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不擅長表達自己的人。
過去無論是在學業還是職場中,我總是羨慕那些可以自在說話、毫不掩飾做自己的朋友。他們好像從不需要在意別人的感受,想什麼就說什麼,輕鬆又有自信。而我總是會在一開口之前,反覆思量每個字句,擔心自己的話會讓人不舒服、不被喜歡。
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我做不到?是不是我太軟弱,才這麼小心翼翼?」直到這幾年,隨著創業、經歷更多人際互動,我才慢慢明白:
所謂的「做自己」,並不是任性,而是一種成熟的修煉。
有些人習慣用「我就是這樣,說話比較直啦」當作擋箭牌,但其實那往往只是把沒處理好的情緒丟給別人,卻沒看見關係因此疏離、心也沒有真正變得自由。
真正的「做自己」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有意識地表達內在的真實。
一個靈魂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開始練習:
- 能不能在表達感受的同時,也帶出自己的覺察?
- 能不能在指出問題的同時,也願意一起承擔、尋找解法?
- 能不能誠實說出心裡話,又不讓對方感覺被貶低或攻擊?
我記得有一次朋友逛街試衣服,正開心地看著鏡中的自己,另一位朋友卻立刻說:「那件超顯胖,手臂太粗,腿也不夠修飾!」
她的出發點或許是好意,但語氣中沒有空間,語言裡也沒有溫度。 於是,本來充滿期待的時刻,瞬間變得尷尬又受傷。
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
所謂的表達,不該只是把話說出去而已,而是要讓靈魂之間更靠近。
當你願意好好說出感受,請也記得為對方預留理解的空間;
當你指出問題,也可以種下一顆轉化的種子。 那是一種不斷在「真實」與「溫柔」之間來回校準的歷程。
表達自己,不是靠大聲,而是靠真誠。
做自己,不是對抗他人,而是理解自己。
這樣的你,才是真正開始自由的你。
也才是,那個靈魂正慢慢成熟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