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香港反送中的電影清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一直以來都很想整理有關反送中運動的電影/短片,除了大家熟知的時代革命、少年、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外,我認為也許很多值得注意的電影。這幾天看了同樣關乎反送中議題的《野草不盡》以及《憂鬱之島》近期在台上映一事,我深感香港人的創作力依舊生生不息的遍地開花、燦爛。甚至在艱難的情況下,更以另一種形式將港人的力量傳遞在各樣的作品當中,十分有感觸。雖反送中運動距今已過三年多,但歷史仍舊不會遺忘香港人爭取民主自由的決心。

《野草不盡》在今年「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曾放映過,而在近期全新導演剪輯版也在「我地港澳電影節」首映,沒看到的朋友真的滿可惜的。不過導演有透露短期內會在飛地書店播映,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憂鬱之島》則在12/16即將上映,一部闡述香港歷史十分震撼的作品。不過對於片中的爭議情節,導演反而表明了歷史的模糊性,並鼓勵觀察不要輕易相信電影裡的內容,可以多些懷疑,也可以有多種答案。正因歷史活在不同人的記憶當中,更要小心謹慎。歷史不是簡單觀賞一部紀錄片就能完全明白,也因如此,我查閱了許多史料,才慢慢拼湊出那個紛繁複雜的香港歷史。是以,這部片不是要我們全盤接受片中的影像資訊,反而促使我們去找尋,去辨別真偽。所以,想了解歷史真的是一件不能懶的事。

在此也推薦另一部講述六七暴動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

來到正文,以下是31部反送中相關作品,整理過程中,我無不被導演們拍攝的信念所感動。

紀錄片

香港本色 BLACKBAUHINIA

馬寶康 |2019|香港、英國

本片是第一套關於香港本土主義及香港獨立運動的紀錄電影。 馬寳康博士研究香港本土主義超過十年,期間追隨兩位年青的本土主義領袖渡過了一段由選舉勝利至入獄或流亡的心路歷程。電影以合作形式進行,因而有更多空間反思探討反抗的代價、自我犧牲及家的意義。不僅捕捉了香港新一代勇於挑戰極權中國的一面,亦同時探討身份認同及民族主義的國際爭論、被中國壟斷全球化的影響、移民潮的推力與社會分裂下的生活日常。

「我希望《香港本色》可以成為一個平台,讓社會運動的參與者與有興趣的觀眾一起分享我對香港的熱愛及共同探討對香港未來的疑問。 」—馬寶康

紅磚危城 Save POLYU

張凱傑|2020|香港

以眾新聞的工作記者在香港理工大學被圍困的十三天期間作為主題,拍攝最激烈的警民衝突、煙霧瀰漫下民眾突圍的決心,見證多人受傷赤裸沖洗、儼如災難現場的畫面,更親歷校園由激昂走到絕望的翻天覆地改變,珍貴片段首度曝光。 曾在2021年台灣校園巡迴放映,但在理大則遭拒絕放映。

「這是最差的時代,但也是新聞存在最重要的時代。儘管香港的自由逐漸被緊縮,但這是該做的事,就必須持續下去。」—張凱傑

曱甴 Cockroach

艾未未|2020|中國

艾未未的團隊用半年的時間採訪香港反送中運動,並在前線採訪抗爭者。電影裡充斥多場街頭巷戰及理工大學圍城事件。此外也採訪了多位參與者,如黎智英、黃之鋒、周庭等社運人士、甚至與坑爭者對峙的香港警察等。

「只是希望片子能留下一個記錄。記錄本身是有它的尊嚴和歷史使命,當人們想了解在香港發生了什麼時,《#曱甴Cockroach》則提供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記錄。」—艾未未

我們有雨靴 We Have Boots Movie Screening

陳耀成|2020|香港

記錄了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至2019年爆發的反送中運動六年的民主抗爭歷程,影片探討2014年傘運後的香港,及參與者的心路歷程、現實處境和選擇,深入傘運的背景與思想,同時細緻呈現行動中的情感與抗爭哲學。此片為導演前部作品《撐傘》的延續。

「希望不是我給出來,片中人本身就代表著希望。他們不是覺得自己就算承受著這些事情,也繼續下去嗎?他們的行為本身都已經是一種肯定,這種希望,我不覺得我有權從他們身上拿走,或將訊息不帶給香港的市民知道。」—陳耀成

