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範】觀後感-社會如何操縱你的行為

【就範】觀後感-社會如何操縱你的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Netflix紀錄片:就範   圖片來源:Netflix

Netflix紀錄片:就範 圖片來源:Netflix

在社會上,我們的行為經常會不知不覺跟隨群體,有為了名店大排長龍、選擇當紅但不合興趣的科系或職業、即使做完了自己的工作,但別人還沒走就不敢下班、跟風投資熱門股票、被媒體帶風向投票等等。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如此的盲從呢? 可能是聽了某位專家的建議、被社群媒體帶風向,或者是被主流觀念所引導,這種屈就於群體意見而壓抑自身感受的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社會屈從性』(Social Compliance)。

每個人多少都擁有社會屈從性,這是因為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學習到服從群體比起特立獨行更加安全,譬如組織的安定跟社會的和諧就是社會屈從性的正面效益。

但受到負面影響時,社會屈從性就會變得非常危險,特別是在網路社群號召力日益強大的現代社會讓危害傳播得更迅速,像是地方暴動、網路霸凌與前年的『藍鯨挑戰』(Blue Whale Challenge)就是最好的例子。


達倫.布朗的實驗

達倫.布朗(Derren Brown)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心靈魔術師,以操控人類的意識知名,他拍攝了一部名為『就範』(The Push)的實驗紀錄片,示範社會屈從性如何使人將自主權交出,又怎麼被他人所操縱。

在實驗開始之前,達倫.布朗與其團隊經由『面試』挑選了四名服從性較高的試驗者,他們的共同點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而改變想法。


試驗者成為殺人兇手

實驗開始,四位試驗者受邀參加一場經過設計的宴會。在宴會中達倫.布朗使用了一連串的誘導,讓他們逐漸失去身為來賓的自覺,進而變成一個聽從命令的幫手,並在經歷一連串的意外後,最終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價值觀,犯下最可怕的罪刑—謀殺。

受試的四個人中,最終只有一人沒有受到誘導而殺人,但整個實驗的過程已經讓我相當震驚,原來普通人類可以任由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如此輕易操縱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要是在現實中遇見這種情況,在壓力之下,真的有辦法保有自我嗎?


我們如何抵抗社會屈從性

幸好,在片尾提供了幾種抵抗社會屈從性的方式,我認為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去了解社會屈從性到底會對你產生什麼影響,並且在做出任何行動之前先思考是基於什麼理由,後果又會是什麼,這樣便可以有效的避免受到操控,換言之,就是培養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投資上特別容易看到類似的情形,許多案例往往是受到市場熱度或是『專家』、『名人』、『老師』的鼓吹,而投資人在還沒弄清楚自己投資的東西是什麼就急著搶進,最後當然是大虧畢業被割韭菜,別忘了DR股和原油正2 ETF下市的血淋淋教訓。


最後希望今天介紹的這部『就範』可以為經常屈服於社會壓力之下的人找回自主性,並在面對這些壓力時,可以勇敢地將其『推』回去。



avatar-img
股海中的追夢人
20會員
30內容數
從金融業跨足到軟體業PM的社畜,記錄身為身為PM的各種辛酸雜談,還有一些跨產業的心態調整以及如何適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股海中的追夢人 的其他內容
笨錢效應』改編自美國轟動一時的GameStop (GME)軋空事件。 內容是關於一名美國網紅基斯.吉爾(Keith Gill)在疫情期間,大量買進GME股票,並每天在社群網站Reddit的 WallStreetbet版上直播他的投資觀點跟持股部位,也累積了許多忠實觀眾。
日本央行在2024/3/19 宣布將短期基準區間調整至0~0.1%,並取消殖利率控制政策(央行藉由購買日本公債以控制殖利率的手段),等於宣告日本正式終結負利率政策(此前利率為-0.1%)。
流入ETF的資金確實讓人無法忽視,如果這些資金湧向特定股票確實會對這股價產生一定程度的拉抬效果。 因此我們就可以使用FindBillion這個網站來檢視個股成為了那些ETF的成分股? 又占了這些ETF規模多少百分比
笨錢效應』改編自美國轟動一時的GameStop (GME)軋空事件。 內容是關於一名美國網紅基斯.吉爾(Keith Gill)在疫情期間,大量買進GME股票,並每天在社群網站Reddit的 WallStreetbet版上直播他的投資觀點跟持股部位,也累積了許多忠實觀眾。
日本央行在2024/3/19 宣布將短期基準區間調整至0~0.1%,並取消殖利率控制政策(央行藉由購買日本公債以控制殖利率的手段),等於宣告日本正式終結負利率政策(此前利率為-0.1%)。
流入ETF的資金確實讓人無法忽視,如果這些資金湧向特定股票確實會對這股價產生一定程度的拉抬效果。 因此我們就可以使用FindBillion這個網站來檢視個股成為了那些ETF的成分股? 又占了這些ETF規模多少百分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