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讀║外行練習看門道 —《地景Landscape》:地景的張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約翰.威利 《地景》(2021)
完全不是都市規劃、景觀設計、建築營造等空間專業背景的我,想不到有一天也得拾起這本,不那麼好讀,讀著讀著卻覺得有點意思的書。
基本上,對於此領域零基礎的讀者而言,它龐雜的知識脈絡負荷其實相當重,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書本內容看似對一般大眾沒什麼「立即有用之處」,卻也沒那麼艱澀難懂,仔細爬梳,它還是本深入淺出的入門導論,提供像我一樣的白紙讀者全然嶄新的眼光,重新整理認知,從中發現樂趣。
誠如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張君玫老師的一席話:
有時候,處理自己的最佳方式,是先繞過自己,要有能力去看見和感知其他看似與你自身或關懷並不相關的議題,然後,你會忽然找出其中的相關,以及意外拾回自己的碎片。如果夠幸運,你可能會長出沒有想過的能力,也長出另一些自己的樣子。

地景的張力

地景就是張力,地景研究就是張力,這股張力沒有具體解答,論述間各有不同取向,有時交疊有時衝突,充滿創造性與生產力。
  • 張力一:鄰近/距離
地景就在身邊,是可以整個身體浸入、與它重疊甚至融合的;地景也是以疏離甚至「客觀」的優越位置,來觀看和再現世界的特殊方式,某種程度上還是得「往後退一步」,把事物納入視角,將其定位在一段距離以外。
  • 張力二:觀察/棲居
地景是我們觀看的景觀,還是我們居住其中的世界?兩者並非互斥,某種程度上,我們一直在做這兩件事。觀看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附屬物。
  • 張力三:眼睛/土地
地景是我們看見的地形,也是我們穿越的地域:田野、城市和山脈;地景不只是我們看到的事物,它也是一種觀看事物的方式,一種觀看和描繪我們周遭世界的特定方式;地景不僅是自然或物理現象,也是人類、文化與創造力的領域,是文化的再現,就這個定義而言,眼睛凌駕於土地,主觀感知勝過了客觀實體,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充滿張力。
  • 張力四:文化/自然
審視地景是一個持續互動的過程,自然和文化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塑造,不同自然環境影響了不同的人類文化,人類文化也會影響自然環境。乍看之下自然與文化兩者是劃清界線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很多提問值得探究,例如:人類曾經是自然的一部分嗎?如果是,他們是如何及何時將自己分離出來的?文化實踐只是回應了自然環境的條件嗎?自然是個有活力的媒介,還是投射文化意義的空白畫布?我們應該釐清在「自然」和「文化」有所分離之前的實作、習慣、行動與事件,產生連結與斷裂的持續過程。