Hong Kong Moments

周冰|2020|香港、德國

電影拍攝了來自不同背景的七名香港人。 包括香港警察、抗議者、兩名政治候選人、護理人員、茶館老闆和計程車司機。 透過他們真實的工作生活場景和故事,結合香港城市空間,客觀地呈現了香港人在這場運動中的生動生活和觀點。

「在這件歷史事件中,香港人處於某種反對狀態,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這座城市並為更美好的未來而付出。」—周冰

香港画 Montage of Hong Kong

堀井威久麿|2020|日本

香港年輕人為何甘冒性命和前途不保而走上街頭,參與這場驚動國際的運動?這些年輕人到底為何而戰?本片以各式各樣的形式追溯了與這埸運動有關聯的人的軌跡。

「身為曾經親身在現場拍攝的日本人,目睹香港人還在頑強地抗爭著的事實,令我感受到強烈的責任感,並感到不得不把我眼前所看到的真實傳達到日本。只要還存在繼續抗爭的人,《香港画》就不會迎來終焉。今後我也想把香港人「為了自由絕不放棄」這種意志傳達到世界各地。」—堀井威久麿

誠惶不誠恐親愛的 Fear(less) and Dear

#麥海珊 |2020|香港

2019年以前,誰曾想過恐懼會成為常態?從社會動盪到疫症陰霾,這是個極其艱難的時代。導演訪問三位藝術家:表演藝術家兼區議員張嘉莉、政治漫畫家黃照達,以及作家張婉雯。三人真誠地分享自身故事和為人父母的經驗,他們的藝術作品也回應了外在社會以至最內在個人情感,如這部紀錄片本身。當恐懼已成為新常態,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我認為電影就是共通點,讓我們互相聯繫起來。我們現時沒法再說,我是我,你是你,因為大家都是一個連結,香港的抗爭狀態,都是不同點的連結。」—麥海珊

Faceless

Jennifer Ngo|2021|香港、美國

導演本身作為在倫敦擔任記者的香港人,自覺必須參與這場運動並記錄下當中發生之事。電影描繪了四名年輕香港人上街抗爭並面對警察的暴行。 隨著上街抗爭演變為一場更大的全市運動,呼籲民主和正義,反對警察的暴行,每個人都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動機、價值觀和個人關係。

「我希望這部電影能激勵人們思考自己的社會,思考他們認為值得為之奮鬥的東西。」— Jennifer Ngo

不作浮塵Hong Kong: City on Fire

Choi Ka Yan、Lee Hiu Lin |2022|香港、英國

電影跟拍四名前線「手足」,以細膩鏡頭捕捉火光以外的日常及掙扎,面對打壓時的恐懼及對未來的嚮往及希望,帶領我們回到2019年呼吸街頭角落中的空氣,窺探「兄弟爬山」下的各人面貌及政治漩中的矛盾衝突,還原事件外的真實情感。本片是眾多反送中運動紀錄片裡唯一一部港英合作電影。

「沒有觀眾的紀錄片可沒有意義,是各地的觀眾一同完成了這套紀錄片,但願我們不論身在何地都可以繼續走著摸著,用自己去走出香港人的故事。」—Choi Ka Yan、Lee Hiu Lin

#香港一座起來坑爭的城市 When a City Rises

2021|香港

電影通過四個主角,包括和平抗議者William、少年MJ、法律學生Eve及前線抗爭者Tan的角度,講述了香港民主抗議活動的故事。隨着抗爭升級、數百萬人走上街頭,每個人都想方設法做出貢獻,紀錄片反映出一代人在挑戰、抗拒及絕望。同時也紀錄了運動之後的區議會選舉,甚至半年後的國安法和民主派初選。本片被譽為「至今最完整描述香港民主抗議活動的影片之一。」特別的是,此部電影的導演們是由七名電影製片人和記者集體完成。

因為愛所以革命 Love in the Time of Revolution

顏志昇|2022|香港

電影紀錄著政治和社會動盪時期下,香港人的熱血、精神犧牲。

前黑幫大叔、手足、教師、抗爭者情侶以及前線巴打,六位素未謀面的香港人各自為心中所愛而走上街頭。電影將觀眾帶到香港街頭,走到抗爭最前線,傾聽時代革命下的素人心聲,經歷著希望與絕望、愛與心碎,為家園而戰的故事。

