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近遇到的問題,在進入職場前有想要補足的技能、做作品集、以及想要經營自媒體。
如果是以前的我,會挑想要學習的教材(書或課程),一頁一頁的翻,翻完接著下一本,看完的當下,覺得自己好像學了很多,但其實過了幾天也說不出具體所學,也沒有留下什麼記錄。
基於過去的經驗,發覺自己只有不斷在輸入,因此決定要花時間來進行輸出,這也是我開始寫閱讀心得並於平台分享的起因。
來到這邊創立帳號和發文,剛滿一個月了,開始意識到時間 很~有~限~呀~,想做的事有好多!畢竟除了本來的輸入、寫筆記心得輸出,也想要閱讀格友們文章與交流。因此該如何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兼顧自己的輸入與輸出,促使我找到了這本《高產出的本事》。
「懂得輸出的人,到哪裡都有優勢。」
作者在書裡第一章提到,在職場中,製作一份報告的時間往往很有限,過去曾經歷自己花很多時間統整資訊並製作報告,結果被主管說沒有邏輯、缺乏說服力;反倒其他同事,花比較少的時間卻達成主管滿意的報告,心裡想著:「明明專業能力沒有差很多,只要給我足夠多時間,就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了」等等,注意到問題了嗎?
大家時間同樣有限,能力也差不多的情況下,懂得輸出的人往往有所優勢,並不是說輸入不重要,而是輸出「也很重要」。日常的溝通表達、工作上的報告提案、社群媒體的文案寫作、知識型工作者的各種內容產出形式:專欄、演講、出書,這些都是輸出能力的影響範疇。
作者劉奕酉,在科技產業任職超過 10 年,經常需要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資訊並製成報告,因此他結合了過去工作經驗和自身專業發展了「優勢輸出」(PROS)模型,包含了:
其中的「重組架構」,作者提供了 8 種表達框架 + 4 種圖解框架,依據一開始的輸出目的(定位方向)可以採用合適的框架,書中大約花一半篇幅介紹這些框架的使用方法與時機。
另外一部分實際說明「場景應用」,包含溝通表達、文章寫作、簡報規劃、視覺圖解、精準閱讀,也就是在這些場景下,如何使用「優勢輸出」模型。
作者之所以整理出這些框架,目的是希望節省每一次構思架構的時間,多出來的時間便可以專注在內容產出之中,或是進行下一次的輸入 → 輸出迭代,因為每一次的輸出都能夠帶來反饋 (Feedback),並刺激著下一次的輸入,透過這樣的過程來提升輸入的品質與速度。前面提了概念,這邊就舉一個實際的場景應用吧!作者介紹的 5 種應用場景,覺得很特別的是最後一項:精準閱讀。
開頭有提到,我有好多想要學習的內容,同時想要做輸出,分享心得的同時也幫助自己內化。恰好,這招「精準閱讀」正好切中要害,幫助我們進行閱讀輸入的同時,提升閱讀體驗、做到精準閱讀。怎麼做呢?就使用「優勢輸出」(PROS)模型,透過提問與內容進行連結,再將內容轉換為簡潔、結構化、圖像化的形式。
作者在實際操作上,是應用了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望聞問切、再三提問。」
為了檢視定位方向與過濾不必要的內容,開頭與結尾也都進行一次「問」,也就是:問 → 望 → 聞 → 問 → 切 → 問 ,書中也有提供表格可以實際進行操作(可參考附圖)。精準閱讀的目的在於,如果提早發覺這本書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可以省下自己的時間與注意力,投入到其他有價值的書或事物上。
覺得這是一本很不錯的工具書,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實踐XD,因為書裡提供的「優勢輸出」可以泛用在不同的面向/場景,除了最後談到的選書,還有報告、閱讀心得、社群貼文都可以。最後,我會推薦這本給符合以下任一點的朋友
試著在寫這本筆記和心得採用了書裡的架構,但要上手真的得多多練習呢。而且覺得也視目的而定,較適用於想要高效產出上,如果想要隨心情書寫的話就不需要刻意使用了。
另外~~我讀這本還有一個動機,是想要改變 IG 上的貼文輸出形式 😂 這是在我 IG 和方格子上都分享了 3 篇貼文後發覺到,我自己用 IG 的時候,好像不見得想要只是閱讀很多的文字,畢竟平台上以圖片、影片為主,而且文章中也沒辦法圖文交錯。就讓我開始思考,如果我想要把原先這樣輸出格式發布到 IG 的話,可以考慮將原先的文章內容再轉換成圖片形式,所以現在 IG 上還只有 3 篇貼文🫣好!題外話就到這邊,謝謝你/妳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