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原住民根本不這麼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科普議題很夯(身為編輯真的很有感),需要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還要有轉化資訊以同理受眾需求的能力。而當科學教育遇上原住民族要怎麼談呢?

這時你需要轉換位置思考的能力,而這跟你是哪一族、是不是原住民也未必有直接關係。而是活在當代的我們能不能跳脫被主流/強勢體系灌輸和定型的思維。

——每次遇到這樣的衝擊,都會讓我想著「原來我還是不夠懂『原住民』」。

例如我最近在籌備的播客專題。剪輯期間我跟樂鍇老師談及,上次訪問李馨慈老師她們時(排灣族,屏東大學的教授,也是防災研究計畫主持人),其實我當下有些不太理解的地方,例如我太不知道為什麼,學者們沒有辦法直接蒐集出一套關於原住民如何防災的傳統知識。

樂鍇老師聽完我如何訪談的描述後,鐵口直斷:「你那樣想就錯了,你問的問題也問錯了。」還來不及懵個半秒,他繼續說:

「你看過我們部落的遷徙圖嗎?你有看到每次遷徙的原因嗎?每次遇到自然環境的變化,族人不是嘗試適應,就是遷徙他處。不是像現代人一樣用科技、用工程用什麼大規模改變自然環境的方式,去對抗或阻止災害。

所以說,為什麼我會在演講的時候說,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科學思維去檢驗或評判原住民族知識,而是要持續從具原住民主體的論述,研究和理解原住民族知識的脈絡。原住民族傳統知識是跟自然互動著的,甚至我們排灣族對自然有靈性的觀點。

所以如果你用非原住民的想法去問vuvu『如何防災』,但你有沒有想過,對他們來說,就沒有要『防』(阻止、對抗)那些災?我們的傳統中,面對自然環境,如果從來就不是『抗災』、『恨災』、『人定勝災』,那當然很多情況下,就不會有你以為的、符合現在思維可以成立的『防災知識』。」

聽他講完,我真的是痛快被打頭發覺自己還是被「殖」得很嚴重欸,也終於聽懂節目上馨慈老師、地質技師錕安和青年奕德他們在感嘆的

「『人』卻總是被排除在外」

「對原住民來說這不是災害」

「外人只會質疑,為什麼原住民不要搬走,為什麼要住在很危險的地方?」

也瞬間很慚愧又很感謝,當時訪問他們的時候,他們真的很有耐心的向我解釋他們在努力的事情。聽懂越多,真的只會越覺得,不是原住民很傳統,是自己跟不上原住民。

註:

請理解這篇簡短文字以及報導中提到的某些敘述是相對而非本質化的論述;所以非常推薦大家去聽樂鍇老師談原住民族科學教育,也請期待之後與「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台」合作播客系列訪談。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Umav的沙龍
45會員
138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Umav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Umav如何了!EP170 體育班的真實面貌與升學之路:兼顧運動與課業的挑戰與優勢? 大學面試官不藏私分享: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準備才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4/27
Umav如何了!EP170 體育班的真實面貌與升學之路:兼顧運動與課業的挑戰與優勢? 大學面試官不藏私分享:教授想看到什麼?如何準備才能脫穎而出?
Thumbnail
2025/04/25
In Taiwan We Speak: Empowering Indigenous Digital Activism (ft. Umav Ispalakan) Umav Ispalakan 是一位積極投入原住民權利、語言及數位倡議的布農族人。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關於原住民事務及相關議題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4/25
In Taiwan We Speak: Empowering Indigenous Digital Activism (ft. Umav Ispalakan) Umav Ispalakan 是一位積極投入原住民權利、語言及數位倡議的布農族人。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分享關於原住民事務及相關議題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4/23
是Umav在一次聚會中對話與反思的紀錄。從朋友的研究主題談到身分認同的興趣萌芽,延伸到兩位受訪者——作家馬翊航與音樂人張淦勛——如何以文學與音樂回應個人複雜的族群認同。Umav透過Podcast訪談的片段,分享了這一代原住民青年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細膩掙扎與幽微情感
Thumbnail
2025/04/23
是Umav在一次聚會中對話與反思的紀錄。從朋友的研究主題談到身分認同的興趣萌芽,延伸到兩位受訪者——作家馬翊航與音樂人張淦勛——如何以文學與音樂回應個人複雜的族群認同。Umav透過Podcast訪談的片段,分享了這一代原住民青年在尋找自我過程中的細膩掙扎與幽微情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人在身份認同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掙扎。從作者自己的經歷入手,討論了尋根的過程以及對臺灣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Umav成功申請在高雄市原住民部落大學開設課程,內容將以自媒體為主題分享相關經驗。該課程將強調族群友善和多元社會對話的自主發聲平臺。
Thumbnail
Umav成功申請在高雄市原住民部落大學開設課程,內容將以自媒體為主題分享相關經驗。該課程將強調族群友善和多元社會對話的自主發聲平臺。
Thumbnail
這集節目討論原住民排灣族社區中的多元議題,包括體育、文化、學術、社區和宗教等多個領域。強調了宗教儀式的轉化、多元宗教信仰的存在、聖經的組成與內容、教育不平等問題以及社會的發展和公平。
Thumbnail
這集節目討論原住民排灣族社區中的多元議題,包括體育、文化、學術、社區和宗教等多個領域。強調了宗教儀式的轉化、多元宗教信仰的存在、聖經的組成與內容、教育不平等問題以及社會的發展和公平。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逛逛,看到原住民生遭受學校裡的歧視,實在讓人心疼。一個讓內心有良善想法的孩子,卻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總覺得不公平不平等,希望這些遭到歧視的孩子,能夠堅強面對,也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改變。
Thumbnail
最近在Threads逛逛,看到原住民生遭受學校裡的歧視,實在讓人心疼。一個讓內心有良善想法的孩子,卻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總覺得不公平不平等,希望這些遭到歧視的孩子,能夠堅強面對,也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改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