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不要從對方口裡認識他的父母與家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男女交往久了,若開始討論到未來規劃,甚至婚姻,免不了需要認識對方的父母與其他親友。
通常在尚未見面前最初步的認識都是來自伴侶生活大小事中的提及,我們得到的為一種「間接性的敘事故事」探索
Before I know my lover's family, my initial images of my lover's family come from mentions in my lover's life, and we are like exploring a kind of "free indirect discourse".
「從小到大我爸就是這樣,不太會說話、做人不圓融,我外婆都批評我爸不會做人,唸我媽嫁給一個不會經營家庭的男人,我爸中年創業失敗後因經濟因素跟我媽離婚...」
「我昨天又跟我姐吵架,她離婚後把小孩帶回娘家又不好好管教小孩,我每天都被吵的無法睡覺,明天還要上班欸!我受不了打算搬出去住...」
「我爸就是什麼家事都不會做,吃完飯碗就丟著跑去看電視,所以完全靠我媽一個人打理他生活上的一切...」
我們不免常常聽到另一半類似的敘述或是抱怨,甚至也敘述了事件中的其他人對一個人的評價。而當自己作為某個人的男朋友/女朋友/先生/太太能完全不被另一半口中這些敘述所影響嗎?
有沒有可能婚姻中的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問題也是因為這些聽聞這些敘述而有所影響呢?也許這也種下了尚未見面前就對對方家人沒有好印象的種子。
當自己從對方口裡認識對方的家人似乎是“某一種人”時,其實就是透過對方對家人的貼標籤行為,扭曲了自己可能有機會對一個人真實的認識
類似小時候在學校的同學說:「我不跟她好了,因為她每次分組報告都拖拖拉拉,最後都我一個人在做。」然後通常聽聞此敘述後,為避免惹麻煩,有可能就對這位”被描述分組拖拉的同學“開始保持距離或排擠,甚至自己從來沒親身經驗過跟這位同學合作的真正情況就對她表達出“負面的態度”。
人無法百分百透過第三渠道全知一個面向或議題,甚至認識一個人、建立關係 ; 無論在情侶、婚姻關係中,都應盡量避免從另一半的角度認識他的家人,或者全信採納另一半說的就是絕對。
透過自己親身經歷這份相處、與對方家人建立關係,才是屬於你自己跟對方家人的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跟配偶相差了5歲,女大男小,在20年前還是會讓親朋好友擔憂和取笑,就憑著任性和執著,在交往的第11年,結婚了! 婚後父母也是把我的配偶自然當家人,但在單獨與父母聊天時,媽媽曾語重心長說過,我就不聽話,如果可以當初他們希望安排我的婚事,婚後也住離娘家近點,但他們也尊重我自己做的選擇,跟配偶在一起快2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曾體驗過,你跟朋友在談論同一個人時,而對方口中描述的人,跟你認知中的人卻全然不同?這樣的覺察是來自於生活中尤感而發的小啟發,某次我拜訪了父親的一位朋友,在聊天過程中,他所描述的父親跟我所認知中的父親完全截然不同。
Thumbnail
回到小時候的地方,父母不在了,現在是自己另外的家,雖然是個好地方,但人際關係還是拿捏的不好。首先就是稱呼,誰是誰,誰是某某伯叔嬸,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就得報上老爸媽的名字。這種情況,真的很難熱絡起來,還好有幾個好鄰居,明明年紀與我們相差不遠,卻是輩份差一大截,雖然知道是怎麽叫才有禮貌,才不會被
家人是一輩子有血緣關係的人,有人曾說,「家人」是最難相處的一種關係,一來是:基於血緣的連結,家人關係通常很難說斷就斷,我們無法選擇誰是我們的家人,所以一旦這個關係成立了,彼此很難不受影響。 人一出生就會先認識父母 兄弟姊妹 親戚 而越來越大以後 才有了朋友 伴侶 老師 同學 同事 競爭對手等等關
應該是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前就應該要看清楚的事吧!我跟親家第一次吃飯時,噣咐女兒一定要看清楚親家翁的言談、飲食習慣。因為女婿老了以後,會像他爸爸;同時間,對方家庭也特別注意我妻子的言行舉止,一樣的道理,女兒會逐漸像媽媽。 這個像,不是讀書多少或者社會歷練可以更改的,就好像飲食口味一樣,酸甜苦辣各有所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跟配偶相差了5歲,女大男小,在20年前還是會讓親朋好友擔憂和取笑,就憑著任性和執著,在交往的第11年,結婚了! 婚後父母也是把我的配偶自然當家人,但在單獨與父母聊天時,媽媽曾語重心長說過,我就不聽話,如果可以當初他們希望安排我的婚事,婚後也住離娘家近點,但他們也尊重我自己做的選擇,跟配偶在一起快2
我們第一次約出來見面是去烘爐地看夜景,聊了很多這失去的11年彼此發生過的事,之後他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他說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把媽媽跟姊姊還有孫子趕出家門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曾體驗過,你跟朋友在談論同一個人時,而對方口中描述的人,跟你認知中的人卻全然不同?這樣的覺察是來自於生活中尤感而發的小啟發,某次我拜訪了父親的一位朋友,在聊天過程中,他所描述的父親跟我所認知中的父親完全截然不同。
Thumbnail
回到小時候的地方,父母不在了,現在是自己另外的家,雖然是個好地方,但人際關係還是拿捏的不好。首先就是稱呼,誰是誰,誰是某某伯叔嬸,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就得報上老爸媽的名字。這種情況,真的很難熱絡起來,還好有幾個好鄰居,明明年紀與我們相差不遠,卻是輩份差一大截,雖然知道是怎麽叫才有禮貌,才不會被
家人是一輩子有血緣關係的人,有人曾說,「家人」是最難相處的一種關係,一來是:基於血緣的連結,家人關係通常很難說斷就斷,我們無法選擇誰是我們的家人,所以一旦這個關係成立了,彼此很難不受影響。 人一出生就會先認識父母 兄弟姊妹 親戚 而越來越大以後 才有了朋友 伴侶 老師 同學 同事 競爭對手等等關
應該是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前就應該要看清楚的事吧!我跟親家第一次吃飯時,噣咐女兒一定要看清楚親家翁的言談、飲食習慣。因為女婿老了以後,會像他爸爸;同時間,對方家庭也特別注意我妻子的言行舉止,一樣的道理,女兒會逐漸像媽媽。 這個像,不是讀書多少或者社會歷練可以更改的,就好像飲食口味一樣,酸甜苦辣各有所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