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讀║外行練習看門道 —《地景Landscape》:地景的張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完全不是都市規劃、景觀設計、建築營造等空間專業背景的我,想不到有一天也得拾起這本,不那麼好讀,讀著讀著卻覺得有點意思的書。

基本上,對於此領域零基礎的讀者而言,它龐雜的知識脈絡負荷其實相當重,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書本內容看似對一般大眾沒什麼「立即有用之處」,卻也沒那麼艱澀難懂,仔細爬梳,它還是本深入淺出的入門導論,提供像我一樣的白紙讀者全然嶄新的眼光,重新整理認知,從中發現樂趣。


誠如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張君玫老師的一席話:

有時候,處理自己的最佳方式,是先繞過自己,要有能力去看見和感知其他看似與你自身或關懷並不相關的議題,然後,你會忽然找出其中的相關,以及意外拾回自己的碎片。如果夠幸運,你可能會長出沒有想過的能力,也長出另一些自己的樣子。

地景的張力

地景就是張力,地景研究就是張力,這股張力沒有具體解答,論述間各有不同取向,有時交疊有時衝突,充滿創造性與生產力。

  • 張力一:鄰近/距離

地景就在身邊,是可以整個身體浸入、與它重疊甚至融合的;地景也是以疏離甚至「客觀」的優越位置,來觀看和再現世界的特殊方式,某種程度上還是得「往後退一步」,把事物納入視角,將其定位在一段距離以外。

  • 張力二:觀察/棲居

地景是我們觀看的景觀,還是我們居住其中的世界?兩者並非互斥,某種程度上,我們一直在做這兩件事。觀看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附屬物。

  • 張力三:眼睛/土地

地景是我們看見的地形,也是我們穿越的地域:田野、城市和山脈;地景不只是我們看到的事物,它也是一種觀看事物的方式,一種觀看和描繪我們周遭世界的特定方式;地景不僅是自然或物理現象,也是人類、文化與創造力的領域,是文化的再現,就這個定義而言,眼睛凌駕於土地,主觀感知勝過了客觀實體,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充滿張力。

  • 張力四:文化/自然

審視地景是一個持續互動的過程,自然和文化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塑造,不同自然環境影響了不同的人類文化,人類文化也會影響自然環境。乍看之下自然與文化兩者是劃清界線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很多提問值得探究,例如:人類曾經是自然的一部分嗎?如果是,他們是如何及何時將自己分離出來的?文化實踐只是回應了自然環境的條件嗎?自然是個有活力的媒介,還是投射文化意義的空白畫布?我們應該釐清在「自然」和「文化」有所分離之前的實作、習慣、行動與事件,產生連結與斷裂的持續過程。

你我都是外行人,卻也都是局內人

我認為「雜讀」的精髓,在於以開放的心態,不設限地涉獵各式文本,重點不在比別人多知道了多少知識,這份「知道」若沒有讀者本身的思考,它是死的、躺在那邊的,很容易忘記。雜讀希望達成的理想狀態是,大致了解文本梗概,從中萃取與讀者自己產生連結的部分,形成自身的理解後和他人交流討論,在來來回回修正的過程中,建構一套屬於讀者自己的知識體系。

上述的地景四大張力,僅是簡單的文本重點彙整,就已拋出不少新的思維和提問。或許你是地景領域的外行人,但絕對是這個世界的局內人,一切看似和你無關的東西,其實一直都在身邊和你產生連結,甚至影響你的觀看、詮釋、思考、感受、立足於這個世界的方式。

