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看著不同患者的故事,就很像在體悟不同人生故事,每個人面對疾病的態度與方法不同,真的會造成迥異的結果。
今天在瀏覽FB時,有看到有某位網友詢問自己皮膚上長出來的疹子要如何處理,發作時會有點澎、有點紅、有點癢,而且已經反覆有幾週的時間。照片上看起來像是「蕁麻疹」。於是我就很好奇地看一下後續的留言,大家很熱心地提供各種處理的建議:有些人說擦XX乳液可以改善、有些人說抹OO精油可以改善、有些人說要吃##益生菌、有些人說要喝OO豆水解毒、有些人說要買XX保健品排毒甚至還有人建議要到網路上買##藥膏或是可以嘗試推拿、針灸、貼藥布......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提供各種方法,好不熱鬧。
但很奇怪的就是沒有人提到要看醫生,拿第二代抗組織胺來治療,這其實是目前最有實證的方法,也是最省錢、最快速的方法,但看起來卻是最被忽略的方法。
在這邊我跟大家簡單說明一下,在醫療上我們一般如何來推理皮膚病。
要先了解到底皮膚發生什麼問題
- 大小不一的泛紅膨疹,沒有表皮變化
- 常會伴隨癢感或偶爾出現麻刺感或灼熱感
- 通常無預警發作且病灶通常會在 24 小時內消失
此外,蕁麻疹可依據其維持時間長短區分成急性或慢性,急性蕁麻疹定義為持續時間≤ 6 週,而慢性蕁麻疹 (Chronic urticaria,CU) 則定義為持續時間 > 6 週。
再來要了解到底背後有什麼誘因
看起來這位網友的蕁麻疹已經發生一段時間,很有可能已是慢性蕁麻疹的情形,這時候我們會依照誘發性因素之有無,進一步區分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 和慢性誘發性蕁麻疹 (chronic inducible urticaria,CIndU)。
在這時候醫病雙方一起找誘因就很重要,因為蕁麻疹屬於過敏性疾病的一種,對外在或是內在環境過敏都有可能。首要要先排除外在過敏原接觸的可能性,包括每天會吃、會喝、會擦、會碰、會用的東西。此外建議要寫「生活日誌」,將每天皮膚發作的狀況與生活、飲食、睡眠與情緒細節記錄下來。再來就是可以進行適當的抽血檢驗,可以輔助釐清病因與嚴重度。此外慢性精神壓力、慢性感染或是過度加工的飲食以及接觸過多的香氛產品或化妝保養品,也都是需要探查的。
最後就是要了解目前正規有實證的治療方式
假設這位網友確定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這時候要進行的處理真的不是以上提到的各種偏方。或許有些朋友可能用了這些方式就改善,但如果無法經過科學實證與統計驗證,要當作第一線治療建議實在不妥。
目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藥物治療流程如下:
由以上圖表就可以得知「第二代抗組織胺」是具有實證且被推薦的方式。在目前市場上有「bilastine、desloratadine、fexofenadine與levocetirizine」可供選擇。至於服用劑量、服用方式以及是否需要搭配其他藥物一起使用,這就需要臨床醫師的判斷與決定。如果遇到比較頑固的案例,適當的狀況後續也可以注射生物製劑甚至是口服免疫抑制劑。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治療蕁麻疹跟感冒不同。不是沒有症狀之後就馬上停藥,這樣很容易會復發,而造成後續需要反覆治療或不易控制的狀況,甚至會從急性拖成慢性。像是急性蕁麻疹,一般在治療穩定(也就是皮膚沒有發生病灶)後,還會繼續使用抗組織胺兩、三周,確定沒再發作再逐漸停掉藥物。而在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通常在服用藥物達到穩定之後,還會繼續使用兩、三個月,以確定沒再發作再逐漸停掉藥物。
以上類似的案例,在網路上每天都可能看到,很多人喜歡到網路上尋求醫療協助但老實說很多時候得到的建議是否真實、是否正確、是否安全,真的很難確認。面對皮膚疾病實在不是靠偏方就可以成功,「抽絲剝繭、循序漸進、尋因解果、正確治療」,才是最快速有效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