕,但還是會坐在那裡看著他們在五光十色,有時還會因應劇情需要噴出煙霧的舞台上搖頭晃腦,等著阿嬤拜拜完,收完供品再一起回家。

再長大一點,這類廟宇酬神戲的野台戲少了許多,國小時曾在學校附近的巷弄小廟那裡,看到過一次野台戲,但卻十足寂寥──只有一台機車,以及架在機車座椅與後方架子上的小戲台,以及一台手提音響和一名操偶師。演出需要的背景音樂從音響流瀉而出,小廟前的小小一塊空地上沒有椅子,更沒有觀眾,就連路過的我也只是稍稍慢下了腳步,而未停下觀戲,這的確是一場名符其實的酬神戲了。

後來,再見到戲偶們演出的機會更少,形式也不一樣了──最容易看到戲偶的方式,是前往偶戲館等收藏戲偶的場館,或是布袋戲相關的主題展覽,或是學校社團用來進行社課教學的戲偶;而看到它們栩栩如生的生動演出,則多半是在電視上,或是紀錄片、自製影片等途徑,現場演出幾乎已是可遇不可求,但這並不表示布袋戲將逐步失去舞台,它們也正順應著時代改變,但終究,還是有些傳統的迷人部分在時光中散失。


raw-image
台前幕後 都是造就戲偶故事的大功臣

一場成功的演出,不只是站上舞台表演的演員的功勞,更是整個幕後團隊的努力,如果缺少了其中一項,那麼演出終將無法成立。

一走進特展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兩個木製的戲台,然後才會看見右側陳列的各個年代、不同大小的戲偶,是演出時直接面向觀眾的兩個重要元素。身為演出舞台的木戲台,樣貌似城樓,氣勢輝煌而沉穩,上面佈滿精緻細膩的雕刻,每一根柱子、橫樑,每一扇窗戶,甚或是天花板安置燈光的台座,都能感受到製作這戲台的木工師傅一刀一刀的用心與專注,更能感受到布袋戲班對於表演的慎重,以及希望能給觀眾帶來最好的視覺饗宴的那份期許。

在這小小的方寸天地間,它可以一會是旦角的閨房,一會是熱鬧的市井,一下是充斥金戈鐵馬的戰場,隨著劇情起伏跌宕,讓觀眾在頃刻之間隨著台上的戲偶,在或激昂、或輕緩的背景音樂襯托下,奔馳千里,跨越空間。每一次的出將入相,都是一次時空的跳脫轉變。

再繼續往裡走,能看到在戲台的背面,標示了布袋戲演出時演奏配樂的樂團配置與樂器,在壓克力隔板上也能看到兩個拿著戲偶的操偶師人影。做為舞台演員的戲偶,需要操偶師的靈活操作以及五音分明的口白,才能被賦予其獨特的生命。而故事的推進,除了操偶師們的精湛演出外,還要有樂團演奏適當的配樂與音效,才能讓觀眾更投入於故事當中,也更容易想像故事場景與情節,不管是熱血激昂的武戲,還是柔情繾綣的文戲,都不能少了配樂來營造氣氛。


raw-image
raw-image
一雕一刻、一針一線 角色身分一眼盡知

看完了演出的舞台,以及演出人員的配置與職責後,布袋戲演出的靈魂──戲偶,當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傳統戲偶主要分成六類─生、旦、淨、丑、雜、特,其中的「特」指得的是固定角色,這類角色的偶頭、服飾等都不會做調整來換角,例如:關公、包公、閻王等。而其他五類則都可以透過服飾與頭戴的調整來進行換角。

偶頭傳統上以木頭雕刻,後來也因為工業技術的提升而有採用其他的材質,但仍舊可以從偶頭上的臉譜和特徵來判定這個偶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生」是素面扮相,沒有勾畫臉譜的男性角色,面相端正優美,在故事中多扮演正派人物。「旦」泛指女性角色,但可以依照五官、髮型來代表角色的特性;「淨」泛指臉上有顏色或花紋的男性角色,又稱為花臉;「丑」指詼諧滑稽的男性角色,長相通常很喜感;「雜」則包含神鬼、佛道、動武等,角色豐富多變。

