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是德國作家派崔克‧徐四金 (Patrick Suskind) 在 1985 年出版的作品。 2006 年湯姆‧提克威 (Tom Tykwer) 執導的電影則是以此改編而成。
多年前第一次在誠品看到架上推薦的『香水』,充滿浪漫的書名及封面斜趴的半身裸女讓我以為這是一本講述法國十八世紀的情愛小說。(相比之下,新版素雅書衣上的一只香水瓶,可能讓讀者閱讀前更難猜中這本書的風格吧?)
與『香水』的第一次接觸不是透過閱讀,而是在家裡看影碟 (在那個串流影音平台還未盛行的年代,我會到影碟出租店租借想看的電影光碟);後來電視上的電影台重播時,我又再看了兩回。現在則可以透過 Netflix 重刷舊片。
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還蠻深刻的,主要是它的題材;比較常看的好萊塢電影較少以嗅覺為劇情主軸開展成線。作者創造男主角葛奴乙可悲的身世與敏銳奇特的嗅覺天賦,將之形塑為對「味道」無可救藥地迷戀,並執著不計手段想永久保存他所鍾愛的「香味」,終成牴觸正義、世人不容的變態殺人魔。
在此略過對劇情的細部描述,單純分享看完『香水』一片,在我腦中迴盪的幾個想法:我認為徐四金絕不想讓他的讀者將他的嘔心之作歸類為一般謀殺故事,他所想表達的主題其實也在電影一開始就已經點出,後續劇情也纏繞著主題發展,甚至導演怕觀眾沒察覺,還在片尾直接向觀眾道出。
我對『香水』的想法是,其實整部片是以「愛」為中心衍生發展的,從頭到尾都充滿徐四金對「愛」的觀察,及他將「愛」以各種形式,甚至是以觀眾很難連結的謀殺方式體現出來。
葛奴乙一登場就被設定在缺乏「愛」的環境生長;電影中的場景、運鏡所用的灰朦色調都會使觀眾或多或少感受到不自在,在那樣的情境下,他與生俱來、奇特的嗅覺能力自然不被預期是引領幸福的天賦。
但也因為葛奴乙的人生缺乏「愛」的包圍,他對味道近乎著魔的迷戀反而恰如他渴求「愛」的寫照。
如同他從不曾感受「愛」,他聞不到自己身上任何的味道;當他發現令他驚豔、不捨放手的「香味」(通常來自未婚的妙齡女郎,哈!的確很值得探討,徐四金是否並未跳脫父權思維,少女仍是慾望及美麗青春的核心象徵),他便異想天開地想循著製造香水的模式將所有迷戀的味道保存,甚至不惜以激烈的手法殺害收集。
越是得不到,就越是執著追求;葛奴乙強烈的佔有慾不也是「愛情」所發揮的魔力之一?
不論是片中美麗妙齡女角蘿拉,或是一一被葛奴乙鎖定的女子,都是徐四金用來表象人類最深沉的想望與慾望追求的最高價值象徵。
當奇里斯珍愛的女兒蘿拉受到死亡威脅時,他所展現的激動與強烈的保護慾,不啻是寫白了當人類感受愛情 (或心中所愛) 即將逝去時所表現的死命掙扎。
葛奴乙將所收集的一切「美妙」,同融為一瓶令世人瘋狂的「香水」;當他被捕站在教廷與眾生前受審之時,他將他珍貴的「香水」灑向群眾。
「香水」的香味令眾生喪失理智,鏡頭下的這一幕是所有人都開始發昏,拋棄道德,逾越性別,甚至是宗教的份際,熱情地寬衣解帶,以赤身裸體表徵愛情發酵與激情催化的魔力。
而葛奴乙,清醒的看著眾生受愛情激化的模樣,或許愚蠢、或許失控;但也唯有不受愛情撼動的,才能保持如此清醒的面目。
這一幕,庭下的所有人對著發散「愛情」香味的葛奴乙充滿膜拜與欽慕的渴望,像是「費洛蒙」發揮時,人類在愛情中的盲目神情。
當香味散失,一如愛情短暫的賞鮮期,所有受到迷惑的眾人煞時清醒,驚異地看著剛才熱情如火的對象,那種如夢初醒、不可置信、又急於掩飾的表情,實在令我發噱。這真是熱情夢醒的真實面貌啊!!
導演利用巧妙的運鏡,將主角嗅覺的感受生動地透過觀眾的眼睛傳達味覺的意象,是本片很值得觀察與欣賞的手法。
以上文字,希望能兼顧在不透露過多的情節之下又能充分表達我的觀後感,如果能使看過本片的人也心有所感,或是引發未觀賞過本片的人一點點探索的興趣,我想這就是本文所期待的最大效果吧!
給對十八世紀法國場景或對徐四金作品有興趣的人,電影推薦指數:★★★★ (滿分 5 顆星)
◆2023/10/14 本篇入選電影戲劇分類的即時精選。
★★★ 喜歡我的文字創作,可以按愛心、留言、複製網址分享連結或追蹤我持續關注。三大專題【
人生的滋味】、【
嬉遊記】、【
白馬茶房】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