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風了|20患肢、大腦可塑性與鄰里協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的左手

左手的不靈活從前述對冷水感知有一種「灼熱感」開始,然後它一直同時有麻麻的感覺,變鈍的感受,拿東西時卡卡慢慢的,縱使我使出全力張握拳頭時速度慢慢地,左手出拳時速度也出不來。還有左手在往後伸展時,只能伸到腰際上一些些,初期幾乎無法抬手。這在日常生活上形成一些因難,比如穿衣服時一定得先穿左手再來右手,無法雙手一起來,只能單手穿脫;或雙手掬水洗臉時動作協調不佳,後來多只用右手;或用左手拿東西給他人時或放置物品時要小心放置看手是否會「回勾」物品,導致弄倒物品;或打字時無法盲打,縱使看著鍵盤,也常會誤按其他鍵;更別提洗澡時須藉助長柄洗澡刷才能刷到後背;還有把一疊紙剝離出一張紙時,左手似乎失去了某些油脂性,而難以剝離;左手初期的失去力氣及舉不起來在住院時還不明顯,反倒是出院後初在家才開始的,有一陣子我懷疑是我有「五十肩」的緣故,經雖多次針灸治療有初步的改善,但後來我認為應是中風影響之故。

避免「代償」

訓練左手,初期就是該用它時就用它,甚至是多使用它來做事,否則一味倚靠「好」的右手,容易右手更發達,而左手停滯不前,這也算是一種「代償」現象,用其他還能用的身體部位來補償失去或暫時無功能的身體表現,久而久之,這種暫時性的補償動作被大腦記憶成固定化的動作,由此「習慣成自然」。所以很多復健治療師都很注意患者是否用一些「代償動作」並會去修正它,不要「習慣成自然」。而「復健」的主要核心之一是「大腦可塑性」或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中風當下,一些神經元已經壞死,而死了就死了,但若要重捨原本的功能,就要靠「大腦可塑性」的特性,簡而言之,復健的不斷重覆練習,會刺激腦細胞用另一條道路來重新執行原本的功能,舉例來說,原本中風傷到走路的人,可能開始時是癱瘓無法行走,但是透過不斷地復健,累經不斷的經驗,大腦會發展出替代的神經迴路來執行原本的走路功能,但是這個發展,過程極為緩慢,需要不斷地累積身體經驗來指引發展,所以要練習「正確」的動作,而不能用代償動作,以避免大腦不適當的聯結。一些人用嬰兒學步來比喻中風的人重新學行走,以我的經驗來看,根本不相同。我經過一年的練習還不能自由自在地走路,也還不能跑,比起嬰兒學步的「七坐八爬」差得多了,而且在我社區中練習走路的過程裏,我經常看到學步的嬰兒,他們甚至會開始小跑步。他們似乎是天然的基因配合自然的動作發展,就自然而然的行走;而我們是神經壞死,要從別的神經路徑來開展。

遠親不如近鄰

  在我開始大樓的社區復健走路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鄰居一直是注意到我們,雖然都沒什麼前來詢問。我生病稍後才知道有的鄰居幫我很大的忙,比如說,有位從事木工的鄰居知道我中風後,和我太太聯絡,很熱心地幫我們家高高低低的地勢,打造了木頭輔助木板,以方便我出院時輪椅的出入;又如一對參與慈濟的夫婦問了我太太的需要,去向他們的資源庫借了醫療輪椅和枴杖讓我使用。這些鄰居簡直比親人的輔助還要即時,讓我實際體會到「遠親不如近鄰」的古諺。