角色的個性與特色看偶頭可以略知一二,服裝就是標誌角色身分地位的最直接判斷方式。市井小民會穿著粗布衣裳,服裝就會簡單無裝飾,官員、王室則會穿著華麗的蟒袍或龍袍,配戴繁複的頭冠來彰顯高貴的身分,大家閨秀的服裝上刺繡較多,年紀較大的女性角色則服裝顏色也較為樸素等,讓觀眾很快就能透過戲偶身上的服裝知道這個角色在故事裡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跟著劇情推進可以對角色的一言一行更有感覺。

當代的布袋戲,隨著科技進步也多以電視布袋戲為主要表演方式,現場的演出僅能在節日或是活動才能看到。現在的戲偶,也有別於一掌就可以操縱的傳統戲偶,不只偶頭、服裝更加精緻多變,角色類型豐富,就連戲偶的尺寸也大上許多,重量更是因偶身上的裝飾多寡而異,一位操偶師的兩隻手就只能專心操縱一個戲偶了。

雖然現在的布袋戲改換了表演的媒介,傳統布袋戲也正處於潛沉的時期,但如果傳統戲偶跟著偶師與戲班,飄洋渡海來到台灣生根發芽,也就沒有機會演變成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布袋戲,更沒有機會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精進與成長。

新穎的戲偶有其美好之處,傳統的戲偶也有其雋永的滋味,如果你同樣喜歡戲偶,喜歡布袋戲,或是想了解布袋戲的話,來一趟台博館本館,看一看展期到今年11月28日的「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吧!


