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慶’23.1.1)
淨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一心唸佛,願生極樂,這是於經論有據,於信仰有益的勝解;但也有以一般見解而質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費了佛菩薩及祖師慈悲的教導。以下略舉數端說明「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有據,雖不完整、充分,但寧可信其是,而止息此議論。
一、經文如此,中國佛教界,多隨喜讚嘆,幾無異議
1.印順法師:
在十方佛淨土中,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特勝是:在彌陀淨土法門集出時,表示了一項信念:一切佛中的阿彌陀佛,一切佛土中的極樂國土,是最殊勝的。阿彌陀佛初發心時,是世自在王門下的出家弟子─法藏。初發大心云:「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且願其成佛之時的國土,於一切佛國中最理想。世自在王如來為他顯示了210億佛國土,選其勝妙,總合為一,成就了一切淨土莊嚴之集大成;非其他淨土可及,其成佛也勝過一切佛,「令我為世雄,國土最第一」。其智慧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光明中之極好也!光明中之極雄傑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諸佛中之王也」!經中廣說諸佛的光明差別,極讚阿彌陀佛為「諸佛中之王」,諸佛的「法身」平等,而「年壽、身光、國土」,適應眾生的示現方便,則有差別。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最勝第一,雖不是究竟了義,而適應世俗「最高」的心境,在「為人生善」的意趣中,引發眾生的信向,是有其特殊作用!何況,阿彌陀佛的名號,即是「無量」之意,函攝十方三世一切佛[1]。
2.
淨空法師:從理(果)上說,諸佛道同,沒有高下;從因上說,阿彌陀佛長劫修四十八願,圓滿成就了西方淨土,是一切眾生修行成佛的場所,一批一批的來,有畢業的,有新到的,永不衰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通號,釋尊才贊為『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理上平等的,事上有別。阿彌陀佛在事相(因地發願之弘大,佛地果報之莊嚴)超勝一切諸佛。且諸佛心地清淨,等視阿彌陀佛的本願成就、廣度眾生,只有歡喜、讚嘆,進而協助、促進。以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為諸佛一體的成就。因為,諸佛共同想做的,阿彌陀佛代為完成了。
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往生極樂,就是生諸佛國。「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極致的讚歎!「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名號的總稱!「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釋尊勸我們歸依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肯定阿彌陀佛是佛中第一,在十方世界替阿彌陀佛招生。阿彌陀佛以其大慈大悲之力,不捨任何眾生,慈航普度,這很偉大,故稱為王[2]。
3,
釋大安: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大行之所成就「
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勝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願力,大暢諸佛度眾的本懷。所以,諸佛以阿彌陀佛為主,尊為「佛中之王」。諸佛為伴,稱揚、讚歎、輔助之。
4.釋見介:《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支謙譯),第17願:「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第18願:「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第24願:「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阿彌陀佛發願勝過一切諸佛!「阿彌陀佛光明姝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光明中之極好也,光明中之極雄傑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諸佛中之王也。」《入楞伽經》:「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以「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諸佛皆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的地位到了最高點,之所以被稱為「諸佛之王」,是以阿彌陀佛代表一切諸佛,其光明、壽命、智慧、願力、神通,都是「無量、究竟、圓滿」;阿彌陀佛以「無量」立名,包含了一切佛,也代表了共同的佛德;這也顯示了大乘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觀無量壽經》:「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讚嘆阿彌陀佛也等於讚嘆一切佛。曇鸞大師《贊阿彌陀佛偈》:
