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圖書館借書經過編號9的攝影作品及書籍區,想到了之前看的<看見聽見想見>,雖然網路上有一堆的攝影作品可選看,但仍然想著挑選一本攝影作品集來觀賞,嗯,<世界的微笑>,單單書名就讓人婉爾,封面那個手遮住左耳,右眼半瞇但明亮,臉露微笑的小女孩看起來也動人,因此當下就決定:就是這本了。
裡面集結了歐、美、亞、中、台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小朋友的照片,足見作者跑了相當多的地方,而且經過相當漫長的時間,應該是拍攝有數量龐大的照片,然後挑選出這本攝影堡集中的作者自己認為滿意的作品供人參考和欣賞。然而,從頭翻到尾,中間夾雜著細閱他對有些作品所做的說明…,可是浮上心頭的卻不是感動、同理,而是一種這個攝影師與作品中的人物似乎有隔的感覺,似乎可以看見這個攝影師在鏡頭後面冷靜的、不帶情感的,默默觀察著也凝視著被拍對象,然後在他認為被拍者的表情、姿態符合他的理想預期時,他適時按下了按鈕…我相信他在拍攝時也有過與被拍對象溫暖互動,在相互熟悉後,在被拍對象準備好的情況下所拍攝的更有人味,有感情的作品,只是在這本選集中,這種照片似乎被排除了大半…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直覺,也許並非如此…
但也因有此感覺,因此特別上網查找這位攝影師的資料,以及博客來對此書的介紹…
博客來的介紹是這樣的
「與文學大師白先勇合作超過10年,展現崑曲新美學的攝影師許培鴻,
累積超過20年,跨越12國,精選近200張他與各國孩子的相遇故事。
打開兒童內心的世界,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關懷,
但當兒童世界的「純真」與攝影師的「誠心」相撞的剎那,一張張動人的影像故事,於焉誕生……」
前兩行是事實描述,後兩行則是看法…,他攝錄的有歐美奔放節慶中的小孩;也有貧窮苦寒的中國西北部的小孩,甚至是歷經南亞海嘯的印尼亞齊孤兒院中的小孩,但小孩的表情都是平靜的,歡樂的,或微笑的…他的作品似乎與拍攝當下的情境以及那些子小孩的感受脫離了,他想呈現的是在這不美好的世界中只呈現那些美好的…是經過篩選的,是他自己心態的反映,是他用自己的角度來探索外界的成果,……他主觀抓住被拍者在此時此刻的定格畫面來構成自己的藝術表現…這樣子做法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或者 無關好壞對錯呢?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我不由用「拍攝者與被拍者的關係」上網查尋,還真有這樣的主題討論,然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有些主題圍繞著拍攝者可能因而獲利或獲益,那麼這些利益是否被拍者也有權利獲得的問題?而關於作品方面,則大多強調有沒有把作者的意念,透過作品完整的呈現出來?而單就此點而言,我個人的看法是:應該有…
連帶的想到參觀者與拍攝者的關係,拍攝者把作品呈現出來後,這個作品似乎就與他沒有多大關係了,因為他想說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作品了。參觀者透過作品,也許你了解拍攝者意圖—因為他的作品很清楚的呈現出來了,或者你透過他的文字說明了解了—,也許你並不了解,我覺得那似乎關係不大,重要的參觀者自己,你從作品中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那才是重點,而你的所看所感所思,其實反映的正是你當下的心境,你的內心借由作品的刺激投射出來了…整個關係中,真正重要且值得重視的,其實是你…而非我原先感受的作者似乎與被拍者有隔…
後記:
—.查找「世界的微笑」時,連帶出現的是:「世界微笑日 」,竟然有這樣一個節日,你也許會問:那是那一天啊?喔,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當天,不管心情如何,都請綻放笑顏,讓世界更溫馨美好。
二.單單想到<微笑>,就令人不禁嘴上揚,心情也好了起來。(你也是嗎?)
三.事實上,該書的作者且拍攝者名氣極大,請看看他在受訪時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