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去政治化:評《捍衛戰士:獨行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有《捍衛戰士:獨行俠》的劇情透露。
※原發表於筆者巴哈姆特部落格,首次發表時間為2022年12月30日。

雖然電影中藍天使特技飛行隊並沒有出現。
如果要說今年台灣最受矚目的電影,或許該當《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莫屬了吧。《捍衛戰士:獨行俠》的背景相信不需要我在此多言。湯姆克魯斯時隔三十餘年再次飾演美國海軍王牌非行為彼得.「獨行俠」.米契爾,重回TOP GUN(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成為一群年輕菁英飛行員的教官訓練他們從事極為危險的任務。最後,獨行俠還親自領隊執行任務。在《捍衛戰士:獨行俠》中,湯姆克魯斯飾演的獨行俠和他所率領的飛行員宛如一個準備挑戰大獎盃的菁英運動員團隊,在一連串的「特訓」和「熱血與感動」以及「沒有做不到,只有不想做」的「精神」洗禮之下,最後這群比起軍人更像是美式足球員的飛行員也在「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中成功達陣。
和第一集《捍衛戰士》一樣,《捍衛戰士:獨行俠》是一部與美國海軍關係十分密切的電影。這裡所說的「關係密切」可不只僅止於作中角色幾乎都是美國海軍軍人、故事發生在「美國海軍」這個世界內的「電影內」的程度而已。不論是《捍衛戰士》還是《捍衛戰士:獨行俠》,都是因為得到美國海軍的大力支持才能登上大螢幕的電影。沒有美國海軍的鼎力支持,《捍衛戰士》與《捍衛戰士:獨行俠》都無法誕生。就算真的拍出來了,也不會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不論是在「電影內」還是「電影外」,《捍衛戰士:獨行俠》都與美國海軍緊密結合在一起。
有本作的愛好者言道:「我喜歡《捍衛戰士:獨行俠》,不代表我是軍國主義者」。此言固然沒錯,然而,這不代表《捍衛戰士:獨行俠》與軍國主義毫無關聯(再者,在這個年代,有多少軍國主義者會自稱自己是軍國主義者呢?甚至不少人根本缺乏自己是軍國主義者的自覺)。《捍衛戰士:獨行俠》和觀眾之間所構成的關係,並不是一個和現實世界毫無關係的封閉小宇宙,而是真實存在於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之中的。不論如何自我強調自己多麼「非政治」,都無法否定《捍衛戰士:獨行俠》本身是「極為政治」的。
《捍衛戰士:獨行俠》作為一部得到美國海軍大力支持,並且以高度浪漫化的方式描寫美國海軍戰鬥機飛行員的電影,無法只用「就不能『單純』地享受這個『單純』的故事嗎」來定調這部電影和觀眾之間的交流。當然,美國海軍希望觀眾「單純」些,這樣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內化海軍想要透過這部電影傳達的訊息。
《捍衛戰士》與《捍衛戰士:獨行俠》並非是基於平行世界的地球(如Ace Combat系列)或者遙遠未來之類的「非現實」舞台的故事,而是在「現實」的國家(美國)、現實的軍隊(美國海軍)上建構起的「非現實」。這種以「現實」為舞台的「虛構」(相較起以「虛構」的舞台演繹「現實」的故事,在「現實」舞台上演出「虛構」的「捍衛戰士」,雖然有著「現實」的外觀,但其實卻比前者離「現實」更加遙遠),當然會影響視聽者對於「現實」的認知。第一集《捍衛戰士》本身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捍衛戰士》上映後,志願參加美軍的人大增。有著「現實」外觀的「非現實」故事的《捍衛戰士》,確確實實對人們所認知的「現實」產生了影響。某方面而言,這種以現實中的軍隊為舞台的「非現實」,不論導演有心與否,最終都會不可避免地與現實中的軍事組織產生關係,甚至極端一點地說,如果不站在軍隊的對立面對齊頭以批判性的眼光,最終都會被現實中的軍事組織所吸收,成為建構起這個國家--有時甚至超越單一國家--的軍事權力體系與其原理和意識形態對於社會侵蝕的一部分。
這部「航母起降幕後拍攝」特輯多少可以一窺《捍衛戰士:獨行俠》和美國海軍之間的緊密結合。
2022年11月我首次看完《捍衛戰士:獨行俠》後,寫了一篇名為「《捍衛戰士:獨行俠》:政治的去政治化」的評論。本文的後半部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下文中「今天」的時間點是2022年11月8日。
