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之死》:為何父母對孩子的愛,將孩子逼向死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九九二年九月,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的巴士裡出現一具男屍,這是一位年輕的男孩,大學剛畢業,家境優渥,學習成績優異,但他卻抛開一切走向曠野,尋找他的人生,最終因為誤食有毒植物,而在他所愛的荒野中結束了他的人生。

這是《阿拉斯加之死》中的主角克里斯‧麥克肯多斯。雖然他有社會價值中美好前程,但卻在大學畢業後放棄一切,選擇走自己的道路。他將戶頭裏的2萬4美金捐了出去,並燒了身上剩下的紙幣,帶著不多的行頭,支身走入阿拉斯加的原野中。

raw-image

他在日記中提到,他已經完成了霸道的父母想要他讀大學的心願,現在是他做自己的時候了。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

記得曾經看過一則文章,一名資優生在考上大學後跳樓身亡,只因為都是醫生的父母希望孩子選擇與他們相同的道路。孩子不願意,但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孩子妥協了,然而在放榜之後,孩子卻毅然決然地選擇輕生,遺書裏只留下一句:“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

每年我們都可以聽到一些孩子因為父母給予的期待和壓力而輕生。很多時候,父母容易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勒索,勒索他們的愛,勒索他們的服從,仿佛只有他們順從父母,才是愛父母,父母也才愛他們。

可是我們忘了,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哪怕選擇磕磕絆絆,終究會成長茁壯。在父母們為孩子們做好選擇後,孩子的人生一如温室裏的花朵,在失去父母之後,他們又如何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記得我有個朋友,在他年過30之後,父母就常要他去相親,雖然他不喜歡也願意,但卻乖乖出席,他說,中國傳統中的“孝順”,我沒法做到孝,但至少做到順。到了50多歲的他仍孑然一身,父母之前的努力只是讓他虛應故事,並沒有任何改變。

去年,公視有部口碑非常好的影片,片名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許多父母看了都心有感悟,涕淚縱橫。影片中所要表達的正是:孩子雖然是我們“製造”的,但他們是自獨立的個體,有權選擇自己的未來,不該由父母操控他們的人生。

我有三個孩子,都處於青春期。我想當個好媽媽,但很多時候,自己也會感到迷茫。不知道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們是不是也和我有同樣的困惑,明明看到孩子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孩子卻無法聽進去父母的勸戒,父母又不忍心看孩子一步步走向歧途,於是親子間爆發衝突。

我們這代是在威權體制下長大的,在我們小時候,大人師長的意見就是意見,哪有什麼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成為父母後,很容易沿用父母的老方法對待我們的兒女,但現在世代是那麼地不同,我們那世代的資訊是封閉的,這個世代獲取資訊卻是如此容易,如果我們仍用以前的方式對待兒女,很容易兩敗俱傷。

在阿德勒的正面教養中提到,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提醒自己,學習信任與放手。放手並不是放任孩子不管,而是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連結,當孩子犯錯時願意與我們敞開心扉知道我們永遠接納他們,挺他們、愛他們,他們就能有堅強的後盾和源源不絕的成長動力,也不會在父母面前說謊,封閉自我,這樣更能避免不必要的悲劇。