「男女之間為另一半犧牲的愛,也有對這個土地、這個城市的愛,也有長者、成年人對年輕人的愛,也有對素未謀面香港人犧牲的愛。我經常說,對我而言最真摯,我最珍視的,就是這些東西。」—顏志昇

野草不盡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黃靖凝|2022|香港、英國

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餘溫下,一群出走異地的港人,在英國尋找各自的命運。一位新手父親,為了新生兒追逐新身份,自身卻困在故土,與上一代華人移民展開一場認同思辯;一位青年告別故友,與在港入獄的朋友過上不同生活,躊躇於海外港人的角色。對離散港人來說,在道別之際與扎根之前,究竟何處可為家?本片在Tidf影展放映後,導演推出了全新的剪輯版。

「希望香港人像野草,無論散落甚麼地方,都能堅韌地生活下去。」—黃靖凝

憂鬱之島Blue Island

陳梓桓|2022|香港

三位不同年代的真實人物,同樣曾在年輕時投入抗爭,他們傷痕累累的回憶,由經歷過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年輕人來重演。平行的角色,因為相似的反抗背景和混沌境況而重疊。影像流動於紀實與劇情之間,揉合檔案素材、訪問和幕後片段,沉重編織出一幅動盪時代格局的巨大繡帷。每一代人抱著的信念與理想,他們要如何去記述、回憶和應對自身看似無法逆轉的宿命?

「雖然這套片叫《憂鬱之島》好像很憂鬱,好像香港不能夠選擇自己的方向、未來,但這些人拼湊起來,我希望可以為觀眾帶來一些希望,希望在於我們可以看到大家。 」—陳梓桓

紀錄短片

手足 Comrades

廖潔雯|2019|香港

2019年7月28日。港島西爆發警民衝突,警方當場拘捕49人。衝突之外,一群示威者互相幫助,盡力不讓同伴落單。導演除此片也拍了一連串反送中重大事件的短片,如《用自己方式的時代》、《Trail and error》等等作品。

「當時每個星期事態發展都不同,如果不總結,件事就會shift咗。我要畀香港人知道,要香港人去React,去思考件事。」—廖潔雯

尋路衝衝 Age of the Valiant

盧鎮業、何潔泓|2019|香港

沒有人天生勇武,兩位前線男生,辭去工作,帶著不孝子的內疚,即使恐懼,被迫走上街頭。

房間525 Room525

葉奕蕾、李偉盛 |2019|香港

徘徊在酒店房間的內部和外部景觀之間,內心忐忑的兩位作者不知所向。影片將鏡頭轉向不在前線的群眾,透過房裡房外的對比,以訪談的形式,透露出一般民眾深刻的無力感,以及回歸正常生活的想望。

夢之殘留 Dream Residue

陳梓桓|2019|香港

這部電影是關於記憶和信念,歲月流逝,當我們不再年青,我們有否忘記當初的自己,是否仍然相信當日所相信?歷史的輕紗朦朧,面對過往的記憶,真假,對錯,得失,成敗,又如何繼續影響著今日的他們?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 Rebellion

Sophie McNeill|2019 | 香港

描述了香港民眾參與反送中運動的過程,邀請長期關注亞洲人權問題的記者Sophie McNeill深入香港,親自站上抗爭前線,採訪多位參與者,將來自香港人的聲音傳向世界。正如片中所述,「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期盼香港能成為世界的燈塔,照亮民主之路,也還給他們一個安穩而自由的家。

不割席 Do Not Split

Andere Hammer|2020|美國、挪威

影片沒有特定人物視角,導演站在街頭,捕捉不斷升級的警民衝突,示威者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捍衛的價值。內容包括運動期間的標誌性事件,以及現場示威者及學者的訪問,同時記錄了反送中運動被鎮壓及港版國安法通過等事件。入圍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

「反送中運動是2019年世界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香港正面臨著對民主價值的挑戰,並希望本片能儘可能貼近事件,從街頭的角度呈現事件。」—Anders Hammer