正向復健法

我大概出院一個月後,使用ㄇ型助行器在社區有遮陽的走廊練習,從費力的走一圈開始、然後二圈、三圈⋯⋯再來換單柺四個支撐點的枴杖,那時大概是生病兩個半月後,生病後的三個月時期的走路訓練時都由看護陪伴,一方面怕我跌倒,一方面會提醒我一些沒作到的動作,如她會用台語說得「腳沒舉高」、「又在拖地了」。看護在提醒動作上有時讓我反感,不是我故意没做到,而是我往往做不到肌肉的控制,故她的提醒,就讓我感到做錯了而覺得被責備。而她的提醒也不精準,有時反問她「哪裏沒抬高?」她那時似乎重聽又來了,就不加以任何解釋。後來,我就不理會她的提醒評論。而且曾有兩次她冷不防地拍我身體,讓我嚇一跳,隨後她說有蚊子。剛開始練習走路時,我的患側左手因張力故,會不由自主地舉到前腰際,但可以有意識地放下來,不過一下子不覺察就又舉到前腰際,那時我的家人不時會在一旁喊「手放下」、「眼睛看前面,不要看地上」,一趟走下來,一直被提醒,我知道他們是好意,但一直被提醒彷彿我一直沒做好而感挫折。我頓時理解到在教育的過程中,一直「除錯」、「提醒錯誤」,縱使好意有道理,也會讓那位犯錯的人的感受多麼感覺自己不堪。

後來在居服員時代,家人的提醒我已釋懷不少,而每每居服員陪走,她大都只跟我聊天或拿手機放歌給我聽,當然這經過溝通,居服員第一次陪走時,也給提醒評論:「走慢一點」。至今年一月底,我覺得自己更好了,要更向前行,於是和太太討論下撤掉居服員的長照服務,長照服務只留下賦能復健的申請,來協助走路。