十方三世無量慧,同乘一如號正覺,二智圓滿道平等,攝化隨緣故若干,我歸阿彌陀淨土,即是歸命諸佛國,我以一心贊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如是十方無量佛,咸各至心頭面禮。
念阿彌陀佛等於念十方佛,往生極樂等於往生十方佛國。阿彌陀佛的「無量」,包含了一切的人間願望、宗教理想,是十方佛的最佳代言人。大乘佛教如此聚焦於「諸佛之王」的阿彌陀佛,使淨土信仰深植人心,流傳廣遠。[3]
5.慧淨法師:《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釋迦牟尼佛以「最尊」、「第一」來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又說: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佛佛道同而平等」是眾所熟悉的理念,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光明超勝十方,而為「諸佛之王」、「光中極尊」?《大阿彌陀經》:「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時,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諸佛的光明是隨其因地之志願與修行的差異,而有大小的不同。法藏菩薩發願「於十方諸佛中,最尊第一」。《無量壽經》:「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又:「我建超世願。」《彌陀偈經》:「發願踰諸佛。」因地之時,已發超世大願而有大修行、大成就。且,阿彌陀佛之「勝過一切,唯我第一」的雄心壯志,是為了一切眾生易生淨土,快速成佛。《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第17願:「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第18願:「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勝於諸佛。」第24願:「頂中光明,絕勝諸佛。」以上三願,阿彌陀佛的佛身與佛光,絕勝諸佛。結論云:「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平等覺經》則說:「光明勝於諸佛之明,百億萬倍。」佛的光明(智慧)之相,乃廣度一切眾生的慈悲與願力;既然其光明在十方諸佛之中「最尊、第一」,而為「諸佛之王」,這超勝的果德,符應其因地之超世願行:「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無量壽經》云:「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又《阿彌陀經》也說十方諸佛同聲「稱讚」阿彌陀佛,且「護念」一切念佛人。而大藏經中,更有二百七十多部經典,或讚或提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是故唐.湛然大師云:「諸教所讚,多在彌陀。」又,《無量壽經》上卷之末「華光出佛」之文(意)說:「極樂世界蓮華,現出無量諸佛,是諸佛等,現往十方世界,普為十方眾生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楞伽經》卷六:「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可知「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的根本佛」、「十方諸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無量)佛涵蓋、代表十方一切諸佛,這顯示了大乘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觀無量壽經》:「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阿彌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阿彌陀佛,稱念禮拜阿彌陀佛也等於稱禮一切佛,往生極樂也等於往生諸佛國。阿彌陀佛的「無量」,包含了諸佛、諸法,也包含了宗教的一切理想,乃至人間的一切願望。也因十方三世佛及八萬四千法,漫無統緒;在弘傳上,必須指方立相,令心專注,因此,釋尊對阿彌陀佛的讚歎,在引導眾生聚焦於「諸佛之王」的阿彌陀佛,往生極樂而速得佛果。[4]
又,「光中極尊」是至高無上的尊貴,以「王」作喻,有兩義:自在無礙、最高無二、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專稱彌陀佛名,就是稱念諸佛名號。所以,念佛是佛法修行的「王道」,是總含。
又:十方諸佛的慈悲,未必能度盡十方(尤其娑婆)眾生。《悲華經》:「眾生厚重煩惱,……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娑婆眾生煩惱業重,唯阿彌陀佛能救。《大集經》:「末法時中,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功德名號,度盡一切眾生。《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於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發了「重誓願」,前三誓偈統攝了其因地願行與果上名號,並解除眾生的疑惑: (1)、「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超世無上的本願,是彌陀獨有,不共諸佛。(2)、「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超越諸佛的佛身及其功德,是為了普濟一切貧苦無智,輪迴六道的眾生;於無量劫的過去與未來,永遠以超世的功德而布施眾生,這顯示了阿彌陀佛的「他力」救度。