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讀║淬讀《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 -- 文獻回顧二三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2020進化版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2020進化版

  研究到底要如何展開,是每個初踏入論文之路的研究生,千頭萬緒的焦慮來源。如果你做質性研究,會有一派說法認為應該要先入田野、訪談蒐集資料,再回過頭來找合適的理論,印證你在田野裡的所見所聞;也有另一派說法認為,應該要先大量閱讀文獻,找到你心儀、比較有感覺的理論,讓這個理論啟發你,使你入田野觀察、訪談時,相較於腦袋空空的狀態更有自己的觀點與視角,並且在研究心態、研究流程的細節安排上更進入狀況。在畢恆達老師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裡,針對論文「文獻回顧」的章節提供了精闢的建議,非常推薦正在為論文找靈感的研究生們好好咀嚼一番。

從閱讀文獻到文獻回顧

  閱讀文獻並不等於文獻回顧,閱讀文獻只是幫助研究者更認識、篩選並聚焦自己研究議題的方法之一。閱讀文獻使研究者得知某研究議題目前研究到什麼程度,幫助說明研究的重要性,讓自己形塑更精確的研究發問,從而設計出妥適的研究方法與流程。所以,研究者一定要明白,閱讀文獻不單是為了學習這些文獻的理論概念,而是對你開展研究方向與方法有所幫助。

★閱讀文獻有幾個心法,整理如下:
1. 用自己的文字說明此文獻的主旨與重點
2. 抄錄引文,方便將來撰寫時引用
3. 比較其他有關聯的文獻與其論點、方法、結論有何差異
4. 找出對應的經驗田野,看看理論是否能解釋?
5. 多留意作者是否有說服你?為什麼?你會提出怎樣不同的主張?

  在閱讀一定份量的文獻後,研究者可以開始建立概念脈絡(conceptual context) ,概念脈絡不僅是描述的,也是批判的。你必須先了解現有這些研究和理論它的研究發問何在?是否有漏洞或矛盾之處?你的研究如何能站在這些前人研究的肩膀上,提出屬於自己的原創貢獻?這個過程不容易,研究者要和自己喊話,不要將既有的文獻視為權威,而是將它視為有用但可能錯誤的想法,而你試著提出不同的看法。閱讀文獻不僅是被動了解對方在說什麼,而是主動透過對方的說法來反思自己的立場,而文獻回顧的目標在於建立論點(argument),切勿只是轉述別人的研究成果,應該盡量展現個人的看法與風格。

撰寫文獻回顧

  閱讀文獻並整理筆記(誠如我現在的舉動),還不算是文獻回顧。只有當研究者把既有文獻與自己的研究勾連起來,產生對話與討論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文獻回顧。研究者一方面要梳理既有文獻的辯論、矛盾、空缺,甚至提出質疑與挑戰,一方面也要讓既有文獻幫助並啟發你的研究。進一步,如果研究的主題已經頗為成熟(很多前人研究過了),要避免利用相同的理論來對號入座(缺乏研究洞見與創見);如果是一個缺乏既有經驗研究的對象,可以嘗試找一些能照亮你田野的理論文獻來與之對話,以自己發展的新視角來詮釋你的田野經驗與看見。

★撰寫文獻回顧需要的基本功,整理如下:
1. 描述 : 準確描述文獻說了什麼
2. 分析 : 該作者在什麼學術脈絡下提出這個看法,在與誰對話
3. 比較 : 彼此有什麼辯論、矛盾、衝突、新意
4. 批判與整合 : 你對文獻的批判,這些文獻與你的研究有何關係

★撰寫文獻回顧的注意事項,整理如下:
1. 撰寫文獻是為了使用(use)它,而非用來展示(show)自己有多博學
2. 研究者要利用文獻但不是讓文獻利用。沒有理論,研究者就缺乏洞見;過度依賴理論,又容易讓理論強加在研究之上
3. 文獻回顧應只寫和自己論文直接相關的文獻,說明本論文在學術領域裡的位置,並具體指出主要的研究問題所在
4. 揀選文獻不能一面倒,只引用對自己有利的文獻,必須涵蓋當前最重要、彼此競爭的理論
5. 概述他人看法時要帶入自己的觀點,對各種論點加以組織與批判,並扣合自己要闡明的整體主張
6. 文獻回顧內容多、篇幅長不見得是好事,重點在於精簡切題、組織說明清晰
7. 文獻回顧必須與田野資料前後呼應,切勿在前面描述許多偉大、流行的理論,但在研究結果分析的章節這些理論就不見了

