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感系列(一)】 路西法效應的反面:受害者情緒與覺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路西法
在聖經裡面是惡魔的意思
在生物學裡面是螢光劑的意思
路西法實驗講述的是一群「正常人」被邀請參與一個實驗
有些人扮演犯罪而被關押的囚犯
有些人扮演監獄中的看守或典獄長
實驗一開始時,大家都還知道這只是一個實驗,並沒有誰真的犯罪,或彼此是沒有「階級」之分的
所以大家都還是客客氣氣的對待彼此,知道說這只是一場實驗、只是在演戲
但實驗開始不久之後
那些扮演監獄看守的人產生了真的自己就是比較有權利、高高在上的認知,並且開始去做出真實虐待那些「假」囚犯的行為
而那些扮演囚犯的人,也彷彿自己真的有犯罪犯錯一樣,產生了自卑感,認為自己就是比較低階,應該要受到懲罰的認知與行為
所有人彷彿都忘記了並沒有人是真的罪犯或獄卒,這只是一場模擬實驗而已,大家都投入了其中,徹底的改變了對自我的認知
由此可知,一個完全不是真實的情境,卻可以完全的改變一個人的認知
更可怕的是,可能會進一步改變「所有人」的認知
所以你以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客觀的」現實
只是一群人在演戲,而你也跟著演了起來而已
路西法實驗一般的論點是在討論人性當中的善與惡,一個好人如何變成壞人、或是環境是如何激發一個人內心當中的惡魔
但我認為在現代社會當中,比較多人是那些需要被拯救的「假」囚犯
很多情況當中是因為「假」囚犯認為自己是真的有罪,而去讓別人懲罰自己
「受害者情緒」
很多人常常會產生出覺得自己是這個社會的受害者的感覺
認為自己遭遇到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為別人的迫害,常常都在抱怨,但又說自己也無能為力改變
常見的情況:
  • 因為要賺錢生活,可是老闆很壓榨,所以我只能繼續不開心的工作
  • 明明被家暴的女人,卻還是忍氣吞聲,給自己找各種理由,所以我只能繼續跟這個男人在一起
  • 父母如果常常罵小孩很笨、什麼都做不好,或是其他貶低的話語,這個小孩直到長大之後都會認為自己真的很笨而且就什麼都做不好
然而這些不經意而「入戲」的人,通常都是沒有意識到他們是有「控制權」的!
也就是所謂一個人「可控感」
可控感的高低,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
講白了點,就是哈福艾克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一書當中提到的:
窮人認為人生發生在我身上;有錢人認為我創造我的人生
雖然可控感的高低不一定代表著一個人是否有錢
但一定可以代表一個人是否感覺到幸福或不幸
而路西法實驗當中就發現,人類其實是很容易忘記自己原本是擁有控制權的,而讓外在環境影響到自己,不自覺得陷入了扮演起某個角色,並無法自拔
在父母與小孩的例子當中,我們都很清楚一個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父母親如何對待、教育而給小孩的觀念,就會影響他一生的表現.最後活成的父母口中的那個模樣
要擺脫這種受害者情緒的第一步,就是你要先「覺察」
覺察自己只是不小心陷入了扮演某個角色的情境當中。如果沒有先覺察,你是無法去做到任何改變的
所以常常進行自我覺察,檢視一下自己與周遭環境人物的互動連結,是否很多情緒化的想法與行為,都並不是來自「真實理性」的情況
自我覺察是所有改變現狀的第一步驟,不管你是對現狀有所不滿、產生了壞的想法與情緒、人際關係發生了問題,這些所有生活當中讓你充滿問號的部分,一定就是你還沒有自我覺察到什麼
而自我覺察的方法很多,但你一定是要靜下心來(可以透過冥想),你的腦袋才能夠清晰的思考;或是換個環境,暫時從那個「戲台子」上面離開,就比較可以客觀地來看到自身的狀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概念)
(推薦一本實用的工具小書:QBQ,怎麼抽絲剝繭找到真正的問題源頭)
多看書也是有用的,因為書中講述到的很多觀念,可能可以讓你馬上聯想到自身的情況,進一步去反思
或是參加一些不錯的課程,他們也會給你一些觀念,同樣讓你反思到自己的狀況
可控感系列文章第一集就到這邊了
所有個可能性都是來自於你「覺察」了自己是可以有「控制權」的,進而才能去產生改變
這系列打算寫的文章如下,小粉絲們請繼續愛我啾咪
【可控感系列(二)】獨立思考:迷信、陰謀論與散戶
【可控感系列(三)】不敢嘗試突破與冒險:分析找出有效失敗
【可控感系列(四)】到底要如何判斷什麼才是真?什麼是假?