(3)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以本願之名號,迴向十方眾生,將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傳遍十方世界,讓一切眾生同稱佛名,同生淨土,同證佛果,同度眾生。以彌陀名號總攝彌陀願行。三誓唯一名,稱之「萬德洪名」。第十七願重誓其名號「超十方」之義:超遠,遍滿十方世界;超勝,超越十方諸佛。「普濟諸貧苦,使至無上道」,乃諸佛所不及。又,諸經所讚,多在彌陀;世間稱佛,彌陀唯多。宋譯本云:「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大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又言:「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因此,唯有彌陀超世的智慧與慈悲之願力,乃能度盡十方眾生,滿足諸佛的本懷。
從上所引當代法師對淨土三經及相關經典文字[5]的闡述,可知阿彌陀佛以「光、壽」無量(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為特色,因此,經中特別讚嘆阿彌陀佛的光明(十二光佛);而「極善.極好.極尊.極雄傑.絕殊無極」之形容,亦可說是「至尊無上」,就是「王」。《無量壽經》云:
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或有人認為「佛佛平等無高下,不應有某佛是佛中之王」;這樣的看法也沒錯,卻是從一般道理(通途、共相),從「成佛」的實質(福慧) 而言,是(實相)皆平等
(法);但若從發願的大小、攝機的廣狹、及法門的難易,以及滿足眾生的需求,則不妨說(方便)有差別
(機)。例有問
「佛果平等,光明何異?」日本.望西云:
「常同常別:諸佛妙德,內證雖同;本願別故,光有勝劣。
」[6]約時被機,則不變隨緣,似不可執理(諸佛之實證)而廢事(眾生之信仰)也。
二、「王」乃隨喜成全之意,不可比擬於於世俗之「王-臣」關係
《往生論註》云: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羅剎為君,則率土相噉;……是故興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如來眾中,或有強梁者,如提婆達多流比;或有國王,與佛並治,不知甚推佛;……是故願言:「我為佛時,願一切大眾,無能生心,敢與我等;唯一法王,更無俗王。」
問曰:觀如來莊嚴功德,何所闕少,復須觀菩薩功德耶?答曰:……若使但有如來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於翼贊道,豈足云滿?
佛中之王,乃是「法王」,而非俗王(國王);雖有「法臣」(大菩薩),乃是方便假名,以其能「於翼贊道」,共同圓滿足佛法度眾之願,且發願為法王,乃為了誡止「羅剎為君,則率土相噉」、「或有強梁,或有國王,與佛並治,不知推佛
」,這類考量,是為了眾生的專依佛法,離苦得樂;不是學世間俗王之貪奪權利,專制獨裁;且經中所說的「法臣」,多為
古佛再來或終必成佛[7],故不宜以俗世「君王與臣下」之權位統御來評論。中國儒者亦有「素王」之說:孔子修《春秋》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素養),而無王者之位(權位);是故,俗之「素王」、佛之「法王」,皆不宜以凡夫之人王 (權勢、統治)類比。
三、諸佛隨順眾生「依相而求,較量功德」之習性,而同聲稱讚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
《十地經》云:「初地菩薩,尚自別觀二諦,勵心作意;先依相求,終則無相,以漸增進,體大菩提。盡七地終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絕於相求,方名無功用也。」
善導大師《觀經疏》云:「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是故,佛果(實)平等而文字(名)性空;為隨順眾生「較量功德」之習以勸信、令得利,諸佛又何妨互相讚嘆,互尊為王? 道綽大師《安樂集》:
凡夫智淺,多依相求……相有二種:一者於五塵欲境,妄愛貪染,隨境執著。此等是相,名之為縛。二者愛佛功德,願生淨土,雖言是相,名為解脫。……又彼淨土所言相者,即是無漏相,實相相也。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雖是一種擬人化的比喻,其語意中,北辰只是行其所當行(為政以德),而不居中號令,但眾星自然被吸引而圍拱繞行。阿彌陀佛亦如是超發弘誓本願,總括諸佛度眾之善巧、選集諸佛淨土之功德於一身一土,而以「無量」立名,足以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悲願與事業,因此,雖(示現)端居於西方極樂,而諸佛普於十方世界隨喜、勸諭眾生,一心歸命而唸佛往生彼佛國土,乃因彌陀之弘願與極樂之殊勝,確實超逾其他,無可倫比。而已生淨土之菩薩天人眾,亦在彌陀功德之加持下,「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說是諸佛國土之互通互利。
此外,淨土菩薩「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徧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如此之彌陀,號為諸佛之王,有其實質,非虛名也[9]。
諸佛涅槃中,無此名相分別,亦無高低尊卑,但隨順世間之崇敬而讚之為王,彼此但有隨喜而無起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且就阿彌陀佛因地之願行及果地之功德,確可函攝諸佛,故名為無量。
技藝高超、最出色:如「萬獸之王」、「汽車大王」,是在專業領域中或脫穎而出,成為楷模、仰止,而未必有(權勢)統治之意。諸佛各以因地本願及果地成就為名號為特色,《金剛經》
