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前,我不認識林宜敬。
我看書,可是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讀臺灣軟體工程師寫的書。書名《流寇與創新者》格外引人矚目與好奇,流寇,歷史課本多指明朝流動的土匪。土匪和創新有什麼關係?我們已置身於文明的世界,何來流寇?
這本書正如封面的引言,書裡的內容主要是林宜敬的求學與創業生涯的經歷,像是日記般的短篇散文,只是它的文字並非騷人墨客筆下的風花雪月,而是理工思維與人文關懷兼具的幽默小品,最耐人尋味的是每篇小品背後呈現林宜敬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這很像日本藝術家的微型創作,就算是細小的生活片段也具備宏觀的視野。
這裡挑選三篇我很喜歡也頗有感觸的部分:
│流寇與創新者
先從〈流寇與創新者〉談起,我認為這篇被當作書名有其意義,其核心精神在於「創新」,所以有些篇章可以看見林宜敬對創新的獨到見解。而這裡說的「流寇」其實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也沒有創意的人。這樣的人不懂得創造,只得像窩邊草,那裡有新勢力竄起就一股勁地往那兒靠,林宜敬認為真正的創新者是走在任何人的最前面,所以現在流行談AI、雲端的人都不算創新,充其量是跟著趨勢走而已。
仔細端詳我們所處的社會,從政壇到教育界都有人打著創意、創新、翻轉的口號、方法或策略,但端詳內容就會發現多麼華而不實。可悲的是──流寇往往沾沾自喜很前衛新潮,更可怕的是──我們已不在明末清初的亂世,卻身處流寇大放厥詞的世界。
│說故事的人跟聽故事的人
我在課堂上常常說話,也很常說故事,這兩年我有深刻的感受──就是聽故事人變少了,所以看到林宜敬寫下這篇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課堂上最怕有人不能好好聽故事,尤其是當你正要說一部小說的精彩之處,但就是有人會插嘴問一些不相干的問題,身為師長總是很矛盾,因為不論是否要回應插嘴,這場說書都像有刮痕的光碟片,不僅樂曲很卡不流暢,也讓聆聽的觀眾興致大減一半。這是傾聽的藝術,也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課題,因為那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若少了尊重,橋梁怎麼會穩固呢?
│避免成為惡老闆的方法
老實說,這本書厲害的地方是看似是林宜敬的個人經驗談,但是卻能讓創造讀者換位思考的可能性。像是〈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中的國家可以替換各種場域,例如換成學校、公司或家庭。若把學校帶入此篇公式,甘迺迪的名言就會變成:「不要問學校能為你做什麼;問問你能為學校做什麼?」如此一來,就會激盪讀者產生思考的空間。
而讀完〈避免成為惡老闆的方法〉讓我不禁莞爾,其原則三「避免人家以為我們是好老闆」令人印象之深。這裡的「老闆」也可以是各類工作的領導人,所以我又打趣地抽換林宜敬的文句:「避免人家以為我們是好老師,因為會吸引一些愛靠腰的學生/家長,而愛靠腰的學生/家長天生就是愛靠腰。」這固然是其中的趣味,然而仔細思索卻也是教育現場值得反思的哲學命題,如同林宜敬所言:「一旦公司想顧及好老闆的形象,就不敢得罪愛靠腰的員工。」同理推論,所謂的「好」絕非是毫無原則的濫好人。主題看似引導讀者往好老闆邁進,背後卻隱藏一個價值辯證的問題,究竟「好」的定義如何拿捏呢?我想,絕非以「好」「惡」二字區分而已。
讀完這本書,我還是不認識林宜敬。可是我知道:有一個臺灣軟體工程師用熱忱努力寫程式、寫文章救臺灣,因為那句「台灣是我的家,而回家是不需要理由的」就足以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