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旅行札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前陣子因為寫論文的關係,反覆讀了幾次舒國治的旅行散文,開始羨慕起他的散漫晃蕩,開始嚮往舒式漫遊與流浪。

除了漫遊與流浪之外,我也開始拍照。過去我不太喜歡拍照的,只喜歡拍山水花草等等的自然景物,其次是人文景觀,最討厭拍的是人。除了討厭拍人,我也不喜歡被拍,所以國高中時期的照片不多,大學之後比較沒那麼排斥但也不會特地去拍,照片也不多。最近卻想以拍照和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特別是自己到處閒晃的時候,因為僅有這種時候才能最專注地看到自己好奇的事物,也最能反思。

過去修系上的散文課,老師就曾講過「地方」是最難寫的。有一回,老師出的作業就是地方,老師還特別安排了約半個鐘頭的時間,帶著我們去感受一下學校附近的陽光和空間,說是這樣大家交作業比較公平。但我卻認為這只會增加作業難度。並不是每個三十分鐘都可以成為有意義、能下筆書寫的時刻啊!果然那次作業大家寫得都相當差強人意,僅一位在路上看到老人過馬路,將之與自己祖母連結寫得比較好些,但當然還是有些偏題的疑慮。期末時,我也以自己在高雄打工換宿的經驗寫成散文繳交期末作業,雖然自認寫得不堪入目,但無論如何期末作業還是得繳交,便只得硬著頭皮上傳,老師給得回饋則是看不到我的自我對話。

但無論再怎麼難或是不切實際,總得先做再說。

1/5三重

美國朋友生日,也順便邀請學伴來幫她慶生。由於學伴生日近,本來也猶豫要不要順便一起慶生,但想到之前看到一篇網路文章說在德國人眼裡提前慶生是詛咒,便作罷。現在想想,應該要跟學伴驗證一下網路資訊的真偽。

因為美國朋友喜歡抱石,之前就帶著學伴一起去抱石場體驗。那是學伴第二次抱石,我也是。本來還討論要不要慶生也去抱石再去夜市,後來我靈機一動提議去射箭,於是就到了三重國民運動中心。

當天我還挺雷的,明明不是第一次去,但因為和三重綜合體育館搞混,導航錯地方,又誤信google map騎車比較快,於是趕緊跳下公車騎Ubike,結果發現居然要上橋,和機車共行一個小小車道,我實在很害怕,所以自己看著地圖胡亂往目的地前進,結果就是遲到。

學伴很快就上手

這是我第二次射箭,但表現得沒有很好,一直偏掉。反而是第一次射箭的學伴進步神速,沒多久就集中在箭靶中間位置。

晚上去了三和觀光夜市。半年來第三次來,但前兩次重點在買衣服,這次意外發現好多好吃的。發了限時之後,一位在桃園讀書的台中朋友回覆說最近看到好多三和夜市的限時,要我下次當她的導遊。

1/12侯硐

和學伴以及她的韓國室友一起去侯硐,才剛出站就有四隻貓咪在車站裡,車站甚至放了一些貓咪飼料碗。

貓村其實在後站,要通過一條木板隧道,才會來到貓村,但完全沒做功課的我們直接往前站的方向走。

我們只說好要去候硐,我也告訴他們那邊有一些歷史景點和貓貓,應該是學伴喜歡遊玩的景點,又因為我和她的韓國室友算是不錯,又另外詢問她要不要一同前往。約好時間後,完全沒做任何規劃就到侯硐了。

還滿喜歡這樣的行程的,沒有任何壓力,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一路上,我們彼此學習語言,四種語言一直切換。之前在Dcard上看過有人在國外讀書,宿舍裡也是好多語言都能互通,雖然原po沒寫得很詳細,我猜應該只是比較日常的對話,但還是讓我很羨慕,也想體驗這樣的生活。如今我也做到了 雖然我們主要溝通語言還是英文 但我們都會時不時的問一下:How to speak in Korean/German/Chinese?