未來房子 West Estate

劉健鴻|2020|香港

老人四處找房,女兒婚禮後搬入狹窄住戶;合唱團男孩在家中感到疏離,年輕的母親說生下他是個意外;電視裡的特首允諾空間正義,街頭上的人們正與警察打仗。影片將抗爭氛圍推到集會鏡頭之外,目光落到房屋問題,藉由時代的夾縫、狹窄的居住空間描述人對家庭和社會的絕望。

「抗爭和抗爭者,並不狹義於街頭上,亦在日常生活,每人不同的命運,或居住的地方上,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生活處處是抗爭。」—劉健鴻

見光 Homeand a Distant Archive

#張紫茵|2020|香港、荷蘭

身在異鄉的四名香港女性在倫敦圖書館的檔案庫中,檢索並複製著各式歷史文件,追索香港主權移交的軌跡。檔案裡的政治,銘刻著個人身分與集體認同的轉換,但這些文件在自己的家鄉卻無法見得。紙上的過去與混亂的現在之間,她們如何透過行動找到存在的意義?

「這數年來,無論是自身還是世界,都發生了很多事情,如是尤其希望能夠愛惜自己的身體和心念,日復日去做自己相信的事,不論是拍攝和研究也好,抑或是買菜煮飯,盡量懷著正念生活。」—張紫茵

日常 Decameron

許雅舒|2021|香港

影片融合了劇情、紀錄與歷史切片,刻劃香港人於社會動盪下的命運,跟著真實人物、虛構角色、新聞、舊聞剪報,重現已逝去的記憶和歷史,記錄下歷經狂風暴雨,依然等待陽光普照的日常。生活變成生存,日常竟如此荒謬,整個社會的死亡陰影是來自政權,還是疫症?

良夜不能留 The Night

蔡明亮|2021|台灣

2019 年的香港,夜晚依然美麗,如常的生活景象卻似乎正逐漸變調。蔡明亮走在銅鑼灣街上,用鏡頭記錄下城市的脈動與氣息,還有一座天橋。

「我拍下我所見到的、我所看到的,沒有演員也沒有劇情的作品,希望有人看到。」—蔡明亮

實驗電影

Happy Valley

廖沛毅|2020|香港

影片採集香港日常影像片刻,搭配運動現場「事後」場景隨寫剪輯,以詩意手法展現家鄉面對威脅逼近下的真實感受。整座城市在經歷挫敗之後,仍用其修復能力保持相安無事,或許這一切不再相同,城市仍然試圖保持一切如常。

「讓我持續記錄香港這座城市——這個對我來說代表一切的地方。」—廖沛毅

暴動之後光復之前 After the Riots, Before the Liberation

姚仲匡|2020|香港

透由一張張靜默的黑白照片,紀錄著抗爭運動後的街景風貌,從牆上的塗鴉、拆去的欄杆、磚頭、面罩、護目鏡,一事一物,都記錄著所發生過的事。如同劉以鬯先生1968年的短篇小說《動亂》,讓事物訴說示威狀況。姚仲匡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用著僅有的相機、手機一個人完成此片拍攝。城市中的影像取捨像是一種拾荒。

「每每翌日走過示威現場,抗爭的餘溫以及改變的城市景觀都吸引著我。」—姚仲匡

十二點前我要返屋企 walk along the well

楊建邦|2021|香港

以理大事件為背景,劇本最開始由「抗爭飯堂」為初想。紅磚牆內,人們被不知名及無處不在的人包圍。山林內的人每日透過充滿威嚇意味的廣播,告誡牆內的人不要嘗試逃走,並且要如常生活。牆內的人有的抱著僅餘的意志,冒著生命危險逃走,有的對改變不了的現實感到麻木,在不知是真是假的日子中苟延殘喘。無以名狀的驚惶如影隨形,考驗人性。

「我想表達這種狀態、這種孤寂、被圍困下無人幫的畫面。未必指向理大,而是今日社會,大家普遍都有一種被政權圍困的狀態。」—楊建邦

日 ”””’;”””’ 記 Tugging Diary

忻慧姸|2021|香港

影片紀錄了2019年八月至2021年一月期間的一座香港天橋。以空間的記憶和痕跡帶領我們回溯一個特定的時空及狀態。從街頭風景的細微差異到喃喃底語的吐訴,不同材質的疊加,聲音的設計,都指向已斷裂的歷史。影像美學的實踐與內在的抵抗連結,這些重組是見證也是情感的封存。