展覽資訊

布袋戲風物──偶的故事偶來說特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一樓東側展廳

展期:即日起~2021.11.28

票價:全票30元/張,半票15元/張(本館及古生物館一票共用)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個愛心,或是掌聲鼓勵一下,也可以到我的首頁去看看其他文章,追蹤一下其他專題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觀影‧看戲‧讀點書‧走段路
53會員
108內容數
一場電影,一齣戲,一本書,一段旅程 在場景與景色的變換,在人物角色的情感中流連,在紙頁的字裡行間, 透過五官感受他們的故事,感情與生命脈動,最後彙整成我流感受的小小心得。
2023/08/21
《無垠之森》展覽邀請13位/組國內外藝術創作者,並以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作為切入點,透過過道、逢魔時刻、薩滿三個主軸意象,讓觀眾走進一座偏僻未知、深不見底的渾沌森林,透過在這座森林中的20餘件作品,引導觀者感受「既不在此、也不在彼」,連結著生與死、真實與幻象、現世與彼岸、此處與他處的幽冥空間。
Thumbnail
2023/08/21
《無垠之森》展覽邀請13位/組國內外藝術創作者,並以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作為切入點,透過過道、逢魔時刻、薩滿三個主軸意象,讓觀眾走進一座偏僻未知、深不見底的渾沌森林,透過在這座森林中的20餘件作品,引導觀者感受「既不在此、也不在彼」,連結著生與死、真實與幻象、現世與彼岸、此處與他處的幽冥空間。
Thumbnail
2023/07/17
在我看來,我們還有很多故事要說。──華特‧迪士尼。 在你的童年裡,陪伴著你成長的動畫是什麼呢?或許是宮崎駿與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也或許是皮克斯、夢工廠等動畫公司,而提到美國動畫,佔有一席之地的迪士尼必然也都在許多人童年的動畫清單上,而且佔了極大的比例吧?
Thumbnail
2023/07/17
在我看來,我們還有很多故事要說。──華特‧迪士尼。 在你的童年裡,陪伴著你成長的動畫是什麼呢?或許是宮崎駿與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也或許是皮克斯、夢工廠等動畫公司,而提到美國動畫,佔有一席之地的迪士尼必然也都在許多人童年的動畫清單上,而且佔了極大的比例吧?
Thumbnail
2023/04/16
出版者作為協調者、創意者,作為比其他人更能承擔風險的角色,作為所有角色之間的橋樑,才能跟作者說:「請把書交給我。」或者跟書店說::「請跟我們一起賣這本書。」──節錄自李屏瑤〈希望得到同行高手真正的敬重:訪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文訊》354期。
Thumbnail
2023/04/16
出版者作為協調者、創意者,作為比其他人更能承擔風險的角色,作為所有角色之間的橋樑,才能跟作者說:「請把書交給我。」或者跟書店說::「請跟我們一起賣這本書。」──節錄自李屏瑤〈希望得到同行高手真正的敬重:訪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文訊》354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小籠),福州稱作:「串頭戲」,是一種起源於起源於17世紀閩南泉州,後來在臺灣廣泛發展的戲劇形式。在布袋戲中,木偶的頭部通常由木材或其他材料雕刻而成,除了偶頭、戲偶手掌以及人偶足部等部位,偶身及四肢則由布料製成。演出時,表演者將手套穿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Thumbnail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小籠),福州稱作:「串頭戲」,是一種起源於起源於17世紀閩南泉州,後來在臺灣廣泛發展的戲劇形式。在布袋戲中,木偶的頭部通常由木材或其他材料雕刻而成,除了偶頭、戲偶手掌以及人偶足部等部位,偶身及四肢則由布料製成。演出時,表演者將手套穿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Thumbnail
唯劇場送給自己的表演課是由拍拍手工作室帶來「現代偶戲工作坊」,拍拍手工作室為台中在地劇團,專注探究偶戲與肢體劇場的結合應用,這次課程將帶領學員體驗現代偶戲的世界,由無物不成偶的概念開始,融合「偶戲、物件劇場、肢體劇場等練習」,探索操作的方式,操偶師與戲偶的關係,並運用身體、材質與物件進行小創作。
Thumbnail
唯劇場送給自己的表演課是由拍拍手工作室帶來「現代偶戲工作坊」,拍拍手工作室為台中在地劇團,專注探究偶戲與肢體劇場的結合應用,這次課程將帶領學員體驗現代偶戲的世界,由無物不成偶的概念開始,融合「偶戲、物件劇場、肢體劇場等練習」,探索操作的方式,操偶師與戲偶的關係,並運用身體、材質與物件進行小創作。
Thumbnail
《蚊子爵士夢》的舞台其實就是拍片現場!表演時操偶師們操作 75 隻戲偶,音樂和音效都街游三位弦樂老師和無尾熊小子 LIVE 演出,並架設 8 台攝影機穿梭在 20 座微型佈景之間,即時切換畫面投影至大螢幕,直接上映一齣無法 NG 的「完整電影」。 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FLiPER生活藝文誌〉