帶外國朋友也有很多好處,老闆都特別大方熱心,例如吃冰的時候一直幫我們加料,像是湯圓、珍珠和紅豆。要不是我和學伴都不喜歡芋頭,不然他也會給我們芋頭。吃午餐時 我們總額是205但老闆也只算我們200。結論:要常常帶外國朋友出門。

下午的時候我們都有點累了 看到椅子就休息,在礦工文史博物館下面休息;往回走看到一個鐵的鞦韆可以四個人面對面坐,就坐下休息;流動廁所附近有椅子,上完廁所又休息,沒有安排行程所以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也不需要趕行程,很輕鬆。

隧道裡的燈籠

準備要離開之前我們才前往後站的貓村。韓國的女生在發現隧道其實是貓的形狀,前站是貓頭,整條隧道則是貓身

1/13陽明山花卉試驗所

從捷運站的廣告得知台北花季,剛好這天也沒作任何安排,於是挑了這天賞花。當天天氣很好,雖然我不會開車,但幸好台北的交通夠便利,我才能行動獨立。

最驚奇的發現是,原來老人們也數位成癮。在許多樹蔭下和座位區都看到好多長輩們在划手機。最驚奇的發現是,原來老人們也數位成癮。在許多樹蔭下和座位區都看到好多長輩們在划手機。本來也猶豫要不要找人幫我拍照,畢竟年輕,要多保留照片,尤其我還有化妝,但又不好意思找人幫我拍照。

地上的落花

溫室裡有一個漂亮的棚架,本來想拍一組沒有人的空景,可是排在我後面的一位長輩視若無睹地逕自繞到我前面,還呼朋引伴來拍照。跟在她後面的一位同伴阿公感覺年紀很大了,步履緩慢,他似乎有注意到我,看了我好幾眼,不知道是不是在猶豫要不要告知一下同伴們,但敵不過阿嬤的催促,顫抖著雙手舉起胸前的數位相機。挺好奇怎麼其他幾位比較健壯的長輩們不幫忙拍照,反而讓年紀最大的同伴幫大家合照呢?

溫室入口的木雕裝置藝術

1/17、19屏東潮州

17號傍晚左右,自己一個人在潮州附近閒晃。這不是我第一次自己回屏東,事實上我在大一寒假就曾自己回去待了一個多禮拜。我當時還查了好多潮州景點,但都沒有出門,只有自己在房間看書或滑手機。

這次我沒有查任何旅遊資訊,單純走馬看花。一方面也是覺得旅遊景點戥Linda來了之後再一起參訪。我先延著鐵道的高架走,路牌標示是往萬巒的,雖然走路到萬巒實在是很瘋狂,但想到萬巒的豬腳,還是向萬巒的方向前進。當然,我沒有到萬巒,只在潮州閒晃,一路上看到很多漂亮的房子。

車站附近新蓋了許多漂亮的房子

幾年前就在阿嬤家的附近看到很多新房子,看起來就很像有錢人的郊外別墅。但那天晃晃的過程哩,我看到除了家裡附近獨棟的「別墅」外,還有聚落在一起的透天厝社區,讓我有點意外。媽媽跟我說潮州轉運站是台灣最南站,所以讓潮州繁榮。不過我查了資料發現其實恆春轉運站才是最南站,興建的時間甚至比潮州轉運站和屏東轉運站更早。精確說法應該是,潮州是台鐵最南端的轉運站。 但也終於解釋為何這幾年回去都能看到新房子,原來是新建了轉運站。

學伴到的第二天,也就是1/19,我們也曾一起去了一些歷史人文景點,這些都是我和學伴喜歡的行程。當然,這些地點是網路上找到的,其中屏東戲曲博物館是我大一獨自回去時就想參觀的地方。

半路上看到地圖顯示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想著是我們喜歡的地方,所以又帶著學伴前往。園區很小,東西沒有很多,倒是有介紹日式傳統建築不同的窗型。旁邊有個小的屋子可以拖鞋進去參觀,還有透明玻璃可以看見下面的建築結構,不過整體來說其實和紀州庵舊館滿像的,只是潮州的建築更舊,光線多來自室外而非室內。再旁邊還有互動展區,就是讓小朋友玩的地方,我也去試了射擊,但因為是給小孩玩的,很簡單,只有一個沒中。最末端有大富翁,有些機制和潮州當地有關,如燒冷冰。但我找不到骰子,工作人員說拿去修了。

前往屏東戲曲博物館的路上經過摸乳巷,我和學伴解釋摸乳巷的由來。不過我本來以為只有鹿港才有,沒想到潮州也有。

路上經過果汁店,我點了一杯蔓越莓牛奶,學伴點香蕉牛奶。因為午餐學伴堅持要請,所以這一次我堅持要請她,還特別強調她請的價錢比較高,她才同意。

戲曲博物館空間很狹小,清潔阿姨看到外國人顯得很興奮,非常熱情地跟我們介紹。入門處展示的是印尼的人偶,右手邊有個放映室播放印度神話:達摩的故事。不過工作人員似乎在維修投影片,所以我向學伴提議去後面走走。

