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路徑

更新於 2024/10/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鈞媛與筱琪的邀請下,透過難民路徑 Refugee Path這樣的平台上再次分享《活為難民》這本書。身為一個晚輩,要在兩位與關心難民議題的聽眾面前說些長篇大論,倒是有些不自量力。最終,我沒有特別保守修改整體看法與論點,所幸大致有開啟一些對話,而非遭致嚴厲Diss,否則我一定玻璃心碎。
//Diss//
當然分享途中有些插曲,有位聽眾E先生頻繁且積極的與我溝通,首先,當我在談難民與非難民群體互動時,他試圖告訴大家難民議題正是如此絕望,流亡藏人或許僅是特例。
我想,會參加會議的聽眾都是來找尋希望的人(我應該沒有會意錯誤),我大可以只闡述流亡藏人生活中痛苦的部分(討拍大會),但我想想,如果只是再複述一次現狀的悲慘,告訴大家在國家面前我們無能為力,那似乎違背了我之所以回展開這一切的初衷。
而我也不再想用古典的方式,透過死亡血腥的畫面,刺激大家的道德良知,因這顯然會導致我們實際與難民觸碰時有所落差。
我努力在尋找的,不過是在難民生活中,找到那些可以改變的契機,然後將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不小心放大成一整本書的書寫。
稍微想了想,我為什麼如此在意「社會文化面」的改變,我想這是身為一個社會運動者的立場,因相信民主力量而做出的選擇。白話說,任何制度的推行若沒有民意基礎也是枉然,在日常生活中,制度層面的問題可以讓「大人們」討論,因其牽涉資源與制度設計,而「市井小民」如我,選擇在社會文化面努力的思考,至少在真正輪到民眾表達意見乃至進行決策時,能免除一些奇異幻想、恐慌與陰謀,以更溫柔的方式處理難民議題。
總之,悲觀的想法可以有。在讀完眾多難民文獻後,我想沒有人能不悲觀,畢竟所有的事情都指向結構性的矛盾,未曾說明能動性在哪裡。其實我不需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只要來到流亡社群中稍加詢問,隨便都能得出各種答案,對於流亡藏人來說忙著去執行這些行動都來不及了,何必陪我們在這煩惱。
因此,我們要做的,不就是積極的去聆聽、回應他們的想法與要求罷了。
其次,當我在談論MT土地使用時,E先生再次頻頻告訴大家,加拿大、台灣也有類似的案例。老實說,當下覺得有些干擾,但事後想像,這不也就說明我在我們生活周遭與難民仍有許多經驗相通之處。
因此,我倒是蠻鼓勵大家進行如此思考,相似性的類比是重要的思考開關,這並不是說兩者一樣便結束了,而是透過類比能區分出更多的異與同。畢竟,我們不是在真空的狀態下說話,眾多相似的情節是為了把我們想說的事情闡述得更清楚。因此如果我在分享MT例子時,能有助E先生把加拿大原住民或台灣外省的土地問題思考得更清楚,那真是功德一件。
//主題//
發完牢騷,回到今天的主題「打開刻板印象」,這並不是今天特別的主題,只是今天在此議題上更為具焦(隨聽眾組成略有差異)。
歸整一下我們的刻板印象,這些印象時常造成我們在處理難民議題上的矛盾,一個是貧窮/富裕、另一個是流離/根著。意思是,當難民的經濟狀態提升了,當難民不再想回到祖國,做為庇護方的我們便會進入道德上的糾結(這背後牽涉民族國家與階級的意識形態)。在這件事上,我只是很不負責任地說,沒有什麼是必然如此,我們應該盡到脈絡去理解他們的選擇與發展。
總而言之,對難民而言「成為值得被援助的難民」是一項重要的形象工程,這牽涉他們所能獲得的資源多寡、友善程度或制度條件。換句話說,庇護國對難民的想像,便大大限制了難民發展的可能性。一旦當我們對難民的想像停留在不合時宜的想法中,那便是難民在逃亡之後所面臨的「新」災難(來自人道救援體制)。尤其在沒有難民法的國家(台灣),政府處理難民的方式無法依循。
分享結束後,稍微沉澱了一下,我試著把「打破刻板印象」這樣的老土詞彙說的更炫炮一些。寫這本書,固然是為了挑戰大家的既定想像,然對我來說,打破想像不是要再賦予觀眾另一種想像(流亡藏人在MT的生活細節著實不重要),而是期望人們開始想像更多的可能性。每一次分享會前,我都會回想一下研究過程中的種種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然後期望能將這樣的經驗分享出去。
畢竟這並不是一本純粹關於他者(流亡藏人)的書,也有許多關於那個正在觀看世界的自己。
------------------------
//後記//