「《日記》猶如一個蜘蛛網,它的出現源於一種面對近乎災難與崩壞的無力感,見證以往所認所知與各種理所當然逐一被推倒的沮喪和乏力。」—忻慧姸

劇情短片

何去何從 What's Next

王文澤 |2019|香港

故事改編真人真事的元朗事件,以街頭衝突揭幕,女主角試圖參選區議員,望能改變現狀,以隻身挑戰不公義。但似乎四周危機正逐漸向她身邊人步近。

「每次於放映後跟當地觀眾討論香港的情況時,我都有感自己有責任讓其他人知道在這世界的另一端發生著甚麼事。」—王文澤

夜更 Night is Young

郭臻|2020|香港

講述一名計程車司機在反送中運動期間,先後接載了一名女學生及兩名反對社運人士至示威現場,並描述接載時司機與乘客時的對話等事情。

「不要忘記我們的憤怒,忘記我們付出許多、犧牲許多的手足們。時勢十分壞,希望我們可以拿出勇氣,面對這個更加糟糕的香港。」—郭臻

夏雪將至 Before the Summer Snow

羅樂文|2022|台灣、香港

影片是導演的畢業作品,片中描述一位香港僑生鍾晴,於2019年參與社會運動時,因弟弟鍾朗被捕,深怕自己也被港警盯上,於是選擇來到台灣暫避風頭,繼而定居。2024年6月,在香港持續五年的寒冬中,身懷六甲的鍾晴選擇回到香港,探望年邁獨居的母親以及身在牢獄的鍾朗,並向二人提出一同到台灣生活的打算。

電影中揉合了導演自身經歷與香港的政治情勢,藉由該片去梳理港人與香港這片土地間的關聯

「這部作品不是壞時代裡的搖旗吶喊,而是進退失據中的低聲呢喃。在這個充斥著無數悲劇的世界裡,我們都要思考如何面對每個事件為我們帶來的道德焦慮,而這些事情會不斷成為我們生命中無數個道德考驗。」—羅樂文

劇情長片

魅舞浮城 The Cube Phantom

劉健倫 | 2019|香港

十個章節,一齣沒有對白的電影,全以舞蹈形式遞出港人回歸22年後的內心掙扎。導演將2014拍攝的雨傘運動片段,在心中醞釀,轉化成多個意象,以藝術電影交代港人身分認同危機,也表達了自由民主的渴求。透由舞者的肢體動作、音樂及強烈的色彩,無處不帶動觀眾情緒。