展區後方是一條走廊,走廊旁還有另一個展區。清潔阿姨很熱心地拿了工作人員自製的人偶給我們玩。

1/18九曲堂車站

18點跟學伴約在九曲堂車站。本來我的家人打算邀請她一起在屏東的阿嬤家過年。但因為她的室友即將離開台灣並希望能跟她道別,所以她只待了三天兩夜。

當天我大概14點就先自己在九曲堂附近晃。本來沒打算這麼晚出門的,但生理期突然來了,有點嗜睡,睡到阿嬤進房間催我吃午餐。但我還是拖到十二點多才和阿嬤出門買便當。

鳳梨工廠

鳳梨工廠入口

先查過九曲堂附近的景點,發現鳳梨工廠和舊鐵橋,一出站就往最近的鳳梨工廠走。其實空間有點小,有個應該也是自己一個人旅行的女生和我一前一後進入,
她還畫了一張明信片。裡面還有賣冰,可惜我不能吃。逛了一下有點累了 就盤坐在放鳳梨田旁邊休息。

車站旁有一塊空地,不知道算不算公園,總之鳳梨工廠斜對面有一家咖啡廳,我走進去晃了一下,沒什麼人,東西不多,偏貴。櫃檯跟我打了個招呼後也不怎麼搭理,我便又晃了出來。

一路上只有我一個行人,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感覺很多騎士都在瞄我,我都納悶自己是不是誤入行人不能走的道路。

小花上有顆飽滿的水滴

半路經過農友種苗休閒農場,好奇之下就進去了。裡面幾乎沒人,一個多在盆栽後滑手機的,嗯,應該是農友,也沒注意到我,我就自己慢慢逛,直到走近了他才抬頭瞄我一眼,又自己低下頭滑手機。

農場裡面有座池塘,剛好有點累了,附近也沒什麼人,於是就不客氣地直接坐在池塘邊,順便休息。舒國治在〈流浪的藝術〉中有言:「要平常心的對待身體各部位。譬似屁股,哪兒都能安置;沙發可以,岩石上也可以,石階、樹根、草坡、公園鐵凳皆可以。」我雖認同,平日裡就不敢執行,只有生理期體力較差加之以身旁無人才敢放肆席地而坐。

終於走到舊鐵橋,但我先看到旁邊的三和瓦窯,想著等等也要一探究竟。鐵橋旁有兩排花朵,很明顯有人精心照顧。我看到鐵橋旁寫出口禁止進入,於是先坐在花朵前拍照,順便休息。

舊鐵橋溼地

新舊鐵橋

沿著花卉造景中間的走道走,抬頭看到橋上陸陸續續好幾組人,但走到底還是沒看到可以登上鐵橋的路口,又在橋下的空地閒晃,還是沒看到鐵橋路口,倒是先走到瓦窯前 於是只好隨遇而安。

從濕地的方向進入瓦窯,就看到兩個工作人員在彩繪兩旁雕像。

三和瓦窯其實也不大,裡面倒是有人:一個孩子在做DIY瓦片繪畫,看起來大約是低年級,旁邊應該分別是工作人員和母親。DIY區的旁邊是販賣區,販賣文創瓦製品,有另一對母女,女兒應該有十歲了。她一雙眼睛咕溜溜地盯著我,看似有點好奇。我們互看幾秒後,她又若無其事地拿起一隻毛筆沾水,在瓦片上有模有樣地揮毫。我偷瞄了一眼,寫的是大吉大利。

DIY繪製瓦片的旁邊有DIY愛玉,但不知道是不是非假日的關係,沒人。我坐在那休息到16點左右,在地圖上發現不遠處有1300藝術中心,看看時間還早,便決定前往。

1300藝術中心

藝術中心入口的雕像

藝術中心入口和地圖顯示的不同,一個牌子上寫著入口在剛剛經過的巷子裡,進去後發現其實是個販售裝飾品的地方,再更裡面像是宴會廳,並不是我一開始認知的地方政府籌辦的文藝場所。一直聽到宴會廳裡餐盤碰撞聲,大概是服務生在工作。

稍稍逛了一圈,又回去濕地公園找鐵道入口,鐵橋入口在濕地公園入口另一側。其實從出口上去大概也不會有人管。我在橋下閒晃時橋上亦有不少人,我上去時只遇到兩對情侶,第一對女生在幫男生拍照,第二對兩個人單純牽手聊天。我比較喜歡第二對。走完鐵橋後,其實還有約並時間還有一個鐘頭。我想沿著濕地公園走回車站。路上行人不多。大都是騎腳踏車的,尤其走的距離越遠,就越少行人,讓徒步的我顯得很突兀。

