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九月,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的巴士裡出現一具男屍,這是一位年輕的男孩,大學剛畢業,家境優渥,學習成績優異,但他卻抛開一切走向曠野,尋找他的人生,最終因為誤食有毒植物,而在他所愛的荒野中結束了他的人生。
這是《阿拉斯加之死》中的主角克里斯‧麥克肯多斯。雖然他有社會價值中美好前程,但卻在大學畢業後放棄一切,選擇走自己的道路。他將戶頭裏的2萬4美金捐了出去,並燒了身上剩下的紙幣,帶著不多的行頭,支身走入阿拉斯加的原野中。
他在日記中提到,他已經完成了霸道的父母想要他讀大學的心願,現在是他做自己的時候了。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
記得曾經看過一則文章,一名資優生在考上大學後跳樓身亡,只因為都是醫生的父母希望孩子選擇與他們相同的道路。孩子不願意,但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孩子妥協了,然而在放榜之後,孩子卻毅然決然地選擇輕生,遺書裏只留下一句:“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
每年我們都可以聽到一些孩子因為父母給予的期待和壓力而輕生。很多時候,父母容易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勒索,勒索他們的愛,勒索他們的服從,仿佛只有他們順從父母,才是愛父母,父母也才愛他們。
可是我們忘了,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哪怕選擇磕磕絆絆,終究會成長茁壯。在父母們為孩子們做好選擇後,孩子的人生一如温室裏的花朵,在失去父母之後,他們又如何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記得我有個朋友,在他年過30之後,父母就常要他去相親,雖然他不喜歡也願意,但卻乖乖出席,他說,中國傳統中的“孝順”,我沒法做到孝,但至少做到順。到了50多歲的他仍孑然一身,父母之前的努力只是讓他虛應故事,並沒有任何改變。
去年,公視有部口碑非常好的影片,片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許多父母看了都心有感悟,涕淚縱橫。影片中所要表達的正是:孩子雖然是我們“製造”的,但他們是自獨立的個體,有權選擇自己的未來,不該由父母操控他們的人生。
我有三個孩子,都處於青春期。我想當個好媽媽,但很多時候,自己也會感到迷茫。不知道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們是不是也和我有同樣的困惑,明明看到孩子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孩子卻無法聽進去父母的勸戒,父母又不忍心看孩子一步步走向歧途,於是親子間爆發衝突。
我們這代是在威權體制下長大的,在我們小時候,大人師長的意見就是意見,哪有什麼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成為父母後,很容易沿用父母的老方法對待我們的兒女,但現在世代是那麼地不同,我們那世代的資訊是封閉的,這個世代獲取資訊卻是如此容易,如果我們仍用以前的方式對待兒女,很容易兩敗俱傷。
在阿德勒的正面教養中提到,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提醒自己,學習信任與放手。放手並不是放任孩子不管,而是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連結,當孩子犯錯時願意與我們敞開心扉知道我們永遠接納他們,挺他們、愛他們,他們就能有堅強的後盾和源源不絕的成長動力,也不會在父母面前說謊,封閉自我,這樣更能避免不必要的悲劇。
身為青少年父母的我們真的不容易,還要與時俱進。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這個人生階段,也彼此鼓勵增強自己的心臟吧!下次我將與你分享關於阿德勒的正向教養,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