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富作用》- 唯物論者的時代荒謬劇

《瘋狂富作用》- 唯物論者的時代荒謬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電影海報呈現:傾斜的船身與豪華遊艇上的各種階級。

電影海報呈現:傾斜的船身與豪華遊艇上的各種階級。

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繼上一部舊作-《抓狂美術館》(Square)一舉獲得坎城金棕櫚獎的下一部2022年新作Triangle of Sadness《瘋狂富作用》又戴上金棕櫚桂冠,並延續著前作,同樣把腦筋動到有錢人頭上,同樣以犬儒口吻考驗著嘲諷的限度,甚至加以惡搞,太過誇張並開始質疑電影為何要如此仇富?

有別於《抓狂美術館》以高雅藝術面對活生生的「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探討社會階級與其倫理的變動疆域(所謂的社會性與道德性),如同片名:方塊「在框裡面(社會中)承擔共同的權利與責任」;Triangle of Sadness在片中只是稍微帶到的男主角皺眉的三角形,而《瘋狂富作用》作為一部更純粹的政治性電影,不免讓人將的三角形端點分別填上,電影中與相對於現實的三個社會位階:富人(老闆)、中產階級(白領)與勞動者(藍領)。

電影首先聚焦在時尚圈,熟悉的Ruben Östlund擅長在旁枝末節製造無關緊要的性別嘲諷感,以AA制名模情侶關係探討平權問題開始進行導演擅長的「政治不正確」,以及隨之登場冗長對話讓人分心,並開始讓文青影迷們捏把冷汗(心裡OS:這就是今年金棕櫚水準?)。但先別急,片長近140分鐘的電影才剛開始。

《瘋狂富作用》大體上前段敘事像是《抓狂美術館》的延續,並介於崩壞的邊緣,同時製造(或挑釁了)觀眾的不耐煩程度讓人想起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但也許是因為導演得了大獎之後,資金的籌募上的無慮並證明可以控制如商業電影的大場面:才可以打造富豪遊艇的階級荒謬寓言,與隨後發生的船難與浩劫餘生劇情,如此高成本的藝術電影(讓人想到同樣有艘船的馬修巴尼)。

荒島上的暫時「烏托邦」像是回到母性社會,但其實性別與政治只是導演犬儒的創作權力天秤不斷操弄擺盪。

荒島上的暫時「烏托邦」像是回到母性社會,但其實性別與政治只是導演犬儒的創作權力天秤不斷操弄擺盪。

I sell the shit俄羅斯肥料大亨在船上說著如此雙關笑話,隨後開始一連串不間斷的Ruben Östlund式的政治不正確的「不好笑」幽默,並在旅客暈船大量嘔吐如同節制版的B級電影中達到極致,自己是同時想到Haneke的《第七大陸》末段的搗毀一切成為廢墟,但同時又看到東南亞女傭們出動軍事化的清潔勞動又感到某種欣慰?(好像是如同《珍妮德爾曼》中看到自己母親守護著家的清潔與乾淨)

乃至於在看似浩劫餘生中才可以上演恍若《1984》,權力讓人腐敗,船上的勞動者變成新的船長開始眷戀男色,想必這樣的冷笑話又會招致各方進步派的白眼,而創作者似乎可以藉此影射共產體制現狀的獨裁,只是想「左右」平衡一下。

政治電影,還是用電影方式來解決,短暫的理想幻夢(fantasy),進行到此:藝術不是不夠現實,而是太過現實了!那要如何收尾?利用看似荒島其實只是另一個有錢人的度假村,很巧妙的結束這一種只是在「現實隔壁」的烏托邦。(如《寄生上流》的豪宅地下室)

導演與演員們在坎城影展合照並擺出如《抓狂美術館》裡學猩猩般吼叫。

導演與演員們在坎城影展合照並擺出如《抓狂美術館》裡學猩猩般吼叫。

《瘋狂富作用》在「不正確」的亂流中,盡情佈署著階級、性別、種族等等的政治符號象徵,卻也展現了準確的敘事結構:名模情侶的開展,與電影結尾男女關係的結束。在充滿意識形態的混亂邊緣,重新拉回探討人性與慾望,性別與權力。不管在敘事的創新,與劇本的完整性來說,確實金棕櫚實至名歸。