「如何在自由被限制之下,發揮到最好,是我們未來要思考的事。」—劉健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戀舊於影|Myra的沙龍
14會員
37內容數
2025/04/27
翻譯/校稿:Myra 適逢《花樣年華》25周年,《Sight&Sound》特別收錄了一期王家衛及合作者們的(張曼玉、杜可風、張叔平、梅林茂、TONY RAYNS)全新訪談,雖然內容有些還是老生常談,跟過往的訪談相似,但從2025年回望到2000年,還能看到他們述說《花樣年華》的點點滴滴,已實數
Thumbnail
2025/04/27
翻譯/校稿:Myra 適逢《花樣年華》25周年,《Sight&Sound》特別收錄了一期王家衛及合作者們的(張曼玉、杜可風、張叔平、梅林茂、TONY RAYNS)全新訪談,雖然內容有些還是老生常談,跟過往的訪談相似,但從2025年回望到2000年,還能看到他們述說《花樣年華》的點點滴滴,已實數
Thumbnail
2025/04/23
《花樣年華》的故事背景如果「穿越」到了當代,會是什麼樣的情景?今年,王家衛推出了《花樣年華》25周年導演特別版,在片尾加映了約八分鐘長的彩蛋——《花樣年華2001》。這部短片過去僅在2001年第54屆坎城影展放映過一次便銷聲匿跡,少人知其存在。《花樣年華2001》中的周慕雲與蘇麗珍已行走在現今的
Thumbnail
2025/04/23
《花樣年華》的故事背景如果「穿越」到了當代,會是什麼樣的情景?今年,王家衛推出了《花樣年華》25周年導演特別版,在片尾加映了約八分鐘長的彩蛋——《花樣年華2001》。這部短片過去僅在2001年第54屆坎城影展放映過一次便銷聲匿跡,少人知其存在。《花樣年華2001》中的周慕雲與蘇麗珍已行走在現今的
Thumbnail
2025/04/04
青春時期初看《情書》不知何意,只覺隔著白雪玻璃般的晶瑩令人嚮往,無論是女主角中山美穗在白茫大地裡的抬頭仰望,又或男主角柏原崇在校園的圖書館裡低頭看書——無一不呈現了純淨、唯美的氛圍,因此,岩井俊二的電影美學讓我印象深刻。然而,當時的我對於那水一般輕盈無痕的劇情,卻感到些許乏味,直到最近在電影
Thumbnail
2025/04/04
青春時期初看《情書》不知何意,只覺隔著白雪玻璃般的晶瑩令人嚮往,無論是女主角中山美穗在白茫大地裡的抬頭仰望,又或男主角柏原崇在校園的圖書館裡低頭看書——無一不呈現了純淨、唯美的氛圍,因此,岩井俊二的電影美學讓我印象深刻。然而,當時的我對於那水一般輕盈無痕的劇情,卻感到些許乏味,直到最近在電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連續假期最末一天,我進了戲院看了「悲情城市」,當年上映時我並沒有去看這部隱約訴說著台灣曾經發生過的悲情故事,但因此片重新繁榮的「九份」倒是去了無數回。 印象中當時台灣有幾部刻畫著九份,金瓜石一代的國片,「戀戀風塵」「多桑」都有進戲院觀賞,唯獨此片感覺訴說著「悲情」而望之
Thumbnail
連續假期最末一天,我進了戲院看了「悲情城市」,當年上映時我並沒有去看這部隱約訴說著台灣曾經發生過的悲情故事,但因此片重新繁榮的「九份」倒是去了無數回。 印象中當時台灣有幾部刻畫著九份,金瓜石一代的國片,「戀戀風塵」「多桑」都有進戲院觀賞,唯獨此片感覺訴說著「悲情」而望之
Thumbnail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中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她的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香港人的生活百態,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意味,她亦常在電影中暗示香港意識或是諷刺香港社會狀況。在《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和《玉觀音》三部電影中則是反映她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看法。
Thumbnail
許鞍華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中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她的作品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香港人的生活百態,具有濃厚的香港本土意味,她亦常在電影中暗示香港意識或是諷刺香港社會狀況。在《明月幾時有》、《投奔怒海》和《玉觀音》三部電影中則是反映她對香港與中國關係的看法。
Thumbnail
但他說「我是香港人,我喜歡的是香港。所以我要跟香港共沈淪。」 他們說的「齊上齊落」,是這種「齊上齊落」。 所以我應該相信,他們會好的。