【《捍衛戰士:獨行俠》:政治的去政治化】
卡爾.施密特在其以「政治的本質就是敵友關係」聞名的著作《政治性事物的概念》一書中曾經指出過,在戰爭中互相敵對的士兵並不是政治性的存在,他們反而更接近參加運動比賽中的運動員。
今天終於看了可謂今年最有話題性的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看完之後最大的感想,就是《捍衛戰士:獨行俠》整部電影其實體現了施密特的上面所指出的事情。當然,我想電影本身的創作者並不是有意識地要讓施密特所指出的事情貫穿整部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劇中台詞好幾次都明確提到死亡的可能性,而對施密特而言,政治性事物(如國家)的特徵之一就是它能擁有剝奪從屬者之生命的權力。可是,《捍衛戰士:獨行俠》整部電影的詮釋與體現方式,卻可以說是完美體現了施密特的「戰場上的士兵宛如運動場上的運動員」這個命題,或許某方面而言,從製作《捍衛戰士:獨行俠》這部電影開始劇組所構思的意圖,就必然會體現出施密特的觀察。
雖然相較於莫名充滿歡樂色彩的第一集《捍衛戰士》或許是陰暗了一些,但《捍衛戰士:獨行俠》基本上和《捍衛戰士》一樣,都是把軍事訓練與戰爭當成運動漫畫運動電影般的方式描繪與詮釋。雖然說《捍衛戰士:獨行俠》理論上是一群菁英戰鬥機飛行員為了進行危險作戰而進行有危及生命之虞的訓練的故事,但事實上卻更像是在說「集結一群厲害的選手與前國手的超級厲害教練,這群人為了打進全國大賽或是世界盃而一起進行集訓,終於從一盤散沙變成一個團隊」的「充滿熱血與感動的陽剛與陽光的團隊競技故事」,只是電影中「運動員」們從事的「競技」不是球類運動,而是開超級大黃蜂戰機進行空襲而已。對了,電影中甚至還安排了一個只差沒有直接說出「教練!我好想開戰鬥機!」的重要角色。
《捍衛戰士:獨行俠》的台詞也稍稍提到了北約轟炸波士尼亞和兩次伊拉克戰爭這些現實世界的戰爭,但是電影中處理這些現實戰爭的方式,卻是將其描繪成湯姆克魯斯所飾演的主角「獨行俠」的「有趣人生經歷」,可以說是以非常「輕」的態度在提及這些現實中的戰爭。而故事中虛構的戰爭也不惶多讓。在《捍衛戰士:獨行俠》中的「全國大賽」或「世界盃冠軍賽」就是從片頭一開始就提及、在電影中不斷為了這個任務進行訓練、在最後一小時實際進行的空襲某核武流氓國家的核設施的作戰,而且這個某核武流氓國家還擁有Su-57和F-14,大概是比較有錢的伊朗吧。換言之,《捍衛戰士:獨行俠》中最後高潮的「全國大賽」就是:「有一個反美國家想要做核武,所以我們就主動把它炸了來『捍衛和平』」。這很明顯是在現實世界中美國很喜歡的「先制自衛權」(right of anticipatory self-defense)。
毋庸多言,不論是在《捍衛戰士:獨行俠》中提及的那三場現實世界中的戰爭,還是最後行使先制自衛權的戰爭,《捍衛戰士:獨行俠》劇中所提及的戰爭都是極為政治性的事物。可是,電影雖然是以實際遂行這些戰爭的人為主角,但是電影中不但沒有對於這個軍事力行使本身有任何疑問只把它當成像是奧運亞運之類「凡是運動員理所當然會想要挑戰的目標」看待,甚至還把這些戰士所經歷的戰爭以及為了遂行戰爭所進行的軍事訓練描繪成「體育競技大會中的精湛奪牌表現以及為了大會所進行的熱血感動特訓」。甚至裡面的特訓還會讓人想起日本曾經流行過的ド根性運動漫畫運動動畫(我想腦袋還算正常的將領應該會重新擬定作戰方案,而不是硬要大家靠努力與根性學會原本只有天才才做得到的飛行動作)。換言之,電影把這些處於非常「政治性」事物中心的人們以非常「去政治化」的方式描繪。換言之,《捍衛戰士:獨行俠》是一部「把政治性事物完全去除其政治性」的電影。這種「政治的去政治化」的詮釋可以說很諷刺地體現出了施密特的「戰場上的士兵宛如運動場上的運動員」命題。當然,這種「政治的去政治化」本身也是一種「隱蔽真相」的意識形態。
剛好前陣子才剛看過Netflix最近上架的德國版《西線無戰事》。一樣是描繪戰爭的電影,《西線無戰事》與《捍衛戰士:獨行俠》可以說是處於兩個極端。如果我說哪個比較好嘛,當然毫無疑問是前者囉。而且,單純以作為電影本身的完成度而言,我也認為《西線無戰事》是壓勝《捍衛戰士:獨行俠》。後者的段落與段落之間的斷裂感很嚴重,人物的刻劃也不夠深刻。到底為何會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有趣是有趣,但明顯不到「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的地步吧?
