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茶具略談

2021/03/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茶葉沖泡自然會連結到器具,要泡出一壺好喝的茶,出水的速度、保溫的能力、品飲人數、沖泡次數乃至動作美感都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泡茶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講究,終究是以沖泡者的心境來決定。
很多人會想問茶壺的材質或是用那些茶具來泡茶比較好的問題。
一般的說法,陶器的燒結溫度低,氣孔較大。瓷器的燒結溫度高,氣孔較小。玻璃則無氣孔。香氣高揚的茶類,適合用瓷器。重韻味的茶類則適合用陶器。不過,氣孔之說主要牽涉到養壺,透過茶湯的內含成分改善胎泥的結構,產生自然溫潤的光澤。換句話說,氣孔會吸附茶湯內的成分,有可能影響到之後沖泡的味道。所以,基本上想要養壺的人都會以一壺養一茶,避免過多不同類型的氣味彼此干擾,反而對茶湯的表現造成負面的影響。有鑑於此,有些人便會主張盡量使用瓷器或玻璃的茶具,最大程度地表現茶葉自身的滋味。
市面上有很多泡茶的器具,甚至使用咖啡的器具來泡茶,確實,咖啡與茶的沖泡原理是互相接近的,現在也有商家提倡利用咖啡萃取的原理來萃取茶葉的精華。以萃取的角度來看,如果評鑑杯的泡法是濃縮的比例,壺泡像是把茶葉味道分段稀釋的過程,擷取不同段的水流會有不同的味道。而咖啡與茶葉的差異則在於,同樣重量的咖啡萃取的時間較短,茶葉則可以透過回沖的方式,分段展現其不同的變化。如果同樣都採用短時間的萃取模式,一來必須將茶葉磨碎才能取得較均勻的滋味,二來破碎的茶葉在味道的表現上也容易得到較苦澀的結果。這也是萃茶機在推展上不如咖啡機的障礙。
另一個比較少提到的部分是,茶具除了浸泡的功用,出湯的速度對茶湯的表現也有影響。舉例來說,日式茶壺通常較台灣的茶壺大,不只是因為它們的茶杯都比較大,單純等比例放大而已;綠茶的苦澀味較強,壺嘴較大、出湯亦快,減少浸泡的時間可以提升茶葉的甘甜度。相反地,台式茶壺通常出水速度較慢,除了水線的美感也是茶藝審美的一部分,延長茶葉浸泡的時間反而有利烏龍茶類的滋味表現。從這個觀點來說,認為可以用咖啡濾杯來泡茶的主張或許就有待商榷,好處是用現在比較廣泛使用的沖泡技巧,除了比較時尚的感覺,還可以降低消費者跨界飲用的門檻。缺點是以這樣濾杯的沖泡方式,如果要提升茶葉的滋味,還是不能忽略浸泡的功能,如果同時具備浸泡與出湯的功能,原理近似於早期同心杯的設計,但是出湯的速率又與壺泡相當不同,自然在滋味的表現上會有所差異。在大量沖泡或是比賽的場合,要求對於味道的掌控拿捏精準,出水孔大者較適合。在茶道表演或獨自品味的時候,出水的美感可以增添意境,茶湯中餘韻猶存的表現,出水孔小的較能展現精緻之美。
我認為茶葉的沖泡是可以自由變化的,過多的苛求或拘泥都會妨礙我們靜心認識一杯茶葉的滋味。各種器具都可以嘗試看看,但也不需要強求用咖啡濾杯要泡出壺泡的滋味。了解各種沖泡的原理,是方便我們出入自在的心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