須菩提言︰
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四、一佛出世,千佛擁衛[10],互為主伴,共成佛事
謂主伴互現帝網觀,以自為主、望他為伴,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猶如帝網無盡也。
釋迦佛與諸佛互為主伴,諸佛讚釋迦佛為主;如是於諸佛中,隨舉一佛為主,釋迦佛為伴、亦如是讚之不盡。
釋迦佛,阿彌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佛互為主伴,提起一佛為主,餘佛皆伴。……佛佛道同。又阿彌陀佛及釋迦佛,皆毗盧遮那佛所化。毗盧遮那佛即性,報佛即相。法報不分,故起化用,可化現一切諸佛。
諸佛同體,本報海會,無障無礙,充滿法界,如千燈互照,光光增明,應物現形。如一月在天,影現眾水,但以眾生亂想,無由寄託,標心西方,簡餘九域。今以彌陀為法門主,則十方三世一切佛剎,盡為彌陀身土,乃至心佛眾生,一切趣一,一趣一切,事事無礙法界,主伴具足。……圓頓諸門,無二無別故,所期淨土,界徹因源,生一土,即融法界佛剎所修佛號;因該果海,念一佛,即見十方諸佛。於是應當增信不可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也。……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
所以稱王的原因,就在於最難救度、最極苦痛的三惡道眾生,(在惡道之中)蒙光啟發,離苦得樂,成就菩提。這是十方諸佛度生大願(的)登峰造極;……在彼國中壽命無量,證不退轉,一切外緣莫不增上,決定解脫,因光成佛,萬修萬去,萬去萬證,極安極穩。足證彌陀悲心、願力、智慧、方便,圓滿究竟,超勝一切,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五、結語
明.蕅益大師《彌陀要解》:
不可思議,略有五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故。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
阿彌陀佛本意,在十方眾生聞其名號而起信。此有賴於第17願「諸佛讚歎」才能達成。《大經》下卷成就文:「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小經》更以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而證「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
《悲華經》卷3同部異譯云:「令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之名字。」《小經》言「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十劫,乃至盡未來際之眾生,若聞任何一佛之勸信「阿彌陀佛」,而發願生心,執持名號,皆必往生,毫無遺漏。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要讓祂的名聲超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須請十方諸佛「皆於其國出廣長舌」讚歎、宣揚祂的名號。時至今日,現實上(世界上)或有許多眾生「未曾聽過」彌陀名號; 或聽過又忘了;或昔聞的種子未起現行? 或聞而不信,故不相應? 因此,我們仍須以淨土經論為依歸而傳播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自信教人信。道綽大師《安樂集》:
彌陀釋迦二佛比較者:謂此佛釋迦如來,八十年住世,暫現即去,去而不返。比於忉利諸天,不至一日。又釋迦在時,救緣亦弱,……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眾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歎歸,須知此意也。
本師亦爾,為娑婆濁惡不堪久住,恐畏沈淪墮於地獄,將諸眾生同歸淨土,受諸快樂,不被沈淪,是故偏令思念阿彌陀佛;……問曰:「何故不念十方諸佛,偏念阿彌陀佛?」答曰:「現在十方佛中,彌陀最勝、最尊、最慈;又十方佛中,彌陀佛與眾生結緣最深;於現在十方佛中,彌陀佛願力攝眾生最多;又十方佛淨土中,彌陀佛淨土最好,韋提希等選得;又十方淨土中,彌陀淨土最近;十方諸佛名號中,念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最多。所以專念彌陀佛,不念餘佛。」
這是釋尊與諸佛之無我大悲的展現,亦因阿彌陀佛的福慧最盛、最尊,與眾生結緣最深而攝受最多;極樂淨土最好也最近;稱名最易而功德最勝;是故諸佛勸令專念彌陀,讚為「佛中之王」也。在此不妨套用道綽大師《安樂集》的文句云:「今言生
(王)者,是因緣生;因緣生故,即是假名生
(王);……不違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
(佛王)。」此隨眾生(心行)所欲有高下,而言王者,乃順凡夫之情,隨緣廣開導也;但為增上其信心,所謂「
世界」悉檀[12],而不必執其表相名義也。往生之後,得佛智慧,即知佛佛道同,平等無差也。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卷6:「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
而元魏.菩提流支10卷本《入楞經》卷9相似的經文:「報相佛實體,及所化佛相;眾生及菩薩,並十方國土。習氣法化佛,及作於化佛;是皆一切從,阿彌陀佛國出。
」此語相應於《佛說阿彌陀經》: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乃因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故其極樂國中之往生不退,補處成佛者,不可計數也。日.
