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繼上一部舊作-《抓狂美術館》(Square)一舉獲得坎城金棕櫚獎的下一部2022年新作Triangle of Sadness《瘋狂富作用》又戴上金棕櫚桂冠,並延續著前作,同樣把腦筋動到有錢人頭上,同樣以犬儒口吻考驗著嘲諷的限度,甚至加以惡搞,太過誇張並開始質疑電影為何要如此仇富?
有別於《抓狂美術館》以高雅藝術面對活生生的「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探討社會階級與其倫理的變動疆域(所謂的社會性與道德性),如同片名:方塊「在框裡面(社會中)承擔共同的權利與責任」;Triangle of Sadness在片中只是稍微帶到的男主角皺眉的三角形,而《瘋狂富作用》作為一部更純粹的政治性電影,不免讓人將的三角形端點分別填上,電影中與相對於現實的三個社會位階:富人(老闆)、中產階級(白領)與勞動者(藍領)。
電影首先聚焦在時尚圈,熟悉的Ruben Östlund擅長在旁枝末節製造無關緊要的性別嘲諷感,以AA制名模情侶關係探討平權問題開始進行導演擅長的「政治不正確」,以及隨之登場冗長對話讓人分心,並開始讓文青影迷們捏把冷汗(心裡OS:這就是今年金棕櫚水準?)。但先別急,片長近140分鐘的電影才剛開始。
《瘋狂富作用》大體上前段敘事像是《抓狂美術館》的延續,並介於崩壞的邊緣,同時製造(或挑釁了)觀眾的不耐煩程度讓人想起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但也許是因為導演得了大獎之後,資金的籌募上的無慮並證明可以控制如商業電影的大場面:才可以打造富豪遊艇的階級荒謬寓言,與隨後發生的船難與浩劫餘生劇情,如此高成本的藝術電影(讓人想到同樣有艘船的馬修巴尼)。
荒島上的暫時「烏托邦」像是回到母性社會,但其實性別與政治只是導演犬儒的創作權力天秤不斷操弄擺盪。
I sell the shit俄羅斯肥料大亨在船上說著如此雙關笑話,隨後開始一連串不間斷的Ruben Östlund式的政治不正確的「不好笑」幽默,並在旅客暈船大量嘔吐如同節制版的B級電影中達到極致,自己是同時想到Haneke的《第七大陸》末段的搗毀一切成為廢墟,但同時又看到東南亞女傭們出動軍事化的清潔勞動又感到某種欣慰?(好像是如同《珍妮德爾曼》中看到自己母親守護著家的清潔與乾淨)
乃至於在看似浩劫餘生中才可以上演恍若《1984》,權力讓人腐敗,船上的勞動者變成新的船長開始眷戀男色,想必這樣的冷笑話又會招致各方進步派的白眼,而創作者似乎可以藉此影射共產體制現狀的獨裁,只是想「左右」平衡一下。
政治電影,還是用電影方式來解決,短暫的理想幻夢(fantasy),進行到此:藝術不是不夠現實,而是太過現實了!那要如何收尾?利用看似荒島其實只是另一個有錢人的度假村,很巧妙的結束這一種只是在「現實隔壁」的烏托邦。(如《寄生上流》的豪宅地下室)
導演與演員們在坎城影展合照並擺出如《抓狂美術館》裡學猩猩般吼叫。
《瘋狂富作用》在「不正確」的亂流中,盡情佈署著階級、性別、種族等等的政治符號象徵,卻也展現了準確的敘事結構:名模情侶的開展,與電影結尾男女關係的結束。在充滿意識形態的混亂邊緣,重新拉回探討人性與慾望,性別與權力。不管在敘事的創新,與劇本的完整性來說,確實金棕櫚實至名歸。
但也許是電影中太多令人堪慮、過於犬儒(cynicism)的幽默感,觀影結束後會接續問著Ruben Östlund還可以走多遠的問題,兩座金棕櫚獎的印象,卻遠不及漢內克(Michael Haneke)與達頓兄弟(Dardenne brothers)。雖說在當代早就沒有什麼電影大師,但《瘋狂富作用》不免只是被說是很會得獎的作品,而非背後有令人尊敬的導演。如同電影中遊艇上富商與船長在討論著時代與政治,而Ruben Östlund像是確切演譯了這個電影時代浪尖的唯物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