走了好長一段,好奇還有多遠,發現公園的另一端與車站也尚有段距離,且需要往回走。於是查詢地圖,地圖建議我往回走來時路,我怕讓學伴等,所以採納了它的建議。後來回想起來有點後悔,都已經走到濕地公園的一半接近後段了,繼續走下去仍然可以再另尋途徑回車站。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地圖只提供客觀資訊,沒辦法同時納入情懷。

1/27林邊半日遊

當天早上去姑姑家找表弟,中午他去打工之後,我就決定留在林邊閒晃。我先問了表弟林邊哪裡好玩,他答不上來,我只好上網搜尋,心裡不免暗自嘆息自己真不是一個合格的閒蕩者,不是隨心所欲想去哪去哪,居然是看哪裡好玩去哪裡。

林邊基督長老教會

教會種植的花卉

在前往福記古厝的路上經過林邊基督長老教會,再往前就是福記古厝。

可能是因為不是禮拜時間,所以教堂沒有人,但旁邊的花卉顯然是精心打理的,很漂亮。

旁邊應該是行政辦公的處室,有種小學走廊的既視感。後面還有個類似活動中心的地方,與旁邊的福記古厝庭院僅以圍牆相隔。

福記古厝

大門

庭院中的蓮霧已破舊不堪

一進去福記古宅就是一座小庭院,左手邊是行政辦事處,是一個像是小木屋的地方,要從木梯爬上去。我溜上去瞄了幾眼,只有一個人坐在桌子前。行政辦事處旁邊有兩個大桶子,不知道用處是什麼,但因為高度夠高所以可以眺望桶子裡面,一個似乎是空的,一個則堆滿落葉。

入口處還有個牌子簡單描述鄭家的歷史,告示牌旁是林邊鄉的特產——蓮霧的裝置,不知是否因為南部陽光強烈的緣故,已是斑駁不堪。





親林公園

隨意沿著堤壩走,看到下方有一座公園就好奇下去看。公園旁有象棋協會,幾位老人聚在旁邊的榕樹下下象棋,我覺得好親切,不論是隨意搭建的棚子、榕樹,或是在樹蔭下乘涼而不使用風扇等等,都讓我感到很有人情味。

公園旁的象棋協會

不過公園有些荒涼,不知道有沒有固定安排清潔隊伍清掃落葉。雖然是年假,但落葉感覺也不是幾天堆出來的。但我依然沿著公園走,走到後段時,感覺是一座翻新的公園,有遊樂設施,還有孩童,一位家長躺在大鞦韆上休息。分為很歡樂,很是一個悠閒的下午。

一月的感觸

在林邊的感觸最深,包含網路和現實的差異。福記古厝是google搜尋以及地圖推薦的景點。且不說沒有人參觀,就是大門前象徵林邊特產的蓮霧已經嚴重落漆。另外google上甜根子濕地的夕陽很美,但我實際到了現場卻很荒蕪,旁邊是兩座橋,相當阻礙視線。

最近新加入了revery夢想團隊,是推廣地方創生和青年返鄉,並以高中生與大學生為主要成員的組織,所以一邊走的路上也在思考林邊鄉的地方創生。當然,地方上還是有在做事,例如古厝、蓮霧街以及親林公園,都是地方保存歷史文化、推廣在地特色與提升生活品質的證明,但推廣宣傳上的不力也是肉眼可見的。

說到當地的蓮霧,正好也看到《上下游》有專欄正在探討林邊農地重電的問題:

裡面提到農地被大量徵收,青農想要回歸家鄉種田卻都被地主徵收,農民反映現實田地情況與官商說的「嚴重地層下陷不宜種植」也不完全相符。我想到政府在執行建設前,都會做環境評估,那土地在被徵收之前,又是否有土地或農業相關的專家進行評估田地究竟是否不宜種植呢?而實際下田的農夫難道不比地主、能源公司和政府還要更清楚農地的狀況嗎?

