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交往久了,若開始討論到未來規劃,甚至婚姻,免不了需要認識對方的父母與其他親友。
通常在尚未見面前最初步的認識都是來自伴侶生活大小事中的提及,我們得到的為一種「間接性的敘事故事」探索。
Before I know my lover's family, my initial images of my lover's family come from mentions in my lover's life, and we are like exploring a kind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從小到大我爸就是這樣,不太會說話、做人不圓融,我外婆都批評我爸不會做人,唸我媽嫁給一個不會經營家庭的男人,我爸中年創業失敗後因經濟因素跟我媽離婚...」
「我昨天又跟我姐吵架,她離婚後把小孩帶回娘家又不好好管教小孩,我每天都被吵的無法睡覺,明天還要上班欸!我受不了打算搬出去住...」
「我爸就是什麼家事都不會做,吃完飯碗就丟著跑去看電視,所以完全靠我媽一個人打理他生活上的一切...」
我們不免常常聽到另一半類似的敘述或是抱怨,甚至也敘述了事件中的其他人對一個人的評價。而當自己作為某個人的男朋友/女朋友/先生/太太能完全不被另一半口中這些敘述所影響嗎?
有沒有可能婚姻中的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問題也是因為這些聽聞這些敘述而有所影響呢?也許這也種下了尚未見面前就對對方家人沒有好印象的種子。
當自己從對方口裡認識對方的家人似乎是“某一種人”時,其實就是透過對方對家人的貼標籤行為,扭曲了自己可能有機會對一個人真實的認識
類似小時候在學校的同學說:「我不跟她好了,因為她每次分組報告都拖拖拉拉,最後都我一個人在做。」然後通常聽聞此敘述後,為避免惹麻煩,有可能就對這位”被描述分組拖拉的同學“開始保持距離或排擠,甚至自己從來沒親身經驗過跟這位同學合作的真正情況就對她表達出“負面的態度”。
人無法百分百透過第三渠道全知一個面向或議題,甚至認識一個人、建立關係 ; 無論在情侶、婚姻關係中,都應盡量避免從另一半的角度認識他的家人,或者全信採納另一半說的就是絕對。
透過自己親身經歷這份相處、與對方家人建立關係,才是屬於你自己跟對方家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