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香水】|香味過後,留下「愛缺」還是「愛殺」?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香水』是德國作家派崔克‧徐四金 (Patrick Suskind) 在 1985 年出版的作品。 2006 年湯姆‧提克威 (Tom Tykwer) 執導的電影則是以此改編而成。

raw-image

多年前第一次在誠品看到架上推薦的『香水』,充滿浪漫的書名及封面斜趴的半身裸女讓我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法國十八世紀的情愛小說。(相比之下,新版素雅書衣上的一只香水瓶,可能讓讀者閱讀前更難猜中這本書的風格吧?)

與『香水』的第一次接觸不是透過閱讀,而是在家裡看影碟 (在那個串流影音平台還未盛行的年代,我會到影碟出租店租借想看的電影光碟);後來電視上的電影台重播時,我又再看了兩回。現在則可以透過 Netflix 重刷舊片。

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還蠻深刻的,主要是它的題材;比較常看的好萊塢電影較少以嗅覺為劇情主軸開展成線。作者創造男主角葛奴乙可悲的身世與敏銳奇特的嗅覺天賦,將之形塑為對「味道」無可救藥地迷戀,並執著不計手段想永久保存他所鍾愛的「香味」,終成牴觸正義、世人不容的變態殺人魔。

在此略過對劇情的細部描述,單純分享看完『香水』一片,在我腦中迴盪的幾個想法:我認為徐四金絕不想讓他的讀者將他的嘔心之作歸類為一般謀殺故事,他所想表達的主題其實也在電影一開始就已經點出,後續劇情也纏繞著主題發展,甚至導演怕觀眾沒察覺,還在片尾直接向觀眾道出。

我對『香水』的想法是,其實整部片是以「愛」為中心衍生發展的,從頭到尾都充滿徐四金對「愛」的觀察,及他將「愛」以各種形式,甚至是以觀眾很難連結的謀殺方式體現出來。

葛奴乙一登場就被設定在缺乏「愛」的環境生長;電影中的場景、運鏡所用的灰朦色調都會使觀眾或多或少感受到不自在,在那樣的情境下,他與生俱來、奇特的嗅覺能力自然不被預期是引領幸福的天賦。

但也因為葛奴乙的人生缺乏「愛」的包圍,他對味道近乎著魔的迷戀反而恰如他渴求「愛」的寫照。

如同他從不曾感受「愛」,他聞不到自己身上任何的味道;當他發現令他驚豔、不捨放手的「香味」(通常來自未婚的妙齡女郎,哈!的確很值得探討,徐四金是否並未跳脫父權思維,少女仍是慾望及美麗青春的核心象徵),他便異想天開地想循著製造香水的模式將所有迷戀的味道保存,甚至不惜以激烈的手法殺害收集。

越是得不到,就越是執著追求;葛奴乙強烈的佔有慾不也是「愛情」所發揮的魔力之一?

不論是片中美麗妙齡女角蘿拉,或是一一被葛奴乙鎖定的女子,都是徐四金用來表象人類最深沉的想望與慾望追求的最高價值象徵。

當奇里斯珍愛的女兒蘿拉受到死亡威脅時,他所展現的激動與強烈的保護慾,不啻是寫白了當人類感受愛情 (或心中所愛) 即將逝去時所表現的死命掙扎。

葛奴乙將所收集的一切「美妙」,同融為一瓶令世人瘋狂的「香水」;當他被捕站在教廷與眾生前受審之時,他將他珍貴的「香水」灑向群眾。

「香水」的香味令眾生喪失理智,鏡頭下的這一幕是所有人都開始發昏,拋棄道德,逾越性別,甚至是宗教的份際,熱情地寬衣解帶,以赤身裸體表徵愛情發酵與激情催化的魔力。

而葛奴乙,清醒的看著眾生受愛情激化的模樣,或許愚蠢、或許失控;但也唯有不受愛情撼動的,才能保持如此清醒的面目。

這一幕,庭下的所有人對著發散「愛情」香味的葛奴乙充滿膜拜與欽慕的渴望,像是「費洛蒙」發揮時,人類在愛情中的盲目神情。

當香味散失,一如愛情短暫的賞鮮期,所有受到迷惑的眾人煞時清醒,驚異地看著剛才熱情如火的對象,那種如夢初醒、不可置信、又急於掩飾的表情,實在令我發噱。這真是熱情夢醒的真實面貌啊!!

導演利用巧妙的運鏡,將主角嗅覺的感受生動地透過觀眾的眼睛傳達味覺的意象,是本片很值得觀察與欣賞的手法。

以上文字,希望能兼顧在不透露過多的情節之下又能充分表達我的觀後感,如果能使看過本片的人也心有所感,或是引發未觀賞過本片的人一點點探索的興趣,我想這就是本文所期待的最大效果吧!

