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歷史
藍染是一項天然的染布工藝技術。這技術在中國的歷史久遠,自古以來中國使用最普遍的染料就是「藍靛」。藍靛是經由藍草的栽種然後取製而成,歷史可以追溯回商朝。藍染的技術在秦漢時代已經非常成熟,在明代起更成立「藍碇所」來管理,清代的時候因為青藍色的布匹需求量大增,帶動了藍染產業的興盛,在甲午戰爭之前更達到頂峰。
台灣種植藍草的紀錄可以追溯回荷蘭統治時代,而藍染這項技術在明末清初時跟隨著來台開墾的移民也傳入台灣,在許多客家村落是當時重要的經濟來源。台灣原住民的紋面、先民的青布衣、客家的藍衫,皆是藍染文化的呈現。之後日本統治時期,農民改種植更值錢的經濟作物及化學染料的普及,台灣的藍靛及藍染的技術在台灣消失了很長的時間。直到1990年代,藍染這項技藝才開始在台灣復興。
藍染植物
目前所知的藍染植物主要分屬下列四科:(一)爵床科植物馬藍(二)豆科植物木藍(三)蓼科植物蓼藍(四)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在台灣多是以馬藍及木藍為種植目標,北部多栽種馬藍,而南部則是木藍居多。
馬藍,被認為原產於印度北方盛產紅茶的阿薩姆地區,在中國則分佈於亞熱帶的華南地區,自浙江省南部至福建、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雲南、海南等地。台灣北部栽種的馬藍,又稱「大青」或「山藍」。木藍,豆科植物,分佈廣闊,包括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都是和繁殖生產,昔日印度以生產木藍靛染料聞名世界,故又稱為「印度藍」。木藍被公認為是所有藍染植物中藍色素含量最多、品質最佳之染料植物。
我們這次去的卓也小屋所栽植的便是馬藍喔。
製藍與建藍
製作藍靛有2種方法,沉澱法及堆積發酵法,卓也小屋用的是沈澱法。大約10公斤的藍草,可以萃取1公斤的藍靛。
Step1 浸泡藍草:將藍草浸泡於水中,夏季需要36小時,氣溫低時需要2-3天,等到藍草裡的色素被溶解出後,將腐葉撈出。
Step2 打藍:加入石灰乳水於藍草浸泡液中,並快速攪拌,剛開始會出現很多泡沫,之後泡沫逐漸減少,最後成細小狀即可停止。
Step3 沉澱液體:靜置1-2天等藍靛沉澱,再將廢水排出
Step4 收集藍靛:將藍泥放在布袋中瀝掉多餘的水份,即可保存起來,等需要用的時候再把它還原。
Step5 建藍:藍泥需經過發酵還原的過程才能得到藍色染布的液體。於染缸中準備鹼液,再倒入藍靛、麥芽糖、米酒或清酒等「營養劑」等待染液發酵。建藍會因配方和氣溫的不同,需要數日至3週才能發酵還原,期間還要適當地加入營養劑,並每日攪拌使母菌活絡,藍色液體會逐漸轉變成深藍及褐綠色。
製藍與建藍都是需要非常熟練的技巧及花費很久的時間,所以我們去體驗藍染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直接從設計圖案這個步驟開始體驗。
防染(設計圖案)
因為我們體驗的布是白色的,而想將花紋染在白布上,呈現底部是藍色,圖案則為白色的話,需要防染。防染的方法有好幾個,常見的有:綁染、縫染、絞染、夾染、蠟染、孔染等等。
這次我們體驗了托特包及方巾,基本上使用的就是綁染及夾染。
方巾可以運用摺布方式的不同,可以變化出很多連續性對稱花紋、放射花紋等圖案。
布浸清水
圖案設計好後,老師會將作品浸到水裡,一邊講解之後的步驟
反覆浸染、氧化
將作品泡在染缸裡,輕柔搓揉2分鐘,將水壓亁後去沖水。沖水時布會慢慢從綠色轉變成藍色。方巾要重複動作2次,托特包則需要重複3次。重複越多次顏色會越深。
脫水
第一次沖水完後將布輕輕擰乾,再去浸染一次。第二次沖完水擰乾後,可以拿給旁邊的老師去脫水機脫水。脫完水後,拿去旁邊拆橡皮筋。
成品完成
附上課程的價格,可以先上網預約,他們是整點開課,我們這次運氣很好,沒有預約,10點的課程還有空位,我們就直接上課了。
卓也小屋的其他景點
卓也小屋除了可以玩藍染之外,園區風景也很漂亮,他們還有一些住宿的區域,覺得住在這裡也是非常不錯的。
卓也小屋旅遊資訊:
地址:苗栗縣三義鄉雙潭村崩山下1-9號
TEL:037-879198
附上玩藍染的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喔
同場加映-大湖ㄎㄚ大粒採草莓
本來這次出遊最主要的行程是採草莓,所以選了另一個近的景點一起去玩,沒想到卓也小屋成了這次出遊的主角,哈哈。去年一整年沒有去採草莓,所以新年的第一天,就跑來大湖採草莓,因為連假整個人爆炸多,從山上下來看到接近主要的採草莓區開始塞車,立馬決定看到旁邊有車位可以停的草莓園就下去採草莓!我們去的是ㄎㄚ大粒草莓園,這個草莓園有分在地上的也有高架的,價格都是一樣的,雙重享受哈哈,一斤400元,我們採了快600元,精挑細選都還滿大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