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與壺性

2022/12/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喜歡喝茶的朋友,或許聽過這樣的說法“一茶配一壺”。何為“一茶配一壺”?莫非你也覺得是因為養壺吸味後泡茶變好喝?
有在喝茶的朋友
或許聽過“一茶配一壺”或“一壺不待二茶”的說法
關於此說法的來歷眾說紛紜 已無從考究
但根據如今“茶客”們分佈的地區與各地的飲茶習慣
猜測應源自閩廣地區
“一壺一茶”的來源剖析
早年交通不便茶葉市場資訊不流通
大多一方水土飲一方茶
不太可能像現今 想喝什麼茶直接網購即可送至家門
根據各地飲的茶種與飲茶習慣進行分析:
雲南地區:交通不便,生活環境較單純,人們多產茶銷往外地,當地人少飲茶。
江浙一帶:人們多品飲綠茶,由於綠茶不適合悶泡,若用紫砂壺合適,定會傳承出紫砂工藝與文化。
湖南與廣西:所飲多為黑茶,但黑茶在此前並非市場主流茶種,固多出口或僅在兩地品飲居多。
北方:飲綠茶與花茶為主,雖也有機會品飲各省份優質茶種,但在飲茶習慣上偏向使用大壺大杯。
閩廣地區:多飲烏龍、青茶系列,保有最完整的功夫茶文化;潮汕的制壺工藝與宜興相近,說明宜興壺在閩廣地區的流傳;閩廣兩地夏天潮濕悶熱,更能凸顯紫砂壺隔夜不餿的特性;加之閩廣地區多從商,有實力收茶藏壺者較多,更有茶癡品茶玩壺極致者,提出“家中有礦,茶多壺多,故一壺一茶也。”
“一茶配一壺”講究的源起
以個人之行茶經驗進行總結做分享
曾發現,用某一把紫砂壺泡臺灣茶
香氣特別高揚 口感也十分醇厚
久而久之,那只壺變用來專泡臺灣茶
也是因為上述經驗
讓我們開始對“壺性”與“茶性”的相關性研究開始感興趣
為何這把壺可以將臺灣茶的特性表現得如此好?
是否其他茶種也有一把適合它們的專屬的壺?
慢慢的,也有了“一茶配一壺”的講究
如何判斷一把紫砂壺適合泡何種茶?
以一個簡單的自然實驗進行測試
同樣一款茶,取同樣的茶量,分別使用蓋碗和紫砂沖泡
若紫砂壺泡出的茶更好喝
即可說明紫砂壺對該茶的良性影響
再根據多年的行茶經驗與對各類器皿特性的瞭解
以經驗進行判斷
這款茶適合用什麼壺或者什麼器皿進行表現
真正的“一茶配一壺”
真正的“一茶配一壺”
是根據“茶性”與“壺性”進行匹配
並非將壺養久後吃透茶湯滋味因此泡茶好喝
這樣的觀念已不適用於今日的品茶
以生普舉例
今日五花八門的制茶技術已不同往昔
新茶、提香茶接近綠茶的口感與香氣
老茶、傳統茶則類似轉換後的黑茶的表現
同樣是生普,行茶的概念已完全不同
固沒有“這只壺只泡生普”這樣的說法
再說當今的紫砂壺之“水深”
100年前使用紫砂壺
完全不用擔心用到使用“海科斯科技”*的化工壺
行茶前的準備
先別說哪把紫砂壺配什麼茶
首先必須具備專業的關於紫砂壺的知識
才有機會理解每把紫砂壺所具有的壺性
其中包含泥料、目數、窯溫、新老、器型、容量
還需要考慮要泡的茶與品茶人數等
除了需要同時瞭解“茶性”與“壺性”的關係
還得具備將這兩個特性結合並將它發揮的能力與技術
這才是一位行茶者的基本專業能力
喝茶要這麼麻煩嗎?
也許有的人會產生懷疑
就如同只喝即溶咖啡與三合一的人
大概無法理解喝手沖咖啡的人
對咖啡豆的產地、沖泡時水溫、水注與沖泡姿勢的講究。
* 海克斯科技:網路用語,出自遊戲《英雄聯盟》的詞語,特指一種將魔法和科技融合的頂尖技術,在短視頻博主口中,成為了將食材“化腐朽為神奇”的方式。
一顆蓮藕
一顆蓮藕
出淤泥而不染的一顆蓮藕。一邊喝茶一邊思考~ 用自己獨立思考的觀點,去寫茶、去碰撞、去啟發,逐漸有自己的態度去追求自己心中的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