顯意上人《竹林鈔》云:
三世諸佛之正覺亦以《彌陀經》中之十劫正覺為本,三世諸佛之正覺亦可攝入彌陀智海也。《大經》說為「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彥琮法師云「一立古今然」之十劫正覺之淨土,即是顯明無始無終之義也。……從海德之初際如來,乃至今時釋迦,未來諸佛,三世諸佛之正覺,皆成十劫正覺之阿彌陀佛也。五百塵點劫之釋迦亦行此難事得阿耨菩提時,念十劫正覺之彌陀,顯本地無作之三身也;無始無終之大日亦成十劫之彌陀而名為佛也。……阿彌陀佛者,諸佛所證涅槃之常法也;此法常故,諸佛亦常也。且釋迦之顯本,即成無量壽,……而一切佛皆彌陀,一切淨土皆極樂。眾生根機萬差,諸佛利益區別,各立淨土導群生時,以本國之彌陀為諸佛隨一之佛,諸佛成為能讚,彌陀成為所讚;或發遣,或來迎,有證誠之化儀也。
華光出佛,而至此說之,彌陀教「總結」故。且如《楞伽經》言:「十方佛剎中,所有法報身、應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世界中出。」……十方三世,無量諸佛本佛,即是方便法身別德也,同乘「一如」號正覺者,「一如」即所謂蓮華,何以言之,此蓮華即彌陀正覺華,……然則十方三世,無量慧,同乘一如者,即是一一華中,所出十方三世無量諸佛身也,于於此知,此眾寶蓮華,顯諸佛本也,應知。
最後,僅以兩段聯語作結:
[2]【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為何獨尊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明極尊,十方一切諸佛的光明都比不上阿彌陀佛,這是事實。佛中之王,一切諸佛的功德,也不如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成就,也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5]最完整的是吳.支謙/譯《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善中明好,甚快無比,絕殊無極也。阿彌陀佛光明,清潔無瑕穢,無缺減也。阿彌陀佛光明姝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光明中之極好也,光明中之極雄傑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
[9]明.黃宗羲<原君>云:「有人(仁)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
[11]
日本.南勢別山/定仙.謹撰《大藏經補編選錄》第 32 冊:稱名念佛,通真涉事,普能該攝十方諸佛法報化身,圓滿淨佛國土,成就眾生。障無不滅,德無不生。吾曹已於念佛三昧,得大因緣,豈容不進趣哉。若夫宿植德本人,有時妄想輕安,心光發現,自然識得十方三世諸佛,眾生本來,安住金剛道場華藏海會,亦即了知八萬四千法門,盡是歸入法界一行念佛三昧也。縱令此生未獲勝益,願以念佛誦經功德,諸佛護念,天龍加祐,身心安穩,住勝壽命。臨終正念,必定得往生安樂剎。……古德云,「要結蓮華會上緣,是非人我盡傾捐;無時不作難遭想,歡喜同登解脫船。」「誰言暮景迫推遷,撞著人中大死緣,專念彌陀廻避路,無邊佛剎影參天。」弘化二年(1846)歲在乙巳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