最後再嘴一點。雖然說整體而言美國戰狼獨行俠的電影明顯好過中國戰狼的特戰勇士出征非洲,但是,中國戰狼又讓戰狼顯神威燃燒螢幕前觀眾的愛國心還得安排「拯救受困內戰國家的海外中國人」這個故事背景,美國戰狼連演都不用演,直接把行使先制自衛權說成像是稀鬆平常的日常一般。然後,雖然中國戰狼的敵人被描繪得太過卡通化,但美國戰狼的敵人連臉都沒有,就純粹只是被擊落被轟炸的目標。這點也和第一集一模一樣。
※註
註1:甚至連導演自己都明說《捍衛戰士:獨行俠》是「關於友情與關於犧牲的競技電影」了。參見:『トップガン マーヴェリック』で“敵国”が明確でないのは意図的、「2018年に制作」だが… - フロントロウ -海外セレブ&海外カルチャー情報を発信
註2:《獨行俠》有一個很明顯是致敬第一集開頭的航母甲板起降作業片頭。只是當年第一集片頭結束後的戲是緊急著發生在航母上,兩者是自然相連的。可是《獨行俠》片頭結束後是完全和前者皆不上的片段。結果這個致敬片頭就顯得莫名奇妙。
(【《捍衛戰士:獨行俠》:政治的去政治化】全文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27內容數
ACG與電影的相關評論與心得。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目前熱烈關注《機動戰士鋼彈 水星的魔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akomiz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面對新自由主義與父權體制交織而成的現實,《閃光的哈薩威》與《水星的魔女》、哈薩威與米奧琳涅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像是『鋼彈』的『鋼彈』」的《閃光的哈薩威》與哈薩威追憶過往,意圖從昨日之中尋求答案;「比起『鋼彈』更是『水星的魔女』」的《水星的魔女》與米奧琳涅則是望向明日,將變革的希望寄託於未來之中。
面對新自由主義與父權體制交織而成的現實,《閃光的哈薩威》與《水星的魔女》、哈薩威與米奧琳涅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像是『鋼彈』的『鋼彈』」的《閃光的哈薩威》與哈薩威追憶過往,意圖從昨日之中尋求答案;「比起『鋼彈』更是『水星的魔女』」的《水星的魔女》與米奧琳涅則是望向明日,將變革的希望寄託於未來之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是由羅素兄弟共同執導,於2016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本片為漫威宇宙第13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的功能,被多數影迷及演員戲稱為「復仇者聯盟2.5」。本片主演實在太多,所以我就不唸了,當然主角就是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
Thumbnail
看過的勵志運動電影不勝枚舉,總在我感到失落無力時,為我注入熱血沸騰的動力。而於2023年上映的美國運動傳記電影《船上的男孩》,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僅刻劃出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背景樣貌,也將「個人」榮耀重心轉至「團體」合作。  《船上的男孩》故事描述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人們掙扎著餬口過日子。9位勞工
Thumbnail
相隔30年再拍續集,在系列40周年之際迎來第4集,毫無疑問是首集後最佳的續集,開頭就跟《捍衛戰士獨行俠》一樣放上了傑瑞布洛克海默和唐辛普森的經典製片Logo,片名副標設計也與《獨行俠》相同皆以主角的稱呼命名,開場的飛車追逐設計也與《獨行俠》開場相似,皆以凸顯主角到21世紀還是以80年代的老派風格辦案
Thumbnail
由昆汀·塔倫提諾、艾倫·索金參與編劇,漢斯·季默配樂,史恩·康納萊、尼可拉斯·凱吉、艾德·哈里斯、約翰·斯賓塞主演,並由麥可·貝導演的電影,會是什麼樣的一部作品? 6月7日,在《絕地任務》(The Rock)在美國上映後的28年,我重看了這部由上述堪稱全明星陣容共同創作的經典,這是
Thumbnail
劇情敘述二戰期間, 美國艦長 (湯姆漢克斯飾演) 帶領盟軍補給商船隊,橫渡大西洋, 要躲避德軍潛水艇的猛烈攻擊,將物資送到英國盟軍手上。 在沒有空中奧援的五十小時之間, 所發生的英勇又驚險的作戰經過。
Thumbnail
《絕地戰兵》的世界只有參軍才能成為「超級公民」,被愛「球」主義洗腦的眾人為了政府宣傳的榮耀,前仆後繼上戰場犧牲,種種設定可看出是在「致敬」1997年的電影《星艦戰將》,儘管本遊戲並非直接改編的作品,還是意外讓《星艦戰將》電影在26年後突然翻紅,但其實電影也是改編自1959年的小說《星船傘兵》……
分享一下,自己心中,那些我看過的作品裡,有著特殊與值得我留下印象的戰爭片著名領導角色。
Thumbnail
明明是關於美國的戰爭,怎麼對此有較深刻反思與批判的電影,反而都不是美國導演在拍呢?