  祝各位奮戰中的研究生們,札實閱讀文獻,才能做好文獻回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琇賢的沙龍
21會員
54內容數
黑盒子裡的人生百態,齁齁帶你看見。
王琇賢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7/15
既然寫論文、做研究那麼痛苦,為什麼還要選擇回學校讀碩士?
Thumbnail
2023/07/15
既然寫論文、做研究那麼痛苦,為什麼還要選擇回學校讀碩士?
Thumbnail
2023/02/15
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
Thumbnail
2023/02/15
這是一本彙整了地景 — 作為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在二十世紀的英美等西方國家,幾個影響力較為深遠的流派論述,及晚近三十多年來各方後輩學者對這些論述的研究、延伸、競爭、質疑或挑戰。
Thumbnail
2023/01/19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Thumbnail
2023/01/19
世界原是一,就連「個體」的概念都不是與生俱來,是透過漫長歲月逐漸形塑而成,是動態演化的過程,隨著不同的政經、文化背景、時空環境而適應出不同的樣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研究論文單一碩士晉升: 為[研究論文]提供詳細而全面的指南,涵蓋從開始到發表的所有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包括[主題選擇]、[問題定義]、[文獻綜述]、[研究問題/假設]、[方法]、[資料收集]、[資料分析]、[結果解釋]、[討論]、[結論]等資訊]、[寫作和格式]、[同儕審查]、[修訂]、[校對]、
Thumbnail
研究論文單一碩士晉升: 為[研究論文]提供詳細而全面的指南,涵蓋從開始到發表的所有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包括[主題選擇]、[問題定義]、[文獻綜述]、[研究問題/假設]、[方法]、[資料收集]、[資料分析]、[結果解釋]、[討論]、[結論]等資訊]、[寫作和格式]、[同儕審查]、[修訂]、[校對]、
Thumbnail
研究者應該要依據研究題目與「當下的自己」作為考量,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當然研究方法可以不只用一種,所以都試試看也沒什麼不好。但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個性、專長、人脈,都可能影響到使用各種研究方法的適合度和效果。 這篇主要分享文本分析、論述分析、訪談、參與式觀察四種質性研究方法。
Thumbnail
研究者應該要依據研究題目與「當下的自己」作為考量,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當然研究方法可以不只用一種,所以都試試看也沒什麼不好。但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個性、專長、人脈,都可能影響到使用各種研究方法的適合度和效果。 這篇主要分享文本分析、論述分析、訪談、參與式觀察四種質性研究方法。
Thumbnail
先看作者、標題、摘要和結論,應該是很多人的做法。同意但,建議也同步看看文獻回顧和各章節大小標。第二,可以使用書目軟體如Endnote記錄,或至少,要把有用到、會用到、可能會用到的文獻,好好收在一個資料夾中,註明在第幾頁、哪一段,有可能會引用或參照到的資訊。此外,務必也記錄資料搜尋的路徑和方式。
Thumbnail
先看作者、標題、摘要和結論,應該是很多人的做法。同意但,建議也同步看看文獻回顧和各章節大小標。第二,可以使用書目軟體如Endnote記錄,或至少,要把有用到、會用到、可能會用到的文獻,好好收在一個資料夾中,註明在第幾頁、哪一段,有可能會引用或參照到的資訊。此外,務必也記錄資料搜尋的路徑和方式。
Thumbnail
只有當研究者把既有文獻與自己的研究勾連起來,產生對話與討論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文獻回顧。
Thumbnail
只有當研究者把既有文獻與自己的研究勾連起來,產生對話與討論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文獻回顧。
Thumbnail
你會寫學術論文的文獻回顧嗎? 我由於是數學系的背景,再寫文獻回顧的時候,總是注意著理論方法面。 但這樣的文獻回顧,其實是很侷限的。 下面是,是讓碩博士生更有效地撰寫文獻回顧,突顯研究的價值3個策略: 策略1 - 明確表達研究的社會價值:在引用他人工作時,先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研究的動機,並突顯其對社會的
Thumbnail
你會寫學術論文的文獻回顧嗎? 我由於是數學系的背景,再寫文獻回顧的時候,總是注意著理論方法面。 但這樣的文獻回顧,其實是很侷限的。 下面是,是讓碩博士生更有效地撰寫文獻回顧,突顯研究的價值3個策略: 策略1 - 明確表達研究的社會價值:在引用他人工作時,先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研究的動機,並突顯其對社會的
Thumbnail
目前論述鋪陳&結論等整體架構大致上出來了,但文獻回顧、論證的撰寫都還是不完整,最後一哩路還要一大段呢!當指導說我較擅長挖掘新穎觀點、做出開創嘗試,但文獻讀得太少是我的弱項,會讓論述基礎不穩時,心裡實在有種糾結和不甘! 希望最終能掌握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因應其中那些困難的狀況 ~"~
Thumbnail
目前論述鋪陳&結論等整體架構大致上出來了,但文獻回顧、論證的撰寫都還是不完整,最後一哩路還要一大段呢!當指導說我較擅長挖掘新穎觀點、做出開創嘗試,但文獻讀得太少是我的弱項,會讓論述基礎不穩時,心裡實在有種糾結和不甘! 希望最終能掌握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因應其中那些困難的狀況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