(閱讀困難者,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20;中風主題系列亦製成Podcast,歡迎收聽,推薦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閱讀困難者,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16;中風主題系列亦製成Podcast,歡迎收聽,推薦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8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1/26
本文探討中風後的身體與心理復健歷程,從「菜籃手」、「門牙縫」等症狀,到逐步走出「生病之地」,重返「人間世」的體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復健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感受,並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Thumbnail
2025/01/26
本文探討中風後的身體與心理復健歷程,從「菜籃手」、「門牙縫」等症狀,到逐步走出「生病之地」,重返「人間世」的體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復健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感受,並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風後的身體與心理復健歷程,從「菜籃手」、「門牙縫」等症狀,到逐步走出「生病之地」,重返「人間世」的體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復健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感受,並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風後的身體與心理復健歷程,從「菜籃手」、「門牙縫」等症狀,到逐步走出「生病之地」,重返「人間世」的體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復健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感受,並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復健過程中面臨的身體狀況與心理變化,討論了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心與勇氣。作者反思了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面對疾病時接受現實、珍惜當下的生活態度。從心情的起伏到病友的支持,這段經歷讓作者對生命的體悟更加深刻,鼓勵讀者勇敢迎接生命中的挑戰與變化。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復健過程中面臨的身體狀況與心理變化,討論了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心與勇氣。作者反思了對生命的理解,以及如何在面對疾病時接受現實、珍惜當下的生活態度。從心情的起伏到病友的支持,這段經歷讓作者對生命的體悟更加深刻,鼓勵讀者勇敢迎接生命中的挑戰與變化。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穗波在接受長照服務及復健過程中的經歷,分享了由專業人員提供的居家服務和費登奎斯療法,強調了大量練習和專業指導對中風患者恢復的重要性。穗波結合自身經歷,表達對社交媒體支持群體的感激,並探討了復健過程中的情緒反應和外部鼓勵的必要性。這篇文章旨在提供中風患者和照顧者對長照及復健過程的實用見解。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穗波在接受長照服務及復健過程中的經歷,分享了由專業人員提供的居家服務和費登奎斯療法,強調了大量練習和專業指導對中風患者恢復的重要性。穗波結合自身經歷,表達對社交媒體支持群體的感激,並探討了復健過程中的情緒反應和外部鼓勵的必要性。這篇文章旨在提供中風患者和照顧者對長照及復健過程的實用見解。
Thumbnail
穗波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驗,包括在使用鼻胃管期間的心理壓力,及如何在復健治療中逐步恢復日常生活的能力與信心。透過語言、物理及職能治療,作者努力克服身體功能的喪失,並強調了配偶與護理人員的重要支持。這篇文章希望能為面臨相似情境的讀者帶來共鳴與鼓勵。
Thumbnail
穗波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驗,包括在使用鼻胃管期間的心理壓力,及如何在復健治療中逐步恢復日常生活的能力與信心。透過語言、物理及職能治療,作者努力克服身體功能的喪失,並強調了配偶與護理人員的重要支持。這篇文章希望能為面臨相似情境的讀者帶來共鳴與鼓勵。
Thumbnail
前情提要 當你看到這些文字,表示我已經復健有成,進步到可以寫字、可以敲鍵盤的階段。對,沒錯,在我受傷之後,我曾經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現在我仍然保持復健的治療,只是次數減少,多數時間改為在家自行練功舒緩。以下寫的是我對這些年走過復健歷程的紀錄,每篇文章皆各自獨立,不會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發表。請允許我
Thumbnail
前情提要 當你看到這些文字,表示我已經復健有成,進步到可以寫字、可以敲鍵盤的階段。對,沒錯,在我受傷之後,我曾經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現在我仍然保持復健的治療,只是次數減少,多數時間改為在家自行練功舒緩。以下寫的是我對這些年走過復健歷程的紀錄,每篇文章皆各自獨立,不會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發表。請允許我
Thumbnail
前情提要 當你看到這些文字,表示我已經復健有成,進步到可以寫字、可以敲鍵盤的階段。對,沒錯,在我受傷之後,我曾經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現在我仍然保持復健的治療,只是次數減少,多數時間改為在家自行練功舒緩。以下寫的是我對這些年走過復健歷程的紀錄,每篇文章皆各自獨立,不會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發表。請允許我
Thumbnail
前情提要 當你看到這些文字,表示我已經復健有成,進步到可以寫字、可以敲鍵盤的階段。對,沒錯,在我受傷之後,我曾經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現在我仍然保持復健的治療,只是次數減少,多數時間改為在家自行練功舒緩。以下寫的是我對這些年走過復健歷程的紀錄,每篇文章皆各自獨立,不會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發表。請允許我
Thumbnail
於13年前時夏天的某一天,在我工作突然回家時,發現我的外婆躺在地上,不能夠移動.......,頓時間錯愕了一下,這時候我先確認了呼吸、脈搏都是正常,喊叫後有反應,這時候大概確定生命徵象暫時無誤,當下採復甦姿勢後立刻撥電話打了119。 *(現在CPR流程已改為”叫叫CABD”叫-確定病患有無意識 叫-
Thumbnail
於13年前時夏天的某一天,在我工作突然回家時,發現我的外婆躺在地上,不能夠移動.......,頓時間錯愕了一下,這時候我先確認了呼吸、脈搏都是正常,喊叫後有反應,這時候大概確定生命徵象暫時無誤,當下採復甦姿勢後立刻撥電話打了119。 *(現在CPR流程已改為”叫叫CABD”叫-確定病患有無意識 叫-
Thumbnail
初始   句話可能要花個5分鐘才有辦法理解,五分鐘前的回覆通常沒有經過思考,在面對照顧你的親友以否定的方式來面對你時,你心裡面也會自我否定就會羅患病後憂鬱症,直到不能自己的狀態甚至失智。你沒中風過你怎麼知道我是什麼想法?你清楚這個病症之後所有的因素嗎?說話那麼快我怎麼跟得上理解?這真的就是我們患者的
Thumbnail
初始   句話可能要花個5分鐘才有辦法理解,五分鐘前的回覆通常沒有經過思考,在面對照顧你的親友以否定的方式來面對你時,你心裡面也會自我否定就會羅患病後憂鬱症,直到不能自己的狀態甚至失智。你沒中風過你怎麼知道我是什麼想法?你清楚這個病症之後所有的因素嗎?說話那麼快我怎麼跟得上理解?這真的就是我們患者的
Thumbnail
「剛剛護理站打電話來,我們一個舊病友林小姐上周中風,請我們去安排後續的治療⋯」 星期一的憂鬱,跟世間的苦難比起來,顯然是無病呻吟。
Thumbnail
「剛剛護理站打電話來,我們一個舊病友林小姐上周中風,請我們去安排後續的治療⋯」 星期一的憂鬱,跟世間的苦難比起來,顯然是無病呻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