政府推動地方創生的同時,也開放讓能源業者租地種電,讓自己的政策自相矛盾,多數情況下都是資本家勝利,地主則可能為了輕鬆賺錢或是遭能源公司的大餅給蒙蔽,興高采烈簽約後卻是一場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屏東景點:萬巒&潮州一日遊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43會員
150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2025/03/24
趁著連假,參加了一個花蓮石平部落的旅遊。 我們認識了一些台灣的植物、射擊體驗、原民美食,還有藤編課程,最後坐上鐵牛車兜風。
Thumbnail
2025/03/24
趁著連假,參加了一個花蓮石平部落的旅遊。 我們認識了一些台灣的植物、射擊體驗、原民美食,還有藤編課程,最後坐上鐵牛車兜風。
Thumbnail
2024/12/21
第一次參訪台灣博物館,直接被我列為必帶外國朋友參訪的地方。 入門門票僅要 30 塊,當天的票券還可以參訪對街的古生物博物館,超級划算。 台灣博物館展出的範圍非常廣,從自然生物,到文化歷史,包羅萬象。外國友人可以很快地從不同面向認識台灣。
Thumbnail
2024/12/21
第一次參訪台灣博物館,直接被我列為必帶外國朋友參訪的地方。 入門門票僅要 30 塊,當天的票券還可以參訪對街的古生物博物館,超級划算。 台灣博物館展出的範圍非常廣,從自然生物,到文化歷史,包羅萬象。外國友人可以很快地從不同面向認識台灣。
Thumbnail
2024/12/02
我很喜歡吃火鍋,不過過去一直沒有機會吃六扇門,直到最近慶功宴才光顧。 這一吃,六扇門直接成為我心目中第一名的火鍋品牌。
Thumbnail
2024/12/02
我很喜歡吃火鍋,不過過去一直沒有機會吃六扇門,直到最近慶功宴才光顧。 這一吃,六扇門直接成為我心目中第一名的火鍋品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獨處時,一個人的感觸好像特別多.... 但是兩個以上的群聚,我通常會忘了自己,太依別人為重心,我考慮到他人, 讓自己其實有時會得有點痛苦....,或忘了自己本身的需求....! 過了40再次與國中同學出遊,當然國中同學到了台北工作, 也許剛好藉由公司旅遊補助的理由,來台北排三天兩夜之旅.... 當然
Thumbnail
獨處時,一個人的感觸好像特別多.... 但是兩個以上的群聚,我通常會忘了自己,太依別人為重心,我考慮到他人, 讓自己其實有時會得有點痛苦....,或忘了自己本身的需求....! 過了40再次與國中同學出遊,當然國中同學到了台北工作, 也許剛好藉由公司旅遊補助的理由,來台北排三天兩夜之旅.... 當然
Thumbnail
崎頂子母隧道 傳聞像神隱少女的場景,自己拍起來怎麼不像... 看看別人的照片,再看看自己的照片,攝影課程該排上學習日程了。
Thumbnail
崎頂子母隧道 傳聞像神隱少女的場景,自己拍起來怎麼不像... 看看別人的照片,再看看自己的照片,攝影課程該排上學習日程了。
Thumbnail
因為寫論文的關係,反覆讀了幾次舒國治的旅行散文,開始羨慕起他的散漫晃蕩,開始嚮往舒式漫遊與流浪。
Thumbnail
因為寫論文的關係,反覆讀了幾次舒國治的旅行散文,開始羨慕起他的散漫晃蕩,開始嚮往舒式漫遊與流浪。
Thumbnail
我很喜歡散步,多年前如此,如今亦是。手持相機,穿梭大街小巷,捕捉一些別人不會留意的日常風景,那些看似矛盾、逗趣的好笑畫面也在散步的過程中一一成為我的記載。
Thumbnail
我很喜歡散步,多年前如此,如今亦是。手持相機,穿梭大街小巷,捕捉一些別人不會留意的日常風景,那些看似矛盾、逗趣的好笑畫面也在散步的過程中一一成為我的記載。
Thumbnail
獎補充完喵星人能量,我開始準備出發回家,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不過說是回家其實我也沒有打算馬上回去,打算沿路玩一下,回頭的路上還在岔路發現有趣的陸軍軍棋 國軍軍棋~ 楚河漢界 順著台二十六線,我飽覽了昨天因為天色太暗沒有觀賞到的海濱美景,猩猩石和海鷗岩不知道是不是角度的關係抱歉我看不出來 中間
Thumbnail
獎補充完喵星人能量,我開始準備出發回家,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不過說是回家其實我也沒有打算馬上回去,打算沿路玩一下,回頭的路上還在岔路發現有趣的陸軍軍棋 國軍軍棋~ 楚河漢界 順著台二十六線,我飽覽了昨天因為天色太暗沒有觀賞到的海濱美景,猩猩石和海鷗岩不知道是不是角度的關係抱歉我看不出來 中間
Thumbnail
突然看到格芮一個人走在人行道上,我就搖下車窗會格芮喊:「小姐,一個人要去哪啊?上車嗎?」
Thumbnail
突然看到格芮一個人走在人行道上,我就搖下車窗會格芮喊:「小姐,一個人要去哪啊?上車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