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investment you can make is in yourself..... you are by far your biggest asset" ----- Warren Buffett
今年的過年深刻感受到一年的變化可以很大,因為家裡少了一個人。
我更加的感受到過年過的簡簡單單很好,與家人朋友見面聊天,不用很多儀式很複雜,簡單就是一種幸福。
因為過的簡單,我喜歡在過年期間好好的把焦點專注在自己與家人朋友身上。
好好的聆聽自己、聆聽家人朋友,好好的感受自己並充電。
這次的年假我給自己訂定了目標checklist,包含運動、閱讀、線上課程、與家人朋友相處等等。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checklist就是寫下自己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但不只是單純金錢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而已,也不只是金錢方面的滾動預算,而是從「投資」的思維看待自己賺進來的收入和花出去的支出。
首先從資產負債表的「資產」和「負債」開始,
從財務層面會計算自己的「有形資產」,包含現金、股票、債券、房地產等等,但盤點自己的「無形資產」也很重要,包含語言能力、某領域的工作經驗、證照、個人品牌知名度、人脈等等,這可能無法量化,所以常常會被忽略,但這些「無形資產」強烈的關係到損益表裡的「收入」。
你的薪水多寡是如何衡量的?我們常常在一個工作久了,很容易落入舒適圈,想著自己會依照年資越來越多升職等,所以就會被加薪,但如果從個人能力和時間的價值思考,年資越高的意思是經驗相對比較多,按照常理就是解決問題的效率和精準度提升(當然也有例外),所以公司才願意升職等加薪,這些「經驗」就是「無形資產」之一。再來如果工作是業務的話,也有人脈和關係,越是只有自己才能接洽的客戶,那自己的價值就越高。
所以呢?如果想提升「收入」,那除了將錢投資在「有形資產」之外(拿去買房、投資股票等),也需要投資在「無形資產」,用自己的能力、經驗貢獻給社會,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價值,。
接下來是損益表的「收入」和「支出」,
今年對我來說是大量投資自己的好時候,大家應該都從新聞中聽到2023年上半年整體經濟不樂觀,很多大型科技公司也都進行裁員,但這絕對不是消極的時候,更是投資自己的好時機。
所以今年我將我的支出分成三桶金; 「儲蓄 20%」「生活費60%」「自我投資20%」
「儲蓄」就不用多說了,但「生活費」我會計算的是生活最低底線費用是多少?比如一天的餐費,其實要吃得健康又吃飽很簡單,全家買個沙拉、鮭魚味增湯再加個御飯糰差不多$150,一天當中不同的組合吃個三餐大約花費$500,其他的像是房租、交通等也依照這樣計算最低底線後,「生活費」這桶金的預算就出來了 (所以計算後也可以調整比例)。這也是很好的釐清「需要」和「慾望」的時候。
這樣生活會不會覺的很憋屈?哈哈。其實不是,這時候我會將「投資」思維納入並思考,多出最低底線的支出是不是「自我投資」了。
就拿剛剛的餐費舉例,如果平時我想要吃「好一點」的餐廳一餐約$400,這個多出來的$250就是從「自我投資」這桶金出,那我會思考多出來的我投資在哪裡了?可能約餐廳是因為與一位一直以來想請教的同事、長輩認識,所以這$250是投資在自我提升和人脈,或是我是想體驗一家高級餐廳,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等等,都可以是適合自己目標的自我投資。
就像我之前在線上讀書會有分享過的,如果給自己設定一個想建立的原子習慣 (引領性指標),當每日達成的時候可以用小金額獎勵自己,這也是「投資」在自己身上。
從這個角度思考,每一分錢都只是工具,不斷地為自己的目標付出。
從省錢的思維解脫,轉個念,從投資創造的角度行動,不管是「有形資產」還是「無形資產」,都會有愛因斯坦說的第八大奇蹟— 複利效應。
是不是覺得每做一件事都是為了自己的成長而有所行動,感覺非常有動力呢?
趕快開始吧~
靈感與學習來自於「高財商女子養成術」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