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母親——湊佳苗的《母性》告訴我們母親不一定想當母親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母性》這本書,是日本暢銷作家湊佳苗的作品,她說母親的角色固然是大家有興趣的,卻從未有人寫過母親和女兒。因此,保持著「能夠寫出這本書,從此不當作家也沒關係」的決心產生此作。

作者為何抱持這樣的決心寫下這部作品,其實是用故事中的人物來顛覆社會對母親角色的認知。

 

母性不是因為生了小孩就與生俱來?

 

作者在裡面開宗明義點出:女人有兩種,母親和女兒。就是具有母性的女人,和不具有母性的女人。那作者所謂的母性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女性保護、養育自己的孩子,身為母親本能的性質。 

當我們看見社會新聞中的母親殘虐小孩令人髮指行為,不免心生疑問怎麼會有母親忍心傷害自己懷胎十個月的孩子?又或者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如果這是流傳萬古的真理,為何現實會有發生相違背的事情?

看完母性這本書,解惑了這些問句,其實母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何況昇華成愛。我們理所當然的接受社會對於母親自然會有母愛的價值觀,且不產生質疑。這本書道出這個概念,實為需要一種勇氣。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母親?


「女人並不是生了孩子後,就能夠自動成為母親。母性並不是天生具備的,即使沒有母性,也照樣可以生孩子。應該有不少人是在生下孩子後,母性才開始萌芽。相反的。有些人雖然具有母性,卻強烈希望只當別人的女兒,想要受到保護,在無意識中排除了自己的母性。」

 

書中有兩位女兒的角色,一個是很愛母親的女兒,稱母親為母親。

另一個女兒,是很愛母親的女兒所生的女兒,稱母親為媽媽。

  

很愛母親的女兒,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為了持續保有這份愛,她人生所做的事情,總是為了讓母親高興,並得到母親的稱讚而努力。

包括嫁給她本不中意,但母親很欣賞的丈夫。

之後生下小孩的喜悅,並非是成為母親,而是看見母親高興而高興。

這刻在骨子裡想要讓母親高興與認同的執念,也影響了她下輩子在夫家的遭遇。

 

另一個女兒,就是上述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的女兒所生的孩子,這輩子唯一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就是在外婆身上,也就是上述女兒的母親。外婆會稱讚她做的事,會回應她的喜歡,天冷可以睡在外婆身邊,讓外婆替她暖腳。但外婆走了之後,唯一感受的愛與溫暖消失,為了渴求愛——渴求媽媽的愛,成為未來的一場悲劇。

 

很愛母親的女兒,也就是得到母愛的女兒,只想持續做一個被母親愛的女兒,可說是想獨自擁有被母親愛的幸福,母親死後把這份執著投射在婆婆身上,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這種熟悉的認同感,甚至打從心裡怨恨女兒是剝奪她擁有母愛的罪人,所以無法讓自己產生母愛給女兒,也無視女兒的愛,女兒為了得到媽媽的關心,只好不斷地在各方面討好媽媽,在得不到愛的過程中自我否定,成為渴望母愛的人。


媽媽與女兒想要得到的都是母愛,但這份愛就是供不於求,讓兩人都受傷。

 

這打破了我對母親的認知,一般而言,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的小孩,會延續得到的愛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從父母親身上,學會如何愛孩子。

這本書令人著迷的地方是,擁有溫暖家庭的女兒,卻一輩子只想當被愛的女兒,無法成為給予愛的媽媽。

或許有些女人只是因為社會賦予的階段角色,滿足家人期待,而成為母親,卻不知道如何成為母親,甚至不想成為母親,認為給予小孩物質所需,就是給予疼愛。《母性》沒有責備只想當女兒的女人,而是告訴我們女人在身為女兒與母親的角色間,有值得探討的不同心境,沒有人生完小孩之後,就突然學會當母親的技能。我們是不是也都忽視了母親也曾是女兒的角色,女兒想要的何嘗也不是母親也想要的?

    各位讀者好,我是吟吟美黛子,謝謝你來參觀我的沙龍~ 目前還在探索內容及主題,所以不急著給自己定位。 這裡會先從我喜歡的閱讀與藝文開始,會不定期分享相關著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女性主義×母職實作 從懷孕到哺乳、從伴侶到社會 媽媽們要奪回屬於母親的權利! 媽媽,是懷胎十月產下孩子的女性、是為了孩子犧牲奉獻的偉大角色、是操持一切大小事的多工職業,卻也是……最容易被罵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要不試試當一位「女性主義媽媽」?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時間的付出、精力的消耗 希望作品能獲得好評與支持的想法開始讓我審視媽媽與我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女性主義×母職實作 從懷孕到哺乳、從伴侶到社會 媽媽們要奪回屬於母親的權利! 媽媽,是懷胎十月產下孩子的女性、是為了孩子犧牲奉獻的偉大角色、是操持一切大小事的多工職業,卻也是……最容易被罵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要不試試當一位「女性主義媽媽」?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時間的付出、精力的消耗 希望作品能獲得好評與支持的想法開始讓我審視媽媽與我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林蔚昀的三首詩作描繪女性生育後的境遇,闡述女性如何在父權文化中遭致「母職」期待的綑綁。〈責任制〉道出母職工時不由自己決定、不受法律保障,成為「母親」連薪水都沒有,而是一生的職責。〈自己的房間〉描繪女性在心靈、物理上皆因穿戴了「母親」身分,而幾乎失去「自我」的存在。〈恐怖片〉則控訴女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