Thumbnail
《蚊子爵士夢》的舞台其實就是拍片現場!表演時操偶師們操作 75 隻戲偶,音樂和音效都街游三位弦樂老師和無尾熊小子 LIVE 演出,並架設 8 台攝影機穿梭在 20 座微型佈景之間,即時切換畫面投影至大螢幕,直接上映一齣無法 NG 的「完整電影」。 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FLiPER生活藝文誌〉
Thumbnail
這本《霹靂盛典》貫穿了霹靂數十年的歷史,從我小時候知道的電視和錄影帶市場,到如今的線上播放;從野台戲到電影院的大螢幕;從掌中戲到一公尺高度的精緻木偶,甚至到現在的綠幕技術等等,都有珍貴的場邊照片和文字紀錄。
Thumbnail
這本《霹靂盛典》貫穿了霹靂數十年的歷史,從我小時候知道的電視和錄影帶市場,到如今的線上播放;從野台戲到電影院的大螢幕;從掌中戲到一公尺高度的精緻木偶,甚至到現在的綠幕技術等等,都有珍貴的場邊照片和文字紀錄。
Thumbnail
掌中文化,是歷史也是傳承,更是創新。 由最早的野台布袋戲3吋~5吋偶,進入到電視播映的國寶黃俊雄大師的雲州史艷文,到錄影帶時期的霹靂/金光/天宇不滅城/神魔布袋戲,與時俱進的更新創作到現在的CD/VCD/電影/雲端串流平台,再到現在的金鷹閣/金宇園野台金光布袋戲,到一群3X起跳的初心愛好的精工布袋戲
Thumbnail
掌中文化,是歷史也是傳承,更是創新。 由最早的野台布袋戲3吋~5吋偶,進入到電視播映的國寶黃俊雄大師的雲州史艷文,到錄影帶時期的霹靂/金光/天宇不滅城/神魔布袋戲,與時俱進的更新創作到現在的CD/VCD/電影/雲端串流平台,再到現在的金鷹閣/金宇園野台金光布袋戲,到一群3X起跳的初心愛好的精工布袋戲
Thumbnail
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SamadhiTang Creative Puppet Troupe),是台灣的布袋戲創作團體,從打版、造型、偶衣縫製、兵器製作、角色命名設定、演出、宣傳、辦活動等,皆由團隊成員一手包辦。表演型態為巡迴台灣展出,除各縣市的文化局/文化中心展出外,最常有的展場是台灣各地的新光三越百
Thumbnail
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SamadhiTang Creative Puppet Troupe),是台灣的布袋戲創作團體,從打版、造型、偶衣縫製、兵器製作、角色命名設定、演出、宣傳、辦活動等,皆由團隊成員一手包辦。表演型態為巡迴台灣展出,除各縣市的文化局/文化中心展出外,最常有的展場是台灣各地的新光三越百
Thumbnail
【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金光布袋戲特展】 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兇神惡煞的神怪、經典的神話角色,搭配金光閃閃的戲服配飾、鮮豔的布景,以及各式特效加持,構成臺灣特有的偶戲藝術「金光布袋戲」。 一直都很喜歡布袋戲,在個人眾多繁雜的雜學史中,偶戲博物館的戲偶操作課程也是其中的一環,甚至還買過戲偶回家練習蒐藏,但
Thumbnail
【金光閃閃瑞氣千條・金光布袋戲特展】 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兇神惡煞的神怪、經典的神話角色,搭配金光閃閃的戲服配飾、鮮豔的布景,以及各式特效加持,構成臺灣特有的偶戲藝術「金光布袋戲」。 一直都很喜歡布袋戲,在個人眾多繁雜的雜學史中,偶戲博物館的戲偶操作課程也是其中的一環,甚至還買過戲偶回家練習蒐藏,但
Thumbnail
舞台劇最有趣的是,它集成了多種藝術領域,既是各自獨立的一門藝術,卻能在一定程度磨合後,共同呈現出一種複合藝術。平面美術、舞台、音樂、表演、舞蹈、歌唱,甚至還可能融入戲曲、特技雜耍、魔術… 1 潛伏 2 牛魔王大戰伏地魔 3 詩句 4 別讓我走
Thumbnail
舞台劇最有趣的是,它集成了多種藝術領域,既是各自獨立的一門藝術,卻能在一定程度磨合後,共同呈現出一種複合藝術。平面美術、舞台、音樂、表演、舞蹈、歌唱,甚至還可能融入戲曲、特技雜耍、魔術… 1 潛伏 2 牛魔王大戰伏地魔 3 詩句 4 別讓我走
Thumbnail
布袋戲從中國來到台灣後發揚光大,變成台灣特有種。躍上電視螢幕後更是 5、6 年級生小時候的回憶,固定的電視播放加上聲光特效與獨創的武打招式,典型的武林恩怨和每個人偶獨特的定場詩,對台灣人來說,就算沒看過霹靂布袋戲,素還真、一頁書等人的名號也能琅琅上口。
Thumbnail
布袋戲從中國來到台灣後發揚光大,變成台灣特有種。躍上電視螢幕後更是 5、6 年級生小時候的回憶,固定的電視播放加上聲光特效與獨創的武打招式,典型的武林恩怨和每個人偶獨特的定場詩,對台灣人來說,就算沒看過霹靂布袋戲,素還真、一頁書等人的名號也能琅琅上口。
Thumbnail
兩個比手掌要再大些的戲偶在同樣不大的舞台上,或說笑,或倒茶,或寫字,或翻窗,或是拿著兵器隨著慷慨激昂的音樂打鬥,舉止細膩,動作流暢,在那小小的戲台上,演繹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劇目……
Thumbnail
兩個比手掌要再大些的戲偶在同樣不大的舞台上,或說笑,或倒茶,或寫字,或翻窗,或是拿著兵器隨著慷慨激昂的音樂打鬥,舉止細膩,動作流暢,在那小小的戲台上,演繹出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劇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