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兩種臉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生病,會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狀態。
生病後的個人的內在狀況大致有兩種走向,一個是睜開眼睛,細細覺察它(疾病)帶給我們的影響,然後同意它的發生,最後接受它,與它成為一體,它的影響成為自我的一個部分;另一種多與「想像」有關,因為人們先前不知在哪兒獲得的印象,一旦生病,就閉上眼睛,哀嘆自身的不幸命運,任憑「想像」帶領,關注於症狀帶給人的「失去」,而想像衍生的畫面,這常會影響病人的心理品質。
我打開網路上對腦中風的討論版:趙先生說:「我才40歲,身體右側全癱,往後日子怎麼過?想到這兒,我又哭了!」;另一位趙先生說:「我32, 中風已經有三年了,這三年來,我都有細微的進步,現在原本全癱的右側可以張握了,持續復健是我唯一的道路。」,他們的生理狀況類似,看待疾病的方式卻截然不同,也呈現不同的心理品質。
同意疾病並且接受疾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可以跳脫「疾病的受害者」的深淵,所謂「疾病的受害者」往往是認為自己原是「正常人」,但為疾病所害,如此自己成為「受害者」,多半讓別人或自身認為自己「很可憐」,而應擁有特殊的權利,這種狀態一開始雖然可以讓他人諒解,但久而久之,他人聽多了,不僅內心覺得「又來了」,也讓那個生病的人停滯不前; 而「睜開眼晴的人,雖也仍在疾病的不適深淵中,但個人與疾病共處,帶病生活,如此易於把握生活當下,個人並不知道疾病的深淵何時會結束,也無法預想未來會如何?只有努力活在當下現時。
科學的知識並不保証疾病有結束的一天,科學的知識總是關注著疾病的「症狀」,是否可以緩解?「症狀」是否可以有終結的一日?「症狀」大概多久?病是否有後遺症?這些當然重要,這些關乎著一個人是否可以預想未來,也關乎著自己跟所謂著「正常人」的差距有多遠。但這是以個人的生理情況為基礎,現代多是交由醫師判讀,所以找一個可以信賴的醫生是重要的,我們都想要「正常」的生活著。若仔細想想一個人生病的內心品質,遠多於「症狀」的科學知識的支撐。「疾病」來臨時起初往往讓人覺得「失去」了什麼,如失去了某種生理功能、失去了某一段時間,一種失去了某些日常慣性的自己。這當然使人哀傷,也使人焦慮,因為被迫要失去了某些熟悉的世界,但它(疾病)也向我們展現某種生命的實相,一種生活的變化會發生:「人生的生活總非安好穩當,隨時會有破損的可能,生命的終站是不可知的死亡!」而所謂「幸福的人生 」可能只是一種「假相」,建立在我們對規劃生活有序的社會上,是整體社會組織有機建構的一部分,人的社會可以如此延續下去,而無關乎你我個人的情況。
當疾病來臨時,開始被迫和熟悉的眾人社會某部分分開,因此可能需要「揮別」,告別過去並不是只有失去了什麼,也可說是要重新適應或認識了什麼,比如說一個突然中風而存活的患者,暫時失去了吞嚥功能、行動能力及日常職業功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復健才能再回歸社會,此時病人有兩種的臉:一個是「哭喪的臉」,停留在所遭遇的疾病,向人不斷訴說個人的「可憐」遭遇,如此讓他(她)覺得比別人倒楣,同時他(她)也易喪失復健的熱情,個人就是「疾病的受害者」,病人很容易成為自怨自憐的狀態,我們稱之為「閉起眼睛」的「自我想像受害者」;反之,當個人聆聽疾病給個人的影響訊息時,同意它(疾病)的到來,接受它(疾病)為自身經驗的一部分,甚至接受它(疾病)是自我的一部分,個人將會去想到:「未來我想要怎麼辦?」,「是的,我接受這個疾病可以發生在我身上!不用拘泥探究任何原因,因為對將來發展有限!」,如此更能激發復健的能量,這個狀態我們稱之為「睜開眼睛 」的「接受事實的新自我,它是「平和的臉」,病人情緒會比較穩定,內心也較能接受自己!雖然生理的不適依舊,但內在的心理品質較坦然,雖然墮入了深淵,也不知何時可以爬出深淵(甚至沒有爬出深淵的一天),病人唯一可做的就是把握當下持續復健,並對剩下的生命懷抱著熱情和珍惜。
這是生病的兩種臉,也是面對生命的兩種樣態,各位,您是「哭喪的臉」?還是「平和的臉」?還是正在「變臉」中(由「哭喪」變「平和」)?您會選擇哪一種?
(也可以用聽的,參考聆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的EP75:穗波心理師|什麼都談|疾病的兩種臉)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與生活的Podcast
avatar-img
202會員
358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意識到:我好像生病了!! 我真的覺得我快要不行了,每次「哀傷恐懼」冒出來,我手腳就無力,什麼事都做不了... 我發現:那個情緒是一陣一陣的發作,我現在在觀察著它~!它好像海浪一樣,有高有低....發作起來真的很要人命!!! #已約好心理諮商師了~!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當我剛確診患有躁鬱症時,醫生提醒我「相由心生」,意味著我們的表情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透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能深刻了解情緒疾患對患者的影響,並認識到患者的需要。在面對患者時,我們應該更理解、更溫柔、更體諒,而不是批評或評論他們。這篇文章深入講述了患有情緒疾患的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心情和需要。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著迷自己的病症,以至於將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論如何也不願放手。 你說這怎麼可能?疾病為我帶來痛苦,我恨不得擺脫它。但事實是,疾病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可以在其中扮演受害者自憐自艾,也可以藉由它享受他人的同情與關照。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意識到:我好像生病了!! 我真的覺得我快要不行了,每次「哀傷恐懼」冒出來,我手腳就無力,什麼事都做不了... 我發現:那個情緒是一陣一陣的發作,我現在在觀察著它~!它好像海浪一樣,有高有低....發作起來真的很要人命!!! #已約好心理諮商師了~!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當我剛確診患有躁鬱症時,醫生提醒我「相由心生」,意味著我們的表情影響著我們的心情。透過一個朋友的故事,我們能深刻了解情緒疾患對患者的影響,並認識到患者的需要。在面對患者時,我們應該更理解、更溫柔、更體諒,而不是批評或評論他們。這篇文章深入講述了患有情緒疾患的人在面對社會壓力時的心情和需要。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著迷自己的病症,以至於將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不論如何也不願放手。 你說這怎麼可能?疾病為我帶來痛苦,我恨不得擺脫它。但事實是,疾病也可能成為我們的舒適圈,我們可以在其中扮演受害者自憐自艾,也可以藉由它享受他人的同情與關照。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