Thumbnail
但他說「我是香港人,我喜歡的是香港。所以我要跟香港共沈淪。」 他們說的「齊上齊落」,是這種「齊上齊落」。 所以我應該相信,他們會好的。
Thumbnail
「我希望作品是完整的。不是只拍給現在的香港人看,而是給世界上所有人看。甚至,我希望,在幾十年之後,這部電影都有歷史價值。可能五十年之後的香港人,都能透過它去明白五十年前發生甚麼事。這是我的自我要求。」
Thumbnail
「我希望作品是完整的。不是只拍給現在的香港人看,而是給世界上所有人看。甚至,我希望,在幾十年之後,這部電影都有歷史價值。可能五十年之後的香港人,都能透過它去明白五十年前發生甚麼事。這是我的自我要求。」
Thumbnail
「香港未來屬於人民。」 2016年時,一位年輕導演在他的第一套紀錄長片中,用影像為香港寫下了一則這樣的備忘。 事隔五年,他再次忙著另一套新片《憂鬱之島》的後期製作。 「你覺得未來會是怎樣?」 「香港?」 「關於香港電影呢?」 「我覺得還是可以繼續拍下去。」陳梓桓眼神堅定地說。 陳梓桓想了想,
Thumbnail
「香港未來屬於人民。」 2016年時,一位年輕導演在他的第一套紀錄長片中,用影像為香港寫下了一則這樣的備忘。 事隔五年,他再次忙著另一套新片《憂鬱之島》的後期製作。 「你覺得未來會是怎樣?」 「香港?」 「關於香港電影呢?」 「我覺得還是可以繼續拍下去。」陳梓桓眼神堅定地說。 陳梓桓想了想,
Thumbnail
(文末有給方格子讀者們的特別訊息) 今天去看了第二次時代革命這部紀錄片 其實還是相當敬佩導演周冠威的膽識 他大可以不理會眾人對於幻愛的政治解讀 下一部片避開政治議題,去拍別的東西(就像他那些昔日天安門現在魚躍龍門的香港影視圈前輩們一樣,他不是沒有機會榮華富貴。) 比如甚麼九龍市首富之類的片
Thumbnail
(文末有給方格子讀者們的特別訊息) 今天去看了第二次時代革命這部紀錄片 其實還是相當敬佩導演周冠威的膽識 他大可以不理會眾人對於幻愛的政治解讀 下一部片避開政治議題,去拍別的東西(就像他那些昔日天安門現在魚躍龍門的香港影視圈前輩們一樣,他不是沒有機會榮華富貴。) 比如甚麼九龍市首富之類的片
Thumbnail
在踏進影廳之前,我一直很擔心,從直播與新聞畫面看過修例運動幾乎每個畫面的自己,是否會無法被《時代革命》這部紀錄片震撼。但看完電影的第1個章節後,我就知道我多慮了。以我一個看過超級多反送中運動新聞、對修例運動有一定認知的前新聞工作者,都能在《時代革命》看到許多過去新聞無法及時播送,只有在港人teleg
Thumbnail
在踏進影廳之前,我一直很擔心,從直播與新聞畫面看過修例運動幾乎每個畫面的自己,是否會無法被《時代革命》這部紀錄片震撼。但看完電影的第1個章節後,我就知道我多慮了。以我一個看過超級多反送中運動新聞、對修例運動有一定認知的前新聞工作者,都能在《時代革命》看到許多過去新聞無法及時播送,只有在港人teleg
Thumbnail
受疫情之累,今年金馬影展做了些許變革,還好最嚴重的狀況——若疫情升溫則要降低入場人數——並未發生,使得未演先轟動、今年搶票大魔王、我最想看的關於 2019 年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紀錄片《時代革命》能順利賞畢,這也是本屆影展我的封關片。以此閉幕,感動不過。
Thumbnail
受疫情之累,今年金馬影展做了些許變革,還好最嚴重的狀況——若疫情升溫則要降低入場人數——並未發生,使得未演先轟動、今年搶票大魔王、我最想看的關於 2019 年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紀錄片《時代革命》能順利賞畢,這也是本屆影展我的封關片。以此閉幕,感動不過。
Thumbnail
19年,暮蟬鳴泣的夏天,那偌大的島城,吃下第一枚催淚彈,以及後續的萬枚子彈。哭泣的眼睛,望不盡身著黃雨衣的高樓,旋即,被擊碎, 貌似預告了她的終結,也就是一國兩制的終結。 被撕個粉碎。
Thumbnail
19年,暮蟬鳴泣的夏天,那偌大的島城,吃下第一枚催淚彈,以及後續的萬枚子彈。哭泣的眼睛,望不盡身著黃雨衣的高樓,旋即,被擊碎, 貌似預告了她的終結,也就是一國兩制的終結。 被撕個粉碎。
Thumbnail
這些年來,縱使受到大中華市場打壓,當中亦有人移民、停產,但《十年》幕後班底各只找到生存空間,甚至能夠成長為更成熟的電影創作人。五年後香港社會以狀況證明《十年》不是寓言是預言,而金馬獎則以兩項大獎證明電影幕後班底原來是璞玉,或者要不合時宜地說一句「家國不幸詩人幸」。
Thumbnail
這些年來,縱使受到大中華市場打壓,當中亦有人移民、停產,但《十年》幕後班底各只找到生存空間,甚至能夠成長為更成熟的電影創作人。五年後香港社會以狀況證明《十年》不是寓言是預言,而金馬獎則以兩項大獎證明電影幕後班底原來是璞玉,或者要不合時宜地說一句「家國不幸詩人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