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重松清同名小說的電影《鳶》,是繼2012年NHK及2013年TBS推出的日劇版之後,第三度影像化的作品。以父子親情為主軸,透過兒子的視角敘述自己自幼至青少年期與父親相依為命的點點滴滴。並且透過其他出場人物適度的帶出故事更深層的意義。
孩子不知道 父母親是生下自己後才開始學著當父母
大家的成長路上,或多或少,都曾覺得父母親很古板、囉嗦、無法溝通吧。
戲中的父親市川安男尤其是冥頑不靈的代表。大老粗的樣貌與性格,動不動就發脾氣或出手教訓小孩,是他在兒子旭眼中的形象。
但故事發生在60-70年代,充斥著性別刻板印象的社會。一個喪偶的男人獨自帶著年幼的孩子,既要負責生計也要負責教養,儘管內心百般疼愛,卻不懂得如何表達,因為他自己曾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我真能順利把兒子養大嗎?」內心種種不安,沒老婆能傾訴,只能偶爾透露給寺廟裡的住持海雲尋求意見和解方。當遇上親子衝突時,沒有媽媽扮白臉,唯有社區裡的叔叔阿姨來滅火,才能闖關成功。
兒子不知道,安男這個人在成為自己的父親之前,背負著甚麼樣的人生境遇。
兒子不知道,安男這個父親角色的成立,是靠著眾人扶持的成果。
反觀自己,我真的了解父母嗎?要拋開子女的眼光,還需要再努力。
面對命運的挑戰更要心存感謝
旭對於母親的死耿耿於懷,住持海雲總是用巧妙的言語化解他內心的糾結。
在寒冬的海邊,對被父親抱在懷裡幼小的旭說:
靠著父親那面的身體很溫暖,但背後感覺很冷吧。
如果有媽媽在的話,就可以讓媽媽從背後抱住你。
有爸媽在身邊的孩子就是這樣取得溫暖。
旭你沒有媽媽在身邊,這輩子勢必得承受那份寒冷。
但背後冷到受不了的時候,大家可以伸手幫你送暖。
儘管你沒有媽媽,有很多人會代替媽媽來溫暖你。
這件事要謹記在心。
學會接受命運的旭,開始一點一點的拾起父親安男笨拙的愛。
但考大學的那年為了是否到外地念書和父親起了爭執。最終不顧父親反對,隻身到東京念大學,開啟真正的獨立生活。
離家第二年剛滿20歲的旭收到住持海雲生前寫的信,告知他母親去世的真相,旭才知道父親長年為了自己撒謊,深刻體會父親的用心良苦。信裡又再次叮嚀旭,要知道自己的命是母親捨身救回來的、是父親養大的、是受眾人扶持的,才能走到今天。要知道自己有多幸福,要成為懂得感恩的大人。感謝媽媽、感謝周遭照顧你的人、尤其要感謝爸爸,那個比誰都愛你的人,有一天要記得對他說謝謝。
看到這段心有戚戚焉。年少時候,曾怨過命運不公平,看旁人的順遂分外眼紅。但是光陰荏苒,事後回想,那些曾經在你遇到困難時對你伸出的手、陪你走過來的人,都是生命中的禮物。更何況有個永遠不離不棄的父母當靠山的話,又是何等幸運。只是我們往往會忽略了意識裡太過理所當然的存在。真希望早一點學會坦率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免錯過了之後才後悔。感謝是填補缺憾的強大力量。
全力奔跑坦然面對人生逆境
故事中讓人感到意外且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部分是,年近半百的安男到醫院探望病重的生父的橋段。安男從小喪母,父親再婚後棄他而去,在他的前半生裡沒有所謂家人的回憶。好不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一場意外讓他失去愛妻,讓孩子嚐到和他一樣的苦果。沒有感受過父愛的他,獨自摸索拉拔孩子長大。大半生總在逆境中掙扎的安男,竟能夠在40年對他不聞不問的生父面前說『我這輩子很幸福』,讓人不禁思考對安男來說幸福到底是甚麼?是僅相處短短數年的妻子、小鎮上那些守護他數十年的伙伴、總是吵吵鬧鬧卻疼愛有加的兒子?除了這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接納了人生的不完美,全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問心無愧。
父子親情這樣簡單的故事題材,在親子關係日漸疏遠的現代還能多次打動人心。就是因為安男厚實又溫暖的父親形象,勾起了我們和父母真誠互動的渴望;昭和式的人情味,也喚醒我們對舊時單純美好時光的記憶。
當看膩了絢爛狡詐的作品時,這樣的小品剛好可以放鬆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