身為青少年父母的我們真的不容易,還要與時俱進。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這個人生階段,也彼此鼓勵增強自己的心臟吧!下次我將與你分享關於阿德勒的正向教養,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我們下次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蕭 遙的沙龍
24會員
72內容數
青少年是個令父母頭痛的階段,卻是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重要時期。在孩子成長之前,父母也必須成長,唯有父母們做好準備,才能夠幫助我們愛的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蕭 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24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要如何愛才能讓孩子在面對人生時更加獨立負責、從容自若,且更加正直善良、幸福美滿?
Thumbnail
2023/02/24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要如何愛才能讓孩子在面對人生時更加獨立負責、從容自若,且更加正直善良、幸福美滿?
Thumbnail
2023/01/03
愛孩子卻用錯方式時,哪怕付出所有的時間、財富、甚至生命,也未必能讓孩子幸福。 在教育孩子上,猶太人算是世界最成功的民族。這個只佔全球人口0.2%的民族,卻美國最有錢的企業家中佔了一半的席次,佔諾貝爾得奬者的20%,美國名牌大學教授中也有大約30%是猶太人。中國人富不過三代,但猶太家族的産業卻是代代
Thumbnail
2023/01/03
愛孩子卻用錯方式時,哪怕付出所有的時間、財富、甚至生命,也未必能讓孩子幸福。 在教育孩子上,猶太人算是世界最成功的民族。這個只佔全球人口0.2%的民族,卻美國最有錢的企業家中佔了一半的席次,佔諾貝爾得奬者的20%,美國名牌大學教授中也有大約30%是猶太人。中國人富不過三代,但猶太家族的産業卻是代代
Thumbnail
2022/12/27
今天翻起我的日誌本,看到了之前自己記錄的這句話,心裏感觸良多。 今年5月,兒子會考結束,開始沈溺於手遊。開始我沒在意,認為他辛苦了三年,好不容易考完放鬆一下也無妨。然而,在開學後,他仍不收心,為了他的手機使用我們母子倆起了不少衝突。.。。
Thumbnail
2022/12/27
今天翻起我的日誌本,看到了之前自己記錄的這句話,心裏感觸良多。 今年5月,兒子會考結束,開始沈溺於手遊。開始我沒在意,認為他辛苦了三年,好不容易考完放鬆一下也無妨。然而,在開學後,他仍不收心,為了他的手機使用我們母子倆起了不少衝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個故事可以讓人感動,也可以喚醒一顆即將沉睡的心,有時或許可以當作我們人生的一記警鐘。讓我們從中思想,從中揣摩,看到人性背后那隻殺手就是人藏在心深處的那份惡,那份不易在外在看得出的罪。它不僅擔負真正殺人的背后責任也是擔負那些罪性帶來的潛在的無意中的殺人責任。
Thumbnail
一個故事可以讓人感動,也可以喚醒一顆即將沉睡的心,有時或許可以當作我們人生的一記警鐘。讓我們從中思想,從中揣摩,看到人性背后那隻殺手就是人藏在心深處的那份惡,那份不易在外在看得出的罪。它不僅擔負真正殺人的背后責任也是擔負那些罪性帶來的潛在的無意中的殺人責任。
Thumbnail
看到這起駭人的新聞,可悲的老父親付出了所有,最後換來的是這樣殘忍的結局,曾經的付出變成應該的,不能繼續支援就變成了最該死的理由,因為這不就是你的責任嗎?
Thumbnail
看到這起駭人的新聞,可悲的老父親付出了所有,最後換來的是這樣殘忍的結局,曾經的付出變成應該的,不能繼續支援就變成了最該死的理由,因為這不就是你的責任嗎?
Thumbnail
如果說青少年是個身心變化快速的時期,那麼要面對這個時期的父母親又何嘗容易? 然而,還記得我們在青少年時期的叛逆嗎?想起那時的自己,也曾輕狂,也曾自以為是,也曾對於大人們的說教不以為然,那麼對於現在的孩子,我們又怎麼要求他彬彬有禮,成熟穩重,凡事自律呢?
Thumbnail
如果說青少年是個身心變化快速的時期,那麼要面對這個時期的父母親又何嘗容易? 然而,還記得我們在青少年時期的叛逆嗎?想起那時的自己,也曾輕狂,也曾自以為是,也曾對於大人們的說教不以為然,那麼對於現在的孩子,我們又怎麼要求他彬彬有禮,成熟穩重,凡事自律呢?
Thumbnail
今天一早碰巧在網路上看見了一則新聞:【生者的艱難3】為了真相 我們和加害者擁抱,故事中,兒子自殺前僅傳了晚上不回家吃飯,沒有任何跡象,然而,在遺書中才透露出霸凌者以及兒子的苦楚。
Thumbnail
今天一早碰巧在網路上看見了一則新聞:【生者的艱難3】為了真相 我們和加害者擁抱,故事中,兒子自殺前僅傳了晚上不回家吃飯,沒有任何跡象,然而,在遺書中才透露出霸凌者以及兒子的苦楚。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
Thumbnail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
Thumbnail
一九九二年九月,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的巴士裡出現一具男屍,這是一位年輕的男孩,大學剛畢業,家境優渥,學習成績優異,但他卻抛開一切走向曠野,尋找他的人生,最終因為誤食有毒植物,而在他所愛的荒野中結束了他的人生...
Thumbnail
一九九二年九月,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的巴士裡出現一具男屍,這是一位年輕的男孩,大學剛畢業,家境優渥,學習成績優異,但他卻抛開一切走向曠野,尋找他的人生,最終因為誤食有毒植物,而在他所愛的荒野中結束了他的人生...
Thumbnail
這則新聞讓人痛心,也讓很多為人父母者不解,為什麼只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他就可以當場輕生給你看?讀好書、考好試,這種要求很過分嗎?更多的疑問是:如果孩子不滿父母的安排,為什麼不開口跟父母說清楚?這年頭的孩子都在想什麼?到底要怎麼教養孩子,才不會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
Thumbnail
這則新聞讓人痛心,也讓很多為人父母者不解,為什麼只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他就可以當場輕生給你看?讀好書、考好試,這種要求很過分嗎?更多的疑問是:如果孩子不滿父母的安排,為什麼不開口跟父母說清楚?這年頭的孩子都在想什麼?到底要怎麼教養孩子,才不會養出行為偏差的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