給對十八世紀法國場景或對徐四金作品有興趣的人,電影推薦指數:★★★★ (滿分 5 顆星)


◆2023/10/14 本篇入選電影戲劇分類的即時精選。

★★★ 喜歡我的文字創作,可以按愛心、留言、複製網址分享連結或追蹤我持續關注。三大專題【人生的滋味】、【嬉遊記】、【白馬茶房】持續更新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約克小斯的沙龍
19會員
23內容數
私房中烹茶享靜,看戲讀書聽音樂,偷閒的時刻就是我的小確幸。我在這裡分享對影視節目/戲劇/電影/閱讀/書籍/藝文活動/生活中的綜合觀察與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若你看過改編自徐四金的電影《香水》,肯定有幾個驚悚/荒謬的畫面很難忘記,也令我當年觀影後震撼許久;而釀成這悲劇的一切,我認為,都源於葛奴乙的-「自我存在認同焦慮」。
Thumbnail
若你看過改編自徐四金的電影《香水》,肯定有幾個驚悚/荒謬的畫面很難忘記,也令我當年觀影後震撼許久;而釀成這悲劇的一切,我認為,都源於葛奴乙的-「自我存在認同焦慮」。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與惡魔交合、嘔奶、吐血、地鐵流產等衝擊視覺畫面,包裝以成的婚姻故事。⠀沒什麼比看這一個大美人發瘋更令人著迷了,記得是在高中時看到法國國寶阿佳妮的神顏才(誤)點開過來看,原本以為是一部用犯罪和愛情的劇。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用與惡魔交合、嘔奶、吐血、地鐵流產等衝擊視覺畫面,包裝以成的婚姻故事。⠀沒什麼比看這一個大美人發瘋更令人著迷了,記得是在高中時看到法國國寶阿佳妮的神顏才(誤)點開過來看,原本以為是一部用犯罪和愛情的劇。
Thumbnail
或者在同性戀情裡,長久以來異性戀的世界給框住了!實際上人的性別本來就是流動的,亦男亦女,應該才是每個人最完整的樣貌!
Thumbnail
或者在同性戀情裡,長久以來異性戀的世界給框住了!實際上人的性別本來就是流動的,亦男亦女,應該才是每個人最完整的樣貌!
Thumbnail
《分手的決心》以離奇的命案,撮合禁忌的戀愛,寡婦與刑警的眼神從躲避到纏綿,交織更多道德搖擺的危險性與刺激感,不倫值得跨越,淺嚐不如深陷,心碎依舊甘願,朴導的浪漫情懷,通常伴隨血淋淋的病態與扭曲....
Thumbnail
《分手的決心》以離奇的命案,撮合禁忌的戀愛,寡婦與刑警的眼神從躲避到纏綿,交織更多道德搖擺的危險性與刺激感,不倫值得跨越,淺嚐不如深陷,心碎依舊甘願,朴導的浪漫情懷,通常伴隨血淋淋的病態與扭曲....
Thumbnail
您有沒有這種經驗,看電影不管卡司、內容,直接看導演名字就決定入場?對我來說,因信任而看的導演,香港是杜琪峯,韓國就是朴贊郁。
Thumbnail
您有沒有這種經驗,看電影不管卡司、內容,直接看導演名字就決定入場?對我來說,因信任而看的導演,香港是杜琪峯,韓國就是朴贊郁。
Thumbnail
先旨聲明,這齣劇絕對兒童不宜。 我喜歡電影《香水》,雖然只看過一次,但印象深刻。 德國電視版《香水》則與徐四金的小說或電影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抽取小說的核心再自行創作出來的殺人故事。 當然,《香水》的小說版和電影版也是講殺人的嘛,只是電視版將舞台搬到現在。 一開場就是一個極受異性歡迎的女歌手的死
Thumbnail
先旨聲明,這齣劇絕對兒童不宜。 我喜歡電影《香水》,雖然只看過一次,但印象深刻。 德國電視版《香水》則與徐四金的小說或電影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抽取小說的核心再自行創作出來的殺人故事。 當然,《香水》的小說版和電影版也是講殺人的嘛,只是電視版將舞台搬到現在。 一開場就是一個極受異性歡迎的女歌手的死
Thumbnail
放映開始前,演員們特別提醒觀眾要拋下先前所認知的三觀,然而導演周美玲則表達對自己來說,這次的故事是種自然的創作。
Thumbnail
放映開始前,演員們特別提醒觀眾要拋下先前所認知的三觀,然而導演周美玲則表達對自己來說,這次的故事是種自然的創作。
Thumbnail
世俗眼中的「姦夫淫婦」痛下殺手那晚,柴火在兩人臉上忽明忽暗地閃爍,後來鬼魂如常飲酒、拉車,女人瀕臨瘋癲地尋愛祈性,男人深陷逃避愛與罪的輪迴,一切都被鎖在車輪日復一日輾過的小鎮巷弄。
Thumbnail
世俗眼中的「姦夫淫婦」痛下殺手那晚,柴火在兩人臉上忽明忽暗地閃爍,後來鬼魂如常飲酒、拉車,女人瀕臨瘋癲地尋愛祈性,男人深陷逃避愛與罪的輪迴,一切都被鎖在車輪日復一日輾過的小鎮巷弄。
Thumbnail
梳理基於生理及社會性別差異而造成引發 PTSD 的兩性區別後,再回過來看《香水》這部德國影集,我們便能發現《香水》中的人物設定在性別及創傷的關聯性上進行了顛覆。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發現《香水》中的主要角色幾乎都帶著來自童年的創傷經驗,而他們成年後的行為也顯示了創傷情境的固著⋯⋯
Thumbnail
梳理基於生理及社會性別差異而造成引發 PTSD 的兩性區別後,再回過來看《香水》這部德國影集,我們便能發現《香水》中的人物設定在性別及創傷的關聯性上進行了顛覆。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發現《香水》中的主要角色幾乎都帶著來自童年的創傷經驗,而他們成年後的行為也顯示了創傷情境的固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