有些遺憾的是沒跟 難民路徑 Refugee Path 在這議題上有更多的經驗交流,就讓我以MT流亡藏人的例子自賣自誇,賣到有些良心不安。我知道自身對英國或巴勒斯坦的難民仍處想像貧乏的狀態,但保持隨緣的狀態,我等待有天這些課題成為我必須處理的疑惑,屆時再解。
最後,我問了自己新的問題。縱然我們的思考能夠超越民族國家的框架,但生活現實不行,在這樣的理解中。在我的生活裡,有什麼樣的行動能稱上有積極意義的(投入社會民主轉型行動還是好好研讀無政府主義)。
    avatar-img
    8會員
    11內容數
    從觀光客、朝聖者、旅行者、觀光工作者不同位置間轉換,想著這當中人與人的連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Ce04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對話對象的不同,我焦慮狀態的不同,總是有些化學變化,因此,每一次分享完,大概又可以上來公開補充、道歉、彌補些什麼...
    用「大寫」的這個詞似乎有點嚴肅了,但在語言的感受性上,它體現了一種剛硬、絕對、威權的概念,與刻板印象在我們腦海運作的方式並無二致。
    隨著對話對象的不同,我焦慮狀態的不同,總是有些化學變化,因此,每一次分享完,大概又可以上來公開補充、道歉、彌補些什麼...
    用「大寫」的這個詞似乎有點嚴肅了,但在語言的感受性上,它體現了一種剛硬、絕對、威權的概念,與刻板印象在我們腦海運作的方式並無二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出生在台灣的貧苦家庭,只要不怕吃苦,翻身的機會很大,甚至可以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從貧轉富。若是出生在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家庭,那就是世襲的賤民,一生都脫離不了遭人輕賤的命運。一樣是人,有些人窮得有希望,有些人窮得半點盼頭都沒有,那就是依報的不同,縱然都有幸「得人身」,卻也必須由我們前生造的好壞來受報,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但那些看似貧窮和混亂的地區,作者反而更能聚焦在描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居民們被引用的話語本就鏗鏘有力,即使處境艱難依然活得有血有肉,因為他們從不遮掩自己的愛恨與掙扎。文明國家像極了格陵蘭那章中「陷入呆滯」的當地居民,而發展中國家即便生死未卜、前途茫茫,卻能讓人感受到正在用力的生活。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台灣剛開始開放觀光時,一般的民眾先去的都是東南亞! 那個時候回來的人,開口閉口都是當地的窮和落後。慢慢地,我們開始去享受當地沒有工業的自然景觀,也理解到我們眼中的窮,卻是當地人舒適悠閒的生活。 隨著時變境遷,我們也慢活了起來。當然,心境和當地人是不同的,但結果好像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選擇了如此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出生在台灣的貧苦家庭,只要不怕吃苦,翻身的機會很大,甚至可以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從貧轉富。若是出生在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家庭,那就是世襲的賤民,一生都脫離不了遭人輕賤的命運。一樣是人,有些人窮得有希望,有些人窮得半點盼頭都沒有,那就是依報的不同,縱然都有幸「得人身」,卻也必須由我們前生造的好壞來受報,
    Thumbnail
    這不是從什麼暢銷勵志書裡看來的概念,而是我出國之後深刻體會出來的。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但那些看似貧窮和混亂的地區,作者反而更能聚焦在描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居民們被引用的話語本就鏗鏘有力,即使處境艱難依然活得有血有肉,因為他們從不遮掩自己的愛恨與掙扎。文明國家像極了格陵蘭那章中「陷入呆滯」的當地居民,而發展中國家即便生死未卜、前途茫茫,卻能讓人感受到正在用力的生活。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