【可控感系列(五)】極端手段:別再相信適者生存的進化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13內容數
沒有要介紹什麼 也沒有要變現什麼 就是艾比分享生活的小廢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嗚虎~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本「超越」很多交易三觀的書 哈哈哈哈 書名是:交易員訓練的藝術與心理控制/作者:賴金航 我當初是因為在搜尋行情價格「波動率」,想要找一些跟價格波動率相關的研究時發現這本書的 (結果這段時間都在看這本書,完全忘記要研究波動率XD) 先試讀了一些部分,覺得這本書很不一般,所以就買了 (這本書好像
今天看了萬維鋼老師的萬萬沒想到這本書的一個章節 (我已經抱著這本書看了好幾個禮拜,最近看書的速率很緩慢) 叫做:「創新」是落後者的特權
我是個程式交易者 當然初衷也是喜歡程式交易,才投入開發研究程式交易直到現在 現在我不只是個程式交易者 也是我交易學院的創辦人,提供學習資訊、提供課程,收費課程 市場上很多人會提出一個疑問 一個做交易的人,能夠從交易市場上賺錢 為什麼還要做其他的事情,例如開收費課程? 很多人的一生,從出生到離開 一輩
其實我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了,但一直沒寫,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就是因為懶吧 我是一個很擅長從生活中觀察事物然後延伸出很多人生大道理的人 我近年來做交易,交易中的風風雨雨,對我的人生產生出很多重大的思維改變 也就是說,改變了我許多的想法,進而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 我覺得很有收穫 對了,我是做程式交易的 跟一般
第一次看這本書(看書應該也沒有什麼第幾次吧) 是在大陸的一個APP,「蝸牛讀書」,上面看到的 我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類似的APP 我是在瀏覽大陸線上課程時,無意間發現蝸牛讀書這個用了就愛不釋手的免費看書軟件 然後就無意間發現這本我覺得此生看過最激勵 也是當時大陸最火紅的自媒體天后出的書,「我喜歡這個功利
這是一本「超越」很多交易三觀的書 哈哈哈哈 書名是:交易員訓練的藝術與心理控制/作者:賴金航 我當初是因為在搜尋行情價格「波動率」,想要找一些跟價格波動率相關的研究時發現這本書的 (結果這段時間都在看這本書,完全忘記要研究波動率XD) 先試讀了一些部分,覺得這本書很不一般,所以就買了 (這本書好像
今天看了萬維鋼老師的萬萬沒想到這本書的一個章節 (我已經抱著這本書看了好幾個禮拜,最近看書的速率很緩慢) 叫做:「創新」是落後者的特權
我是個程式交易者 當然初衷也是喜歡程式交易,才投入開發研究程式交易直到現在 現在我不只是個程式交易者 也是我交易學院的創辦人,提供學習資訊、提供課程,收費課程 市場上很多人會提出一個疑問 一個做交易的人,能夠從交易市場上賺錢 為什麼還要做其他的事情,例如開收費課程? 很多人的一生,從出生到離開 一輩
其實我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了,但一直沒寫,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就是因為懶吧 我是一個很擅長從生活中觀察事物然後延伸出很多人生大道理的人 我近年來做交易,交易中的風風雨雨,對我的人生產生出很多重大的思維改變 也就是說,改變了我許多的想法,進而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 我覺得很有收穫 對了,我是做程式交易的 跟一般
第一次看這本書(看書應該也沒有什麼第幾次吧) 是在大陸的一個APP,「蝸牛讀書」,上面看到的 我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類似的APP 我是在瀏覽大陸線上課程時,無意間發現蝸牛讀書這個用了就愛不釋手的免費看書軟件 然後就無意間發現這本我覺得此生看過最激勵 也是當時大陸最火紅的自媒體天后出的書,「我喜歡這個功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探討了情境和角色對行為的影響。然而,近來質疑聲音認為,實驗結果可能受到操縱,部分囚犯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偽裝的,且結果無法重現。BBC的後續實驗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強調群體動力在暴政形成中的作用。這些質疑引發了對實驗真實性和科學方法的討論。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為了讓自己在感受上不再難過,人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其中包括"假裝不在乎"。本文將討論假裝不在乎的這種防衛機制帶來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探討了情境和角色對行為的影響。然而,近來質疑聲音認為,實驗結果可能受到操縱,部分囚犯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偽裝的,且結果無法重現。BBC的後續實驗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強調群體動力在暴政形成中的作用。這些質疑引發了對實驗真實性和科學方法的討論。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最近看的書「路西法效應」所引發的一些想法。書中透過監獄模擬實驗探討了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道德標準是否浮動的問題。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部分的人多是很容易把自己當作受害者。比如說,今天報告沒做好或東西遲交,可能許多主管的第一個反應是卸責給下屬:「因為那個誰的工作能力有狀況」、「那個誰沒有把控好時程」或「那個誰如何如何」……總之,總有「那個誰」可以成為最適切的背鍋俠。
Thumbnail
為了讓自己在感受上不再難過,人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其中包括"假裝不在乎"。本文將討論假裝不在乎的這種防衛機制帶來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