你我都是外行人,卻也都是局內人

我認為「雜讀」的精髓,在於以開放的心態,不設限地涉獵各式文本,重點不在比別人多知道了多少知識,這份「知道」若沒有讀者本身的思考,它是死的、躺在那邊的,很容易忘記。雜讀希望達成的理想狀態是,大致了解文本梗概,從中萃取與讀者自己產生連結的部分,形成自身的理解後和他人交流討論,在來來回回修正的過程中,建構一套屬於讀者自己的知識體系。
上述的地景四大張力,僅是簡單的文本重點彙整,就已拋出不少新的思維和提問。或許你是地景領域的外行人,但絕對是這個世界的局內人,一切看似和你無關的東西,其實一直都在身邊和你產生連結,甚至影響你的觀看、詮釋、思考、感受、立足於這個世界的方式。
有意思,繼續消化,繼續探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54內容數
黑盒子裡的人生百態,齁齁帶你看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琇賢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當人被視為賺錢工具,工具卻喪失了功能,那他是以什麼樣的身份存在著?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當人被視為賺錢工具,工具卻喪失了功能,那他是以什麼樣的身份存在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最近看到一部網路連載小說,覺得好像中規中矩,好像哪邊不錯、又好像哪邊都不對勁,怎麼樣都無法說出個具體的形容來。   這部作品並不是特別出類拔萃,但是劇情上或多或少會引我好奇,想要知道後續是怎麼發展的。   這是一部設定上套路、劇情上卻不完全算格式化的作品。   男主角是皇子當中唯
Thumbnail
有時在討論區會有推薦電影的話題,娛樂、勵志或刺激驚悚,有新有舊,歐美亞洲,翻閱過去筆記的同時,在電子圖書館翻到這本2005年韓國人鄭在承的《電影中有趣的科學》,是本輕鬆有趣的書,雖然他大概會被拿來蓋泡麵或是蹲馬桶用,但溫故知新外也可觀摩一下韓國影視業的出發點,在此簡單記一下書中提到的要點和素材。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景觀系入學的學生主要以高職的設計群、農業群為主,但也包含部分的其他高職學群、高中生。本篇文章探討了景觀系學生的背景,並提出了個人適合性的建議。
Thumbnail
我們是為了什麼閱讀,沒有絕對的定義,重要的是什麼樣的形式能讓讀者更貼近自己。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景觀的意思和範圍,包括景觀的定義和空間的類型。並解釋為什麼景觀不直接叫戶外,而是以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命名。
Thumbnail
在地理的國度裏 自然與人文交錯成繽紛的世界 自然來自於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人文來自於人口、經濟、交通、聚落、政治 以大地為底 隨意地塗抹 盡情揮灑 尋找一個科學的方法 來自於宇宙之眼的遙測 解析不清模糊形影 來自於孜孜不倦的地測 盡是攀不過的崇嶺 廣裘的幅員 遼闊的大地 渺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記得2012年到西班牙念書時每次搭地鐵、公車時總會看到有人專注地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這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前述的閱讀風氣也逐漸消逝,低頭滑手機成了日常景象。有人說,人手一機是造成人們閱讀的習慣改變,但螢幕真的是大家不再閱讀的主因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一探西班牙人的閱讀世界。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最近看到一部網路連載小說,覺得好像中規中矩,好像哪邊不錯、又好像哪邊都不對勁,怎麼樣都無法說出個具體的形容來。   這部作品並不是特別出類拔萃,但是劇情上或多或少會引我好奇,想要知道後續是怎麼發展的。   這是一部設定上套路、劇情上卻不完全算格式化的作品。   男主角是皇子當中唯
Thumbnail
有時在討論區會有推薦電影的話題,娛樂、勵志或刺激驚悚,有新有舊,歐美亞洲,翻閱過去筆記的同時,在電子圖書館翻到這本2005年韓國人鄭在承的《電影中有趣的科學》,是本輕鬆有趣的書,雖然他大概會被拿來蓋泡麵或是蹲馬桶用,但溫故知新外也可觀摩一下韓國影視業的出發點,在此簡單記一下書中提到的要點和素材。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景觀系入學的學生主要以高職的設計群、農業群為主,但也包含部分的其他高職學群、高中生。本篇文章探討了景觀系學生的背景,並提出了個人適合性的建議。
Thumbnail
我們是為了什麼閱讀,沒有絕對的定義,重要的是什麼樣的形式能讓讀者更貼近自己。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景觀的意思和範圍,包括景觀的定義和空間的類型。並解釋為什麼景觀不直接叫戶外,而是以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命名。
Thumbnail
在地理的國度裏 自然與人文交錯成繽紛的世界 自然來自於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 人文來自於人口、經濟、交通、聚落、政治 以大地為底 隨意地塗抹 盡情揮灑 尋找一個科學的方法 來自於宇宙之眼的遙測 解析不清模糊形影 來自於孜孜不倦的地測 盡是攀不過的崇嶺 廣裘的幅員 遼闊的大地 渺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記得2012年到西班牙念書時每次搭地鐵、公車時總會看到有人專注地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這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前述的閱讀風氣也逐漸消逝,低頭滑手機成了日常景象。有人說,人手一機是造成人們閱讀的習慣改變,但螢幕真的是大家不再閱讀的主因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一探西班牙人的閱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