Thumbnail
阿湯哥主演的TopGun捍衛戰士,在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更是「刻意練習」的經典教材。
Thumbnail
觀賞 Kelsey Grammer 主演的《The Pentagon Wars》,尖銳諷刺越戰時期美國發展新型戰車的官僚利益衝突的真實事件,電影相當不錯,但從台灣角度看,覺得不安,因為笑淚交織裡,從頭到尾只在講如何保護美國大兵的性命!Asian lives don't matter!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是由羅素兄弟共同執導,於2016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本片為漫威宇宙第13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的功能,被多數影迷及演員戲稱為「復仇者聯盟2.5」。本片主演實在太多,所以我就不唸了,當然主角就是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
Thumbnail
看過的勵志運動電影不勝枚舉,總在我感到失落無力時,為我注入熱血沸騰的動力。而於2023年上映的美國運動傳記電影《船上的男孩》,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僅刻劃出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背景樣貌,也將「個人」榮耀重心轉至「團體」合作。  《船上的男孩》故事描述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人們掙扎著餬口過日子。9位勞工
Thumbnail
相隔30年再拍續集,在系列40周年之際迎來第4集,毫無疑問是首集後最佳的續集,開頭就跟《捍衛戰士獨行俠》一樣放上了傑瑞布洛克海默和唐辛普森的經典製片Logo,片名副標設計也與《獨行俠》相同皆以主角的稱呼命名,開場的飛車追逐設計也與《獨行俠》開場相似,皆以凸顯主角到21世紀還是以80年代的老派風格辦案
Thumbnail
由昆汀·塔倫提諾、艾倫·索金參與編劇,漢斯·季默配樂,史恩·康納萊、尼可拉斯·凱吉、艾德·哈里斯、約翰·斯賓塞主演,並由麥可·貝導演的電影,會是什麼樣的一部作品? 6月7日,在《絕地任務》(The Rock)在美國上映後的28年,我重看了這部由上述堪稱全明星陣容共同創作的經典,這是
Thumbnail
劇情敘述二戰期間, 美國艦長 (湯姆漢克斯飾演) 帶領盟軍補給商船隊,橫渡大西洋, 要躲避德軍潛水艇的猛烈攻擊,將物資送到英國盟軍手上。 在沒有空中奧援的五十小時之間, 所發生的英勇又驚險的作戰經過。
Thumbnail
《絕地戰兵》的世界只有參軍才能成為「超級公民」,被愛「球」主義洗腦的眾人為了政府宣傳的榮耀,前仆後繼上戰場犧牲,種種設定可看出是在「致敬」1997年的電影《星艦戰將》,儘管本遊戲並非直接改編的作品,還是意外讓《星艦戰將》電影在26年後突然翻紅,但其實電影也是改編自1959年的小說《星船傘兵》……
分享一下,自己心中,那些我看過的作品裡,有著特殊與值得我留下印象的戰爭片著名領導角色。
Thumbnail
明明是關於美國的戰爭,怎麼對此有較深刻反思與批判的電影,反而都不是美國導演在拍呢?
Thumbnail
阿湯哥主演的TopGun捍衛戰士,在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更是「刻意練習」的經典教材。
Thumbnail
觀賞 Kelsey Grammer 主演的《The Pentagon Wars》,尖銳諷刺越戰時期美國發展新型戰車的官僚利益衝突的真實事件,電影相當不錯,但從台灣角度看,覺得不安,因為笑淚交織裡,從頭到尾只在講如何保護美國大兵的性命!Asian lives don't 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