有意思,繼續消化,繼續探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齁齁的沙龍
21會員
54內容數
黑盒子裡的人生百態,齁齁帶你看見。
王齁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29
只有當研究者把既有文獻與自己的研究勾連起來,產生對話與討論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文獻回顧。
Thumbnail
2023/07/29
只有當研究者把既有文獻與自己的研究勾連起來,產生對話與討論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文獻回顧。
Thumbnail
2023/07/15
既然寫論文、做研究那麼痛苦,為什麼還要選擇回學校讀碩士?
Thumbnail
2023/07/15
既然寫論文、做研究那麼痛苦,為什麼還要選擇回學校讀碩士?
Thumbnail
2023/01/19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Thumbnail
2023/01/19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地景 – 不絕的凝觀 By 約翰。威利 John Wylie   不是一本好啃的書 哪怕自己算是有稍微觸及這領域 都讀到冒汗
Thumbnail
地景 – 不絕的凝觀 By 約翰。威利 John Wylie   不是一本好啃的書 哪怕自己算是有稍微觸及這領域 都讀到冒汗
Thumbnail
在地理學的範圍當中,對於自然、人文、技術三大面向如果都有一定的瞭解,會對於申論撰寫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人文地理學很重要的一塊是人地關係。就我自己現在在永續領域的工作經驗,自然面牽涉的議題是當今主流,無論就實踐效益或時事話題的立場,人地題目也大有可能牽涉到自然科學的觀點。
Thumbnail
在地理學的範圍當中,對於自然、人文、技術三大面向如果都有一定的瞭解,會對於申論撰寫有很大的幫助,畢竟人文地理學很重要的一塊是人地關係。就我自己現在在永續領域的工作經驗,自然面牽涉的議題是當今主流,無論就實踐效益或時事話題的立場,人地題目也大有可能牽涉到自然科學的觀點。
Thumbnail
上一堂實地走出基地去畫週邊地圖,受到了少年們的熱烈迴響,奠基於此,我請少年們回去收集紙本地圖並且這週帶過來。 哇!大家反應熱烈,還有人還帶了十份地圖來!我們把能夠貼的盡量貼在牆上,不能夠貼的,就放在地板上。一時間,整個空間像是地圖博覽會,有從日本旅遊時帶回來的地圖,有以前竹塹城的古地圖 ......
Thumbnail
上一堂實地走出基地去畫週邊地圖,受到了少年們的熱烈迴響,奠基於此,我請少年們回去收集紙本地圖並且這週帶過來。 哇!大家反應熱烈,還有人還帶了十份地圖來!我們把能夠貼的盡量貼在牆上,不能夠貼的,就放在地板上。一時間,整個空間像是地圖博覽會,有從日本旅遊時帶回來的地圖,有以前竹塹城的古地圖 ......
Thumbnail
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
Thumbnail
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
Thumbnail
在攝影技術和媒體介入藝術史之後,當代藝術家面對一個風景區,其「眼」和「心」的觀察和知覺官能,將處於何種共振的狀態?如果,他們處於被既有的心理意識佔領狀態,主觀世界如影隨行,面對易境之後的自然空間,往往也是「身體錯置」中的一種臨時異境。
Thumbnail
在攝影技術和媒體介入藝術史之後,當代藝術家面對一個風景區,其「眼」和「心」的觀察和知覺官能,將處於何種共振的狀態?如果,他們處於被既有的心理意識佔領狀態,主觀世界如影隨行,面對易境之後的自然空間,往往也是「身體錯置」中的一種臨時異境。
Thumbnail
「地景」,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如果對人文社科類領域的書籍感興趣,人文地理學是不能錯過的一支——它不僅與我們生活的空間有關,其理論與視野也經常會移入許多的領域:藝術、文學、哲學、環境議題甚至政治政策裡。由於它與其他領域之間所造就的多面觸角,也使得文化地理學的相關書籍讀起來異常地令人備感喜悅。
Thumbnail
「地景」,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如果對人文社科類領域的書籍感興趣,人文地理學是不能錯過的一支——它不僅與我們生活的空間有關,其理論與視野也經常會移入許多的領域:藝術、文學、哲學、環境議題甚至政治政策裡。由於它與其他領域之間所造就的多面觸角,也使得文化地理學的相關書籍讀起來異常地令人備感喜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