但也許是電影中太多令人堪慮、過於犬儒(cynicism)的幽默感,觀影結束後會接續問著Ruben Östlund還可以走多遠的問題,兩座金棕櫚獎的印象,卻遠不及漢內克(Michael Haneke)與達頓兄弟(Dardenne brothers)。雖說在當代早就沒有什麼電影大師,但《瘋狂富作用》不免只是被說是很會得獎的作品,而非背後有令人尊敬的導演。如同電影中遊艇上富商與船長在討論著時代與政治,而Ruben Östlund像是確切演譯了這個電影時代浪尖的唯物主義者。

avatar-img
拉特飯的沙龍
26會員
7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家子兒咕咕叫》不難看見其創作上的作者論意圖,用了複雜的劇本與剪接結構,卻在事件與事件上相對鬆散,甚至表現出意義上的迴避,在在呈現電影大部分對於寫實故事的敘事猶豫,只是盡可能在故事既定的索引中:電影就像一團雜亂的毛線,只給觀眾看到線頭。
導演利用繁複的音畫組合展示不同時空的疊合、交錯,技術性的表現敘事上新的可能性,在前段「可以更自由」的含糊、曖昧,如迷霧般,而到了電影中後段主控權漸漸必須讓渡以內容為主,無法擺脫劇本上繁雜,與電影時間上積累,必須讓觀眾「看懂」,讓人入戲進入男女主角的情感糾葛。
反正只要是「有趣的事情」。如此口吻表面是上對傳統的揚棄,像是不斷在探索新事物的資本家,卻也由於電影中暫時的把角色放在現象之後的敘事感,這樣看起來像是歷史唯物論式觀點,讓推陳出新的資本家也像極了革命的左派份子。
電影大量著墨,血與汗還有泥濘等等映照出坦克內恐懼、憤怒、悲傷等等戲劇情緒,以及坦克中油漬黏膩如嘔吐物屎坑般的視覺感,那種幽暗、煩噪、悶熱都讓我遙想起當兵時軍中的封閉場域,一種身體髒了不能洗澡演變成男人眷戀的體臭,這些「再現」的感覺,比較像是一般女性同胞不用服兵役,卻時常從男性們口中「愛講當兵」所得知
身為長期關心社會中低階層的作者,發現最大的問題不是階級關係的跨越,而是那些抽象的精神自由、生命的意義甚麼的,對於那弱勢族群來說有甚麼意義?某種程度上就是電影中提到的兩種飢餓:一種是肚子餓,另一種great hunger是精神上的餓,會不斷去尋找生命意義的人,也通常是不會太窮的人。
片名就暗示著,所有一切就在(面前)那裡,無需思考,如此的「必須簡單」,於是導演洪常秀展示了一個幾乎是最簡單的結構。沒錯,他依舊是一個愛玩結構錯置的電影作者,而非什麼都沒有的空無。
《一家子兒咕咕叫》不難看見其創作上的作者論意圖,用了複雜的劇本與剪接結構,卻在事件與事件上相對鬆散,甚至表現出意義上的迴避,在在呈現電影大部分對於寫實故事的敘事猶豫,只是盡可能在故事既定的索引中:電影就像一團雜亂的毛線,只給觀眾看到線頭。
導演利用繁複的音畫組合展示不同時空的疊合、交錯,技術性的表現敘事上新的可能性,在前段「可以更自由」的含糊、曖昧,如迷霧般,而到了電影中後段主控權漸漸必須讓渡以內容為主,無法擺脫劇本上繁雜,與電影時間上積累,必須讓觀眾「看懂」,讓人入戲進入男女主角的情感糾葛。
反正只要是「有趣的事情」。如此口吻表面是上對傳統的揚棄,像是不斷在探索新事物的資本家,卻也由於電影中暫時的把角色放在現象之後的敘事感,這樣看起來像是歷史唯物論式觀點,讓推陳出新的資本家也像極了革命的左派份子。
電影大量著墨,血與汗還有泥濘等等映照出坦克內恐懼、憤怒、悲傷等等戲劇情緒,以及坦克中油漬黏膩如嘔吐物屎坑般的視覺感,那種幽暗、煩噪、悶熱都讓我遙想起當兵時軍中的封閉場域,一種身體髒了不能洗澡演變成男人眷戀的體臭,這些「再現」的感覺,比較像是一般女性同胞不用服兵役,卻時常從男性們口中「愛講當兵」所得知
身為長期關心社會中低階層的作者,發現最大的問題不是階級關係的跨越,而是那些抽象的精神自由、生命的意義甚麼的,對於那弱勢族群來說有甚麼意義?某種程度上就是電影中提到的兩種飢餓:一種是肚子餓,另一種great hunger是精神上的餓,會不斷去尋找生命意義的人,也通常是不會太窮的人。
片名就暗示著,所有一切就在(面前)那裡,無需思考,如此的「必須簡單」,於是導演洪常秀展示了一個幾乎是最簡單的結構。沒錯,他依舊是一個愛玩結構錯置的